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大將去世,發(fā)布的訃告中,有一段極為矚目的評價:”指揮過一系列重大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尤其善于組織大兵團作戰(zhàn),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尤其善于組織大兵團作戰(zhàn)在開國所有將帥中只有粟裕有此獨一無二的評價 下面以渡江戰(zhàn)役中,兩份不同的戰(zhàn)役命令為例,可以窺探出為什么只有粟裕能夠配得上“尤其善于組織大兵團作戰(zhàn)”這句對軍人來說至高無上的評價! ![]() 首先粟裕的渡江戰(zhàn)役部署命令 第三野戰(zhàn)軍京滬杭戰(zhàn)役作戰(zhàn)命令 (1949年3月30日) 甲、略(情況通報這里省略) 乙、我為實現京滬杭戰(zhàn)役規(guī)定之作戰(zhàn)任務與有力配合北平和談對敵政治攻勢,奉中央軍委電令及總前委命令,決按二月二十日京字第一號預備命令,內定于四月十五日十八時統(tǒng)一發(fā)起戰(zhàn)斗,茲將具體戰(zhàn)斗序列與各部任務區(qū)分如下: (一)七兵團(轄二一、二二、二四軍附本部騎兵團)由極陽鎮(zhèn)(不含)至姚溝 (劉家渡東十八里,姚溝含)段,按預定之鳳凰頸、土橋、六百丈、王家套、掃帚溝各渡口,展開渡江突擊,于完成登陸任務后,首先以有力一部分向南岸之上下游沿岸橫掃,以策應中野與九兵團之渡江。 該項任務達成后,應以一部(不超過一個軍)負責割殲或包圍現在銅陵、貴池、青陽地區(qū)敵五五軍,其主力即應向東挺入敵人縱深,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之線以南(線不含),涇縣、寧國以北(線含)之間地區(qū),經廣德向東挺進至長興、廣德、吳興、安吉之間地區(qū),以截斷京杭公路并即在該區(qū)集結待機,并派隊向德清、杭州方向搜索。爾后或視機集中主力協(xié)同八、九、 十兵團作戰(zhàn),或單獨負責攻占杭州,截殲可能由滬杭段南竄之敵,并準備于情況許可時(屆時另有命令)派出精干部隊配合騎兵團搶占杭州中正橋及破壞浙贛交通(不準破橋),以免敵將機車南撤。 .(二)九兵團(轄二五、二七、三十、三十三軍)由姚溝(不含)至裕溪口段,按預定之泥漢鎮(zhèn)、臨江壩、龍王廟及裕溪口各渡口,展開渡江突擊(除以一部在蕪湖、 裕溪口至和縣段佯渡或視機由該段渡江控制當涂南北地區(qū),警戒南京可能南援之敵,與鉗制蕪湖之敵外,主力應由龍王廟至泥漢段渡江),于完成登陸任務后, 并以一部策應七兵團渡江外,以不超過一個軍之兵力割殲或包圍現在三山街、舊縣地區(qū)之敵(二十軍,一三四師)及繁昌地區(qū)之敵(八八軍),奪取控制該帶陣地, 與負責監(jiān)視蕪湖之敵(待交二野三兵團接替) 其主力應即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之線(含)及以北地區(qū),經郎溪東西地區(qū)挺進至津陽、宜興及其以南地區(qū)集結待機,以策應八、十兵團作戰(zhàn),并堅決堵?lián)艟╂?zhèn)段可能南竄之敵,以便視機協(xié)同八、 十兵團聚殲該敵于京、鎮(zhèn)、句、丹、金(壇)、武、津地區(qū)。