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一門“高深莫測”又“淺顯易懂”的學科,由于古代中醫生大部分是文人,文人的傲骨歷來如此,既有保守性,又喜歡傳道授業,故通過寫作展示自己文采,留下來的作品即字字珠璣,同時又不乏詰屈聱牙、夸大其實。把一位偉人理想化、神話,給中醫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因此中醫有了不一樣的聲音,讓不懂醫、初學醫的人對中醫或盲目自信,認為中醫是最好的醫學,中醫無所不能;又或全盤否定,認為中醫單純是一門哲學罷了,中醫的知識缺乏科學、統一的概念,中醫不如西醫。由于時代背景、科技水平、個人稟賦等原因,古代很多學習中醫的醫生多是跟診,而每位老師的臨床經驗不同,故總結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加之中醫門派巨多,所謂百家齊放,各說紛紜,沒有類似西醫統一的教程,固定指南,大大增加了中醫初學者或者愛好者學習中醫的難度。 中醫是一門講究領悟力的醫學,因為中醫大部分是古文,古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故市面上出現很多對一部中醫著作有不同版本的釋義,而究竟要如何才能驗證這句話的有效性和說服力,那就要把它放入臨床來應用,但是拿病人來作為試驗品,那未免太過于殘忍,很多初學者也不敢應用到病人身上,畢竟這是人命關天的事。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德高望重、靠譜的中醫老師帶入門,那該是莫大的榮幸,這是我學醫多年以來的感悟。很慶幸我們能夠生活在這個社會環境安全,經濟發展穩定,人民生活水平相對不錯的國家。我們學習知識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跟師、抄書,我們還可以接受醫學院校的學習、不受限制的購買世界上存有的醫書,同時還有三甲醫院的臨床實踐,醫院醫生、病人、病種繁多,每個人,每件事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所以只要我們勤學好問,很容易便可以做到集百家之長。 本人在博覽醫書及實踐臨床后,對針灸的效果深表認可,現將本人的針灸臨床總體性與綱領性的部分書寫成文,供大家一起學習參考,如有欠缺的地方歡迎大家后臺留言指正,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針灸起源于經驗,是一門經驗與理論相結合的醫學,遠古的人類外出活動時偶爾會被一些堅硬的物體碰撞或刺擊,有時候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類似情形多次重復出現后,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慢慢地人們便將其總結歸納,整理出一套獨有的理論,形成現在我們所見的針灸。 臨床上針灸取穴可以從五個方面考慮。分別為:①八總穴;②八會穴③局部取穴;④背部督脈尋找阿是穴;⑤病位交叉對應取穴。 第一,八總穴取穴法,八總穴是老祖宗幾千年的經驗結晶,是取得臨床速效、高效的必備穴位。一個針灸的初學者學會了它,就能對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診治觀念。同時這種觀念還是整體的、全局的,適用于所有疾病的診治。學了它,醫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對針灸學就有了一個模糊的框架。其歌訣可總結為“頭面合谷,頸項列缺,胸脘內關,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脅陽陵,少腹(三)陰交,顱腦太沖。”臨床應用上,我們可以根據對應部位選擇相應的穴位,如:治療眼睛紅腫,眼睛所在的部位和頭面與顱腦有關,根據以上歌訣我們可以選擇在太沖與合谷穴位上扎針;治療胸悶、心煩、失眠,胸悶、心煩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關,失眠與顱腦有關,便可以選擇在內關與太沖穴位上扎針;嘔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關,便可以選擇在內關與足三里穴位上扎針;頸項強痛,所在的部位和頸項與肩背有關,便可以選擇在列缺與委中穴位上扎針等。以此類推,便可以根據相應病癥給予正確的選穴。 第二,八會穴取穴法,即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這8個穴位雖屬于不同經脈,但對于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臨床上常把其作為治療這些病證的主要穴位。如①臟會章門是指由于脾氣虛引起精、氣、血、津液化生不足,針灸要考慮取章門穴。