在“覓詩人”公眾號推出的汪淼淼詩集《頭頂枯草》第十一篇的《飄》這首詩歌中,她坦言: ![]() 這其實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賞罰教育所帶來的重大缺陷:按照要求做了恰當的事情,表現得很好,就能夠得到表揚(這個表揚的形式是多方面的,精神上的物質上的),而如果沒按照要求,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受到責備甚至懲罰。 后來再進一步發展,就成了“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再延伸,到我們步入社會,想要在工作中出人頭地,追求地位和名譽,這是一種希望被社會整體認可的認可欲求。我們好像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其實這又是價值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培養出來“空心病”。 ![]() 空心病患者可能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他們很多時間都是為了獲得成就而努力的生活學習,但是當發現所有的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又變得空蕩蕩的了。 ![]() 我們在社會中經常可以看到那些工作狂,他們可能取得了較高的職位,擁有很多金錢,但他們并不幸福。這些人把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可量化的成就上,其實是很可悲。 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但是,如果人生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人生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在“覓詩人”公眾號推出的《頭頂枯草》第五篇《識》中,汪淼淼這樣描述: ![]() 這里再分享一段魯米的詩: 不要單單滿足于聽別人的故事, 不要單單滿足于知道 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展開你自己的神話, 讓每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義: 我們,打開了你。 文中圖片來自電視劇《都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