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淡定的智慧 淡定在舍得之間

     新用戶4541Ay47 2023-02-01 發布于上海

    淡定在舍得之間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門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能體悟舍得便多了一份人生的淡定。

    勞筋骨銘心志

    有時候勞筋骨體現的是一種決心。人們常常借肉體上的痛苦,或斷臂或斷足來表達自己追求某一事業的決心。

    弘一大師在閩南說佛時講過這樣一段故事:《涅槃經》上說,過去無量劫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很窮困的人,當時有佛出世,他見人皆先供養佛然后求法,自己則貧窮無錢可供。他心生一計,愿以身賣錢來供佛,就到大街上去賣自己的身體。

    當他在大街上喊賣身時,恰巧遇到一個病人,醫生叫他每日吃三兩人肉,那病人看見有人賣身,便十分歡喜,說:“你每日給我三兩人肉吃,我可以給你五枚金錢。”釋迦牟尼聽了這話,與那病人商量說:“你先把五枚金錢拿來,我去買東西供養佛,求聞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給你吃。”當時這人應允。

    釋伽牟尼供佛聞法已畢,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兩肉給病人吃,一個月,病人痊愈。當釋伽牟尼每天割肉的時候,他常常念佛所說的偈,精神完全貫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沒有痛苦,不久他的身體也就平復無恙了。釋伽牟尼因求法之故,發心做難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諸生現今在這院里求學,早晚皆得聞佛法,不但每日無須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飯吃,這豈不是很難得的好機緣嗎?

    再講一段故事,出于《賢愚經》。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有一次身為國王,因厭惡終其身居于國王位,沒有什么好處,遂發心求聞佛法。當時來了一位婆羅門,對這國王說:“王要聞法,可能把身體挖一千個孔,點一千盞燈來供養佛門嗎?若能如此,便可為你說法。”

    那國王聽了婆羅門這句話,便慨然對他說:“這有何難,為要聞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現有些國事未了,容我七天,把這國事交下著落,便就實行。”

    到第七天,國事辦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個孔,點千盞燈。全國人民知道此事,都來勸阻。謂大王身為全國人民所依靠,今若這樣犧牲,全國人民將何所賴呢?國王說:“現在你們依靠我,我為你們做依靠。不過是暫時,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將來成佛,當先度化你們,可為你們永遠的依靠,豈不更好?請大家放心,切勿勸阻。”

    國王馬上就行動起來。呼左右將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燈心安好,欣然對婆羅門說:“請先說法,然后點燈。”婆羅門答應就為他說法。國王聽了,無限滿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盞燈齊點起來。萬眾驚駭呼號。國王乃發大誓愿道:“我為求法,來舍身命,愿我聞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

    這聲音一發,天地都震動了,燈光晃耀之下,諸天現前,即問國王:“你身體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嗎?”國王答:“絕不后悔。”后來國王復向空中發誓言:“我這至誠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體即刻回復原狀。”話說未已,至誠所感,果然身上千個火孔,悉皆平復,并無些許創痕。

    剛才所說,聞法有如此艱難,諸生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諸生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后,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自省讓人更淡定

    我們總是習慣于將眼光投向遠處,看向別人。有時候,這樣反而迷蒙了雙眼。如果你有一雙慧眼,不但要向外看,還要向里看,這樣才能更清醒。

    弘一法師就是一位能夠自省的大師,他在講經說法時常常能夠反觀自我,讓更多人體悟到他的行為修養之深厚淳樸。來看大師反省自身的一段演講:

    佛教養正院已辦有四年了。諸位同學初來的時候,身體很小,經過四年之久,身體皆大起來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光陰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雖然經過幾十年之光景,實與一會兒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論,我的年紀將到六十了,回想從小孩子的時候起到現在,種種經過如在眼前。我想我以往經過的情形,只有一句話可以對諸位說,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己來想,啊!我是一個禽獸嗎?好像不是,因為我還是一個人身。我的天良喪盡了嗎?好像還沒有,因為我尚有一線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過失。我從小孩子起一直到現在都埋頭造惡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小孩子的時候,常行袁了凡的功過,三十歲以后,我很注意修養,初出家時,也不是沒有道心。