②腑會中脘就是規定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慮使用中脘穴。③氣會膻中可作為治療氣的病癥的主要用穴,其病癥概括起來主要為氣虛、氣滯、氣逆三個方面,如咳喘、嘔逆、暈厥等。④血會膈俞主治療血病,血的病癥概括起來主要有血虛、血瘀、血熱、出血四個方面。《類經圖翼》說,膈俞“此血會也,諸血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藏便血不止”。《針灸大成》記:“《難經》日:血會膈俞。疏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以補之”。⑤筋會陽陵泉是指所有的筋骨痿軟無力、筋骨疼痛,腰脊酸軟,肢體痿軟無力,或挫傷、扭傷或風、寒、濕等原因使筋骨受損,常選陽陵泉作為其主要穴位,現代有關神經與關節的痙攣性疾病,針刺陽陵泉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⑥脈會太淵,太淵穴是百脈合于肺之氣所經過和留止的穴位,所以古人以太淵定作為代表全身經脈之氣會聚的部位,其最突出的是治療無脈癥。⑦骨會大杼,對于一切骨病,尤其對脊柱骨病,往往有奇效。⑧髓會懸鐘,此穴主要治療骨、髓的病癥,其中以治療下肢痿軟不用為主,同時也為治療腦病的主穴之一,髓海不足導致的眩暈可選髓會懸鐘。(其歌訣:腑會中脘臟章門,筋會陽陵髓絕骨(懸鐘);骨會大杼氣膻中,血會膈俞脈太淵。) 第二,局部取穴法,就是在發病部位的體表取穴或者發病部位的鄰近取穴,也就是說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針灸。這種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發現的一種取穴的方法。 就是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種鄰近取穴的方法,它的臨床療效是不容懷疑的。有一些用藥物久治不愈的病痛,在患病部位的體表針刺以后就有了效果。如果針刺后加以拔火罐,特別是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再拔火罐,就可能收到更滿意的療效。 曾經有一個中年男教師,兩年前騎自行車時不慎跌倒,右腳的腳后跟擦破了皮。后來周圍皮膚感染了,久治不愈。兩年來,不能穿襪子,不能穿鞋子,只能穿著拖鞋。故采用局部取穴的方法,在常規消毒后,用一寸的小毫針在患者的右腳跟潰破處的外面,離開潰破處二三毫米處的邊緣一路點刺,稍有一點點出血。隔天一次,點刺三次以后,腳跟潰破處漸漸地愈合了。 第四,背部督脈尋找阿是穴。許多疾病都可能在背部脊椎上尋找到壓痛點等異常的感覺與贅狀物,“阿是穴”就是出現在人體體表的敏感的壓痛點,所以取穴方法中,少不了在背部督脈尋找“阿是穴”,在這些壓痛點上針灸能夠取得非常滿意的療效。其中,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個重要的穴位,對頭部、頸部、肩部的疾病與發熱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陽穴是一個重要的穴位,對胃部、胸部、脅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門穴是一個重要的穴位,對腰部、下腹部與婦女的胞宮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臨床上任何疾病,只要發現脊椎骨上有壓痛,就要在這里取穴。總結一下,大椎穴、至陽穴、命門穴三個穴位都跟“七”有關,大椎穴是頸七,至陽穴是胸七,命門穴是胸二七,就是十二節胸椎加二節腰椎,是十四椎了。 在診察體表的壓痛點時,關鍵是指壓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勻,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然而臨床按壓時,醫師的手指一般會不自覺地在自認為可能會壓痛的穴位上加大力量,以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這種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所以要特別注意。只有醫者的客觀心態才能獲得臨床真實的資料。 (圖選自網絡) 第五,病位交叉對應取穴。日本丹波元堅的《雜病廣要·頭痛》中記載了一個《蘇沈良方》中的王安石偏頭痛方,說是禁中秘方。用生萊菔汁一蜆殼,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數十年的疾患都一注而愈。王安石曾經對他家的仆人說過,這種治療方法已經治愈好幾個人,我的理解與別人不同,這是一種特殊的針灸療法,可稱之為“藥針法”,治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鼻子內的經絡與穴位,藥物反而是第二位。不然的話,為什么強調“左痛注右,右痛注左”呢?