在我全軍及中野渡江完畢后擬以八、十兵團主力協(xié)同中野殲擊南京守敵時,即擬以該兵團東進至無錫地區(qū) (屆時另有命令),對上海方向警戒,待命配合野戰(zhàn)軍主力奪取上海或單獨進占上海,爾后該兵團即任淞滬之警備任務與 (三)十兵團(轄二三、二九、二八、三一軍及蘇北軍區(qū)三個警備旅與海防縱隊主力)由張黃港至龍稍港(含)段自行選擇渡口,展開渡江突擊,于完成登陸任務后,首求割殲現在江陰地區(qū)之敵(二十一軍),并奪取控制沿江南側陣地,當晚力求以有力部隊挺進奪取控制武進至城童堰之線,截斷京滬路并以一個軍向無錫挺進對東南警戒,擔任阻擊可能由常熟、蘇州地區(qū)西援之敵; 另以一部沿江南側向孟河、丹陽挺進,接應八兵團主力由欽江、揚中渡江;其主力應確實控制江陰、 無錫、武進地區(qū),堅決阻殲可能由東西兩方來援之敵,并力求與九兵團打通聯(lián)系, 確實堵塞武進、無錫之敵南竄道路,爾后伺機協(xié)同八、九兵團或中野聚殲京、鎮(zhèn)、 句(容)地區(qū)之敵。南渡后二三軍待命拔歸八兵團指揮.蘇北三個旅即解除十兵團指揮任務,依照工委內容部署,遂行警備任務,但海防縱隊應準備接收海軍任務, 歸本部直接指揮之。 (四)八兵團(轄二十、二十六、三十四、三十五軍)除留三四軍、三五軍(由何參謀長以祥統(tǒng)一指揮)控制烏衣、全椒地區(qū),包圍監(jiān)視鉗制兩浦之敵外,陳、袁、 江率主力控制于揚州、嘶馬、宜陵地區(qū),于十兵團展開渡江之同時以一部由三江營、口岸、京口渡(大港北岸)間展開渡江突擊,力求首先奪取控制揚中、大港、 埋城地區(qū)陣地,策應十兵團之渡江作戰(zhàn),并視機使用主力于鎮(zhèn)江、口岸間渡江,或視機轉用十兵團渡江之渡口尾后渡江,挺進至武進、丹陽地區(qū),協(xié)同十兵團之作戰(zhàn)。在八兵團主力渡江之后,廿三軍即待命撥歸八兵團指揮序列。于完成上述任務后,視機以主力沿京滬路西進,準備協(xié)同中野及十兵團圍殲京、鎮(zhèn)、句(容)地區(qū)之敵或奪取南京。三四、三五軍于情況許可時由京鎮(zhèn)間渡江或視機轉用于鎮(zhèn)江方面(屆時另有命令)。 (五)特縱除以美榴第六團配屬十兵團指揮參戰(zhàn)外,其美榴第一團以三個連配屬九兵團指揮使用,該團主力配屬八兵團參加渡江作戰(zhàn),其工兵團任務按前令不變,戰(zhàn)車團暫在原地待機,待道路運動許可時,撥歸八兵團指揮,準備由鎮(zhèn)江 (或江陰)渡江參戰(zhàn);高射營除以二個連擔任蚌埠防空外,其余二個連配屬十兵團 使用。特縱指揮所應隨本部行動。 (六)奉總前委命令,為便東西兩集團之作戰(zhàn)指揮,除陳二饒、鄧〔2〕率總前委、 華東局機關于戰(zhàn)斗發(fā)起前進至合肥附近,統(tǒng)一指揮中野及華野全軍渡江作戰(zhàn)外, 并決以譚副政委隨七兵團行動,負責統(tǒng)一指揮七、九兵團之渡江,粟副司令、張參謀長率野司野政及后勤部大部(一部仍留蚌埠附近)于四月五日前進至泰州以南 地區(qū),指揮八、十兵團之渡江。華野東西集團之各兵團于渡江后之作戰(zhàn),統(tǒng)歸野司粟、張指揮。 各級指揮干部應隨其先頭之一個單位渡江(如兵團首長隨先頭軍,軍首長隨先頭師,師首長隨先頭團,余類推以便掌握情況,加強指揮,同時各級均指定專人(參謀長或政委、主任)負責指揮渡江,以免混亂。 (七)戰(zhàn)斗分界線: (1)渡江時,龍稍港、東興港、油坊橋(均含)以南屬十兵團,以北(線不含)屬八兵團。渡江后于塘、小新橋、武進(均含)以東屬十兵團,以西(均不含)屬八兵團。如八兵團由揚中、鎮(zhèn)江線渡江時,則十兵團不受該線限制,策應八兵團南渡。 (2)烏衣鎮(zhèn)、全椒至和縣之線以東(線含)屬八兵團,線以西(線不含)屬九兵團。 (3)嚴家橋、謝家園巷(無為西北二十里)、姚溝至夾江口之線以西(線含)屬 七兵團,以東(線不含)屬九兵團(但七、九兵團南渡后集結分界線十字鋪、楊漢 鎮(zhèn)、流洞橋、槐花、硼市、朱部鎮(zhèn)、夾浦鎮(zhèn)之線〈含〉以南屬七兵團,以北屬九兵團)。 (八)為便于迫近江邊,控制渡口,直接準備渡江作戰(zhàn),各兵團應按上述分界線境內,自四月二日后自行選擇[拔除]江北岸我必需拔除之敵橋頭堡(妨礙我之 翻壩開河渡口據點或主渡入江渡口據點),其具體時間由各兵團依情決定之。 (九)注意事項: (1)各部一切渡江準備工作,均限于四月十二日前完成,以便檢查。各項渡江準備工作均須嚴守秘密,隱蔽進行,切勿過早暴露企圖(尤其主渡點),力求保持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之突然性。 (2)為求隱蔽我主渡方向,八兵團之二十六軍(現在全椒地區(qū)),應于四月七日后開始東移,首先移至六合地區(qū),至四月十日后再東移揚州地區(qū)集結待機。 --------------------------------------------------- 分析和總結: 上述是3月30日,粟裕下達的渡江(京滬杭)戰(zhàn)役正式命令,全文總計2231個字(不含情況介紹) 內容上,各部隊任務,路線,時間,步驟,分界線,行動步驟,協(xié)同等等全面而詳細,看過下面這兩期的朋友們,應該會熟悉這又是典型的“粟式八股文” 如黃路戰(zhàn)役命令詳解,看“戰(zhàn)神”粟裕如何能把遭遇戰(zhàn)打成圍殲戰(zhàn)! 特別注意,上面標注的紅字部分,“以1個軍圍殲20軍”,在實戰(zhàn)中正是第9兵團25軍圍殲國軍楊干才20軍的“灣沚圍殲戰(zhàn)”,而藍字部分,則是著名的圍殲5個軍10萬之敵的“郎廣大圍殲”,和一個月之后的實戰(zhàn)完全契合,連兵力使用都高度一致! ![]() 三野渡江戰(zhàn)役示意圖,圖中間小圈是“灣沚圍殲戰(zhàn)”,靠右的“大口袋”是“郎廣大圍殲” 實戰(zhàn)具體結果如何?還是老規(guī)矩,用數據說話,下面是兩大圍殲戰(zhàn)的擊斃和俘虜的“大魚”(師長以上)數據 灣沚圍殲戰(zhàn): 1.20軍軍長楊干才(亡) 2.20軍副軍長陳親民 3.副參謀長胡顯榮 4.20軍134師師長李介立 郎廣圍殲戰(zhàn): 1.4軍副軍長李子亮 2.4軍參謀長羅礦 3.4軍59師師長林方策 4.4軍90師師長唐連 5.21軍230師師長駱周能 6.28軍參謀長黃疆強 7.28軍80師師長李西開 8.28軍暫7師師長袁英 9.45軍副軍長陳陣 10.54軍291師師長廖定藩(亡) 11.66軍軍長羅賢達 12.66軍13師師長王熾生 13.99軍第268師師長李慎言 注:上述數據不包括在5月7日在溫州投誠的200師師長葉芳 毫無懸念,又是干貨滿滿,毫無水分!而且這兩大圍殲戰(zhàn),在4.22-4.29完成的,包括上述大魚數都是在這7天內俘虜的,不是零敲碎打拼湊的數據,而是整塊包圓! 更加令人震驚的是,在2月19日,粟裕在汪賈主持召開作戰(zhàn)會議上制定的京滬杭預備戰(zhàn)役命令中(即上文中,二月二十日京字第一號預備命令),更是提前2個月(4.21日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就設計好了這兩大圍殲戰(zhàn),該戰(zhàn)役預備命令同樣也是長篇粟式八股,多達3044字(不含情況通報) 從渡江戰(zhàn)役預備命令,看戰(zhàn)神粟裕如何提前2個月設計兩大圍殲戰(zhàn)! 該命令中: “九兵團主力渡江后,除以一部圍殲蕪湖地區(qū)之敵外,應以主力沿江右岸地區(qū)北上,進擊南京、溧水之間地區(qū),首求截殲可能由南京向東南逃竄之敵,并準備協(xié)同八、十兵團聚殲南京、鎮(zhèn)江地區(qū)之敵。' 