    雖然如此,但出家以后,直到現在,也大不相同了:因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糊涂的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我自從出家以后,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就以上所說看起來,我從出家后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真可令人驚嘆。其中到閩南以后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墮落的墮落。去年春曾經在養正院講過一次經,所講的題目就是“南閩十年之夢影”,那一次所講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淚痕,諸位應當還記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樣子了。自從正月二十到泉州,這兩個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過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說我以前如閑云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態,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時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這是我的朋友所講的。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我想我自己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兩個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廈門到漳州,除了利養,還是名聞;除了名聞,還是利養。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外。雖在瑞竹巖住了兩個月,稍少閑靜,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個月,十分熱鬧。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可是近來也有一件可慶幸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后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還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我自從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它,這個也可算是近來一件可慶幸的事了。

    雖然是如此,但我的過失也太多了,可以說是從頭至足,沒有一處無過失,豈只謝絕宴會,就算了結了嗎?尤其是今年幾個月之中,極力冒充善知識,實在是太為佛門丟臉。別人或者能夠原諒我,但我對自己絕對不能夠原諒,斷不能如此馬馬虎虎過去。所以我近來對人講話的時候,絕不顧惜情面,決定趕快料理沒有了結的事情,將“法師”、“老法師”、“律師”等名目,一概取消,將學人侍者等一概辭謝,孑然一身,遂我初服,這個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結束了。

    大師功德蓋世,居然不忘時時自省,人只有反觀自己才能更加淡定從容。

    從容面對生死

    面對生死,弘一大師的心情是何等平靜,態度何等從容。他憑借佛學的智慧,想明白了生死的道理。從容來自智慧的頭腦,我們平常人也應該修一顆看淡生死的從容心。

    讓我們通過大師的演講來感悟一下大師對生死的通透見解。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如下所列。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皆悉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余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凈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于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于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愿經如來贊嘆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贊嘆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后,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人們既然能參透生死,也不必執著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兒,人生在世,事事隨行就可以了。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一位富人請仙崖禪師為家族興旺寫些祝語,以便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

    仙崖禪師展開紙,寫道:“父死,子死,孫死。”

    富人看了之后非常生氣,說道:“大師,我敬重您,請您寫些祝語,可是您為什么會寫些詛咒的話呢?”

    仙崖禪師解釋道:“假如你的兒子先于你離開人世,你將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孫子在你兒子的面前死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將會悲痛欲絕;假如你的家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盡天年。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興旺。”

    禪師認為,不管能否察覺到,人類的存在是不能與自然偏離的。

    人生在世,一切皆為自然。事事隨行,何必苛求虛無的完美呢?人越是想強調自我,想達到一種不可能的完美,就越會偏離存在的中心。

    舍一份虛榮,得一份真相

    虛榮是指表面上的榮耀,虛假的榮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象好的事物。只有舍棄虛榮才能夠得到真相。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佛時教化世人不可有虛妄之心,當還事物本來面目。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不必執著于虛榮表象,事情就會還原。有位禪師很喜歡用偈詩來概括事理,讓弟子自己去領悟。

    有一天,他來了雅興,順手寫了兩句話:“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讓弟子們參研。一個弟子自作聰明地搶先說:“其中沒有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了雨衣。”

    禪師聽了后不語,只是緩緩地搖了搖頭。

    接著另一個弟子說:“我想這應該是一次局部雨。這種現象雖然不多見,但還是有可能碰到的。沒有淋到雨的人,走的正是沒有下雨的這邊。”說完這話,他滿懷信心地看了看師父。

    禪師笑了笑,仍然沉默不語。

    第三個弟子見師父沒有表態,于是說:“你們的解釋太牽強了,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個沒有淋到雨的人在屋檐下行走呢。”說完后,得意洋洋地瞟了兩位師兄一眼,準備接受禪師的贊賞。