發現這個方法的宋代人固不知“病位交叉對應取穴”為何物,而經驗的可貴在這里可以看得明明白白。這種取穴法在《內經》中叫作“繆刺”,日本針灸家稱之為“天平療法”,對肢體與關節疼痛的療效比較顯著。它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左右對稱取穴,一種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譬如,你的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與左手腕相對應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針針刺,針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轉與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假設你的右手腕疼痛,使用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法,可以在左踝與右手腕相對應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針針刺,針刺后,快速地捻轉與提插半分鐘左右即可。 以上只是針灸五種特殊穴位的基本取穴方法,然而經絡分布和其他十二經脈穴位、奇經八脈、絡穴、經外奇穴等也很重要,只有在臨床的應用中慢慢地學習,對上述的五種取穴的作用就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注意: 在針灸的過程中,初學者需要注意各個穴位進針的方式、深度,同時有三個部位先不要針刺,枕骨下面的區域,如風府、啞門、風池等穴位,它們與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會出大事故。深刺風府治精神病,在20世紀50年初期,一不小心就會出大事故。深刺風府治精神病,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名噪一時,成為時髦的風尚,然而不久發生了多起嚴重的醫療事故。還有深刺啞門治聾啞,也曾造成不幸事件。我想,如果我們能夠把“刺胸腹者,必避五臟”及“刺頭,中腦戶,人腦立死”牢記心中,并能如實照章去做,錯誤就絕對不會重演了。還有眼睛及其周圍的區域、肚臍眼禁針,當然臨床上也見過眼針,但是為了規避風險,眼睛作為保障個人生活質量重要的地方,通常不會考慮選用眼睛及周圍穴位進行針灸。 學習了五種取穴方法 ,關鍵在于我們能否靈活應用。 案例一:當我們遇見一個原因不明的昏迷病人,從針刺取穴的角度,應該如何選穴?這里先不涉及其他種種的診治與處理。昏迷的病人主要是頭腦的問題,所以根據八總穴取穴法,頭面合谷,頸項列缺,胸脘內關,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脅陽陵,少腹(三)陰交,顱腦太沖,故取穴就少不了合谷與太沖,針灸學上稱之為“開四關”,顧名思義就是說明它們共同配伍具有醒腦開竅的功效。但是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位于胸部,所以應該加內關穴。根據八會穴取穴法,腑會中脘臟章門,筋會陽陵髓絕骨(懸鐘);骨會大杼氣膻中,血會膈俞脈太淵。昏迷此可歸屬氣機逆亂,選穴再入膻中。“人中”為急救昏厥要穴,這時少不了選人中,當然這個選穴不包含在我們今天見的五種取穴方法中。所以我們綜合取穴為:合谷、太沖、內關、膻中、人中。 案例二:我們經常聽到女性朋友說痛經,由于生活習慣改變,很多人喜歡吃辛辣冰冷食物亦或肚子不注意保暖,痛經成為了現代女性常見的癥狀。當面對一個痛經發作的病人,她的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有強烈的壓痛,我們用針灸怎么處理?第一種八總穴取穴法根據“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與“少腹(三)陰交”,選用足三里、委中和三陰交;第二種八會穴取穴法取血會膈俞;第三種局部取穴法選擇小腹部的壓痛點;第四種背部督脈尋找“阿是穴”給腰脊部的“阿是穴”。第五種交叉取穴位的方法,小腹疼痛可以選腰部前后對應的穴位。應用上述五種方法治療痛經確實是可行,但臨床取穴還可以更為精簡,不必如此面面俱到,對于痛經的診治,急性發作時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陽關”穴出現壓痛的機會最大,日本針灸家稱之為“上仙穴”,它是治療痛經的首選穴。當然這里取穴的最高原則還是“以痛為穴”。三陰交強刺激,可以用2寸毫針兩側取穴。委中穴區如果有皮靜脈顯露,也要刺血拔罐。小腹部的壓痛點我的經驗以艾條熏灸為好。所以綜合取穴為:腰部壓痛點“腰陽關”和三陰交針刺,委中刺血拔罐,小腹部的壓痛點艾條熏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