紅字部分的灣沚圍殲戰(zhàn),藍字部分的郎廣圍殲戰(zhàn),早已提前兩個月被圈在粟裕精心設計的“口袋中”! 由此可見,經過多年的不斷升級(粟裕整個生涯不斷在升級改進和優(yōu)化圍殲戰(zhàn),這一點之后文章會逐步展開說明),粟裕此時大兵團指揮能力,或者對他來說也就是大兵團圍殲戰(zhàn)能力,此時已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不僅這些大型圍殲戰(zhàn)成為了藝術品,而且其作戰(zhàn)命令的文獻資料,其邏輯周密,條理分明,用詞清楚準確,語句流暢通順,雖是機器式的作戰(zhàn)命令,卻有很強閱讀感,這些作戰(zhàn)命令也將會是極致的藝術品(如隆中對,漢中對等),將永載史冊,越來越被關注,挖掘和研究! ----------------------------------------------- 第二野戰(zhàn)軍(劉伯承)的渡江戰(zhàn)役命令 第二野戰(zhàn)軍渡江戰(zhàn)役命令 (1949年4月17日) 甲,奉總前委指示,我軍決于卯徵(廿日)攻奪各江心洲,卯馬(廿一日)開始渡江突擊作戰(zhàn),并確定三兵團于渡江后改出歙縣(徽州),爾后沿杭徽公路東向杭州與沿浙贛鐵路東出之五兵團并列策應作戰(zhàn)。 乙,各部隊應即遵照于卯馬(廿一日)十八時開始火力準備,隨即正式突擊渡江,爭取各先頭軍當先〔夜〕各渡過三個團以上之部隊,至少應能控制要點,并擊退敵人之逆襲,爾后并不失時機繼續(xù)強渡(十五軍擬白天以小船分散繼渡,我們認為可行)。 丙,三兵團于成渡時,除接應七兵團外,應即以主力殲擊當前敵九十六軍之部隊(著重于殷家匯地區(qū)之機動部隊),藉此接應五兵團。爾后以一部接替七兵團監(jiān)視貴池敵人之任務,待兵團主力東向時殲擊之。再后,三兵團則準備以一路經貴池、青陽,另一路經殷家匯、釣魚臺,向歙縣地區(qū)開進。 丁,五兵團戰(zhàn)役任務同前,惟該兵團攻占衢縣后,并準備必要時沿鐵路東向協(xié)同三兵團會攻杭州方面之敵。在渡江成功時以一部占領過路湖、黃石磯要點,主力則封鎖至德、東流之敵(如不易攻則待交四兵團殲擊之),先著重于接應十五軍由香口、毛林洲登陸,其十八軍則在桐城視機跟三兵團或本兵團續(xù)渡。 戊,四兵團之十五軍由華陽鎮(zhèn)向香口、毛林洲登陸,十三軍由八保洲向彭澤、馬擋段登陸(使其本兵團間與五兵團間均須互相接應),圍殲彭澤、馬鐺之敵。 如必要時則并接殲至德、東流之敵。十四軍仍以一部進出壩頭佯渡和阻敵之艦隊,主力則隨十三、十五兩軍之后續(xù)渡,爾后則全兵團集結于彭澤、至德地區(qū),待命沿江東下接替九兵團監(jiān)視蕪湖之任務,并準備參加攻取南京。 己,各兵團應即將此任務確定具體部署,并告我們。 --------------------------------------------------- 分析和總結: 上述是劉伯承在4月17日下達的第二野戰(zhàn)軍渡江戰(zhàn)役命令,全文總計583個字 在看了前面粟裕的渡江戰(zhàn)役命令后,再看這一份,會不會有巨大的落差感?作為指揮35萬人的大集團戰(zhàn)役命令,只有泛泛而談的概念性任務,具體部署上內容幾乎為0,至于作戰(zhàn)分界線等內容,更是完全沒有,完全靠各個兵團自行的進行部署。 而且上述命令是在4月17日,也就是渡江戰(zhàn)役前4天拿出的這樣一份作戰(zhàn)命令,而準備的時間則多達2個月以上,這樣的戰(zhàn)役命令顯然是不可能打出“高水平的戰(zhàn)役”。更不用說類似郎廣這樣流暢干脆的大圍殲戰(zhàn)。