    禪師朝弟子們笑了笑,緩緩地說道:“你們都非常聰明,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設想出種種不淋一人的條件或理由,但是你們鉆入了牛角尖,錯誤地執著于不淋一人這一點上。事實上,如果你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所謂的'不淋一人’,不就是兩個人都在淋雨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思維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死鉆牛角尖,死死地拽住約定俗成的東西,認為那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循規蹈矩,無法解脫自我。事實上,如果你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原來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人們有時候不愿意舍棄原有的認識,所以才不會有新的開悟。虛榮是外相,只有懂得付出才能得到真的收獲,有時候這收獲就是給眾生一路光明。

    有一天,洞山良介禪師在晚上說法時沒有點燈,有位能忍禪僧就問他:“為什么不點燈呢?”

    洞山良介禪師聽后,對侍者說:“你去拿三斤燈油送給這位能忍禪僧!”能忍當時并沒有去想洞山禪師的話是否有其他的意思,但是經過一夜的參究,他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積蓄,舉辦齋會,供奉大眾,并跟大眾一起生活。

    一晃三年過去了,他來向洞山禪師告辭,意欲他去。

    這時雪峰禪師剛巧在洞山禪師身邊,等能忍走后,他問洞山禪師:“這位禪僧走了以后,不知還會不會回來?”

    洞山禪師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可以再回來。你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看他。”

    雪峰到了僧堂,豈知能忍回到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

    雪峰禪師立刻跑去向洞山禪師報告此事。洞山禪師說道:“他雖然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較,卻比我慢了三十年。”

    生活中的一些東西,該舍棄的一定不要留戀,一個人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被自己的貪念所累。只有放棄了該放棄的東西,才會有機會去爭取更加有價值的東西。

    菩提之心是一種靈悟

    常體般若生智慧,開發菩提得靈悟,菩提之心是一種靈悟之心。人越不為外物所擾,悟性越高,也就越發聰慧。

    弘一法師曾為僧眾和善友們講解“發菩提心”的佛法要義:“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么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愿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愿:

    (一)眾生無邊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愿斷:愿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愿學:愿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愿成:愿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如何說誓愿一切眾生?這里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是我與眾生有什么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

    菩提心要需懂得開悟,一個能夠開悟的人,領悟能力高了,認知層次高了,他自己就與以前不同了。

    一個一度迷茫的青年找到禪師問:“大師,有一件事使我整夜都睡不好,我感到很迷惘,希望您能幫我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

    禪師聽后,沒有說話,青年繼續說:“有人贊我是天才,將來肯定有所作為;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一輩子不會有多大出息。您怎么看呢?”禪師反問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青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他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大師說:“譬如同樣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價值就大不一樣了。在炊婦眼中,它只是能做兩三碗米飯的糧食;在農民看來,它就值一元錢;在賣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賣三元錢;在制餅者看來,它能被加工成餅干,賣五元錢;在味精廠家眼中,它可提煉出味精,賣八元錢;在制酒商看來,它釀成了酒,可以賣到四十元錢。不過,米還是那斤米。”

    大師頓了頓,接著說:“你就是你自己,無論別人把你抬得多高,你還是你;無論別人把你貶得多低,你也還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決于你到底怎樣看待自己。”青年聽后,豁然開朗。佛家度化眾生,就是要開啟他們的靈悟之心。只有開啟了一個人的靈悟之心,他才能誠心做事,不為結果所困擾。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故事:

    千利休是一休禪師的得意弟子,是日本茶道的鼻祖,社會地位尊貴。有一次,一個叫林竹庵的人邀請千利休參加茶會,千利休欣然答應了邀請,并帶眾弟子準時參加了茶會。千利休的到來讓林竹庵既高興,又緊張。

    千利休和弟子們進入茶室后,林竹庵親自為他們點茶。但是,由于過于緊張,他在點茶的時候手不停發抖,致使茶筅跌落,茶碗中的水溢出。

    看到這不雅觀的場面,千利休的弟子們在心里偷偷地笑他。可是,茶會結束后,千利休卻站起來贊嘆說:“今天的茶會實在太棒了,茶會主人的點茶技術真的很讓人敬佩!”弟子們覺得師父有點口是心非,于是在回去的路上問:“師父為什么要撒謊呢?那樣糟糕的點茶,你卻贊不絕口。”千利休笑了笑回答道:“那是因為林竹庵想讓我們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點茶,沒有留意是否會出現其他的情況,這種心意很難得。”

    對于茶道來說,不管多么漂亮的點茶,多么高貴的茶具,如果沒有誠心,就失去了意義。做人做事也是這個道理,只要認真做了,結果成敗已經不重要。這是一種悟性,也是人生中應有的智慧,這種智慧會讓人的生命更有價值。

    天然無飾,便是本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人們追求的一種自然之美,這種美在生活中也被人們追捧,質樸的天性總是能讓人感動。

    弘一法師對修佛之人說:“佛法修習本性,去除虛妄不實之心。”沒有了虛妄不實之心,人的天然本性便會自然呈現。

    有一天,小和尚無意中打破了師父心愛的茶杯,害怕師父責備自己,想偷偷地扔掉。可是,恰在這時,他聽見師父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于是,小和尚慌忙將打碎的茶杯藏在了身后。

    師父進來之后,小和尚問:“師父,你說人為什么一定要死呢?”

    師父望著小和尚,緩緩地說:“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世間萬物,皆有生死。”

    小和尚一聽,非常高興,將背后那只打碎了的茶杯拿了出來,說:“師父,你的茶杯已經死了。”

    佛學思想中有一個著名的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天然無飾,便是本性。佛學中將生活看成是一種自然運動的狀態。不要為生活中失去自己的心愛之物而悲傷和痛苦,不要為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而喜怒無常,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輕松,才會越來越有滋味。

    如果一個人隱瞞了自己的天性,借欺騙別人來顯示自己,那他得到的結果也將是被人欺騙。

    從前,北天竺有位木師,技藝非常高明。他用木頭雕塑的女子,相貌端莊,穿上衣服,就和真的女子一樣。木女能夠走來走去,還可以給客人倒酒,和真人的唯一區別只是不能開口說話而已。

    當時南天竺有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作畫栩栩如生。木師聽說后,就準備了豐盛的酒食,請畫師到家做客。

    畫師來到木師家里后,木師便讓木女給客人倒酒夾菜,忙里忙外。畫師以為木女是個很溫順的真女子,心里生了愛慕之意。飯后,木師極力挽留畫師住下,并讓木女站在畫師旁邊,侍候畫師,而且對畫師說:“這女子留在你屋里,好方便伺候你。”主人離開后,畫師叫木女,可是木女沒有一點反應。畫師以為這是因為女子害羞的緣故,因此上前牽她,這才發現原來女子是木頭做的。

    畫師心里非常的愧疚,也很生氣,自言自語道:“竟然騙我,我也得好好報復他一下才行。”

    于是畫師就在墻上畫了一幅自己的像,又畫了一根繩子套在頸子上,還畫上一些鳥,啄食自己的嘴巴。畫完后,畫師躲到了床下。第二天天亮后,木匠見畫師遲遲沒有起床,于是到屋里觀看。這一看把他嚇壞了,他看見畫師竟然上吊死了,于是急忙跑到廚房拿來刀去砍繩子,事后發現原來是虛驚一場,心里覺得非常慚愧。

    這時畫師從床下鉆了出來,說:“你騙了我,我也騙了你。我們倆人的情分也一筆勾銷了。”

    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一些,用真心去換真心,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欺騙別人是對別人人格的侮辱,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在與人相處中,保持天然的本性才是一種無法比擬的美。

    璞玉無暇靠打磨

    人們生來便受很多誘惑,他們通達世俗人情,掩蓋了自己的本性,如果要將璞玉一樣的天然靈慧展現于人,需要我們重新塑造自己。

    弘一法師對上根之人有如此評價:“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圣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大師的教誨讓人們銘記于心。