只能變成各部進行出擊的四散炸魚的,零零碎碎的擊潰戰(zhàn)集合。命令中藍字部分,盡管要求殲滅當面96軍,實戰(zhàn)中完全落空了(96軍完整撤退到了福建) 擊斃和俘虜的“大魚”(師長以上)數據 1.106軍副軍長曾紀瑞 2.46軍174師師長吳忠堅 3.92軍318師師長彭懷霖 4.68軍119師師長張勛亭 5.68軍143師師長閻尚元 6.47軍暫2師師長郭奉先 另投誠數據 1.68軍副軍長王振生 2.68軍81師師長葛開詳 ![]() 第二野戰(zhàn)軍渡江戰(zhàn)役示意圖,各部分散追擊,國民黨軍四散而逃,大批南逃福建 斃俘數只有前面三野的三分之一,特別是軍級將領,更是只有四分之一,而且這些都是零零碎碎的俘虜,如圖所示,四散炸魚的追逃戰(zhàn),國軍多路箭頭南逃福建,唯一上報殲滅的68軍,軍長劉汝珍依然收攏多達5000多人。至于正式命令中要求殲滅的96軍更是完整逃脫。 根據二野參謀長李達的描述: 我軍在追擊敵軍的初期,各兵團的追擊戰(zhàn)術,都是采取正面平推和尾追的打法,而追擊面又在400華里寬的廣大正面上,敵軍跑得很快,又有汽車等交通工具,故此我軍的戰(zhàn)果不大。我在前指每日處理各兵團來電,發(fā)現在統(tǒng)計殲敵數字時,增長緩慢。我向劉司令員和張副政委提出了這個問題,并商量如何改變追擊戰(zhàn)術。經過研究,決定必須實行猛追、猛沖、猛打,變尾追為平行追擊和跟蹤追擊相結合的戰(zhàn)術,而如果要趕上甚至超越逃敵方比必須再加快速度,這也只有組織 輕裝部隊才能奏效。于是,先是通知各兵團馬上改變戰(zhàn)術,跟蹤、平行和超越追擊 相結合,敢于以少勝多,不給敵軍以喘息之機。 由于只能依靠下級各部自行部署,于是各部追擊不利,無法有效殲敵,只能如“趕鴨子”一般追擊,盡管李達通過殲敵數字增長緩慢,發(fā)現了這個問題,但是改進方法也僅限于,派出輕裝部隊超越追擊這樣的辦法,只能是優(yōu)化一下“趕鴨子”的方式,本質依然還是四散炸魚的追逃擊潰戰(zhàn)。 ------------------------------------------------ 綜合評述 從上述渡江戰(zhàn)役正式命令和其不同的結果可以看出,為什么開國將帥上千,只有粟裕能夠獨享“尤其善于組織大兵團作戰(zhàn)”的評價,因為包括這次渡江戰(zhàn)役在內的諸多戰(zhàn)役,粟裕將所有部隊組合成一臺高效嚴密的機器,進行整體進行戰(zhàn)役戰(zhàn)斗,尤其是這些戰(zhàn)役還都是大型圍殲戰(zhàn),因此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大兵團作戰(zhàn),而且是大兵團作戰(zhàn)的最高境界“坎尼模式” 而這一點甚至和規(guī)模不必然相關,魯南,萊蕪,孟良崮等等是大兵團作戰(zhàn)模式,甚至如車橋這樣的實際也是大兵團作戰(zhàn)模式,人民日報稱贊車橋戰(zhàn)役“是以雄厚兵力進行的一場大殲滅戰(zhàn)”,因而區(qū)別于以往任何游擊戰(zhàn),而毛澤東主席這時候就敏銳的指出:“粟裕未來能指揮四五十萬人” 而隔壁劉伯承元帥指揮的雖然名義上是大兵團戰(zhàn)役,但事實上,依然是各自為戰(zhàn),各自發(fā)揮,未能發(fā)揮大兵團作戰(zhàn)的整體效力,只能依靠下級各自的自主發(fā)揮,而且至多只能打碎片化的擊潰戰(zhàn),無法打出圍殲戰(zhàn),而這一現象實際上并不限于劉伯承,而是普遍現象,即使有指揮大兵團的名,也沒有大兵團的實。因而都無法得到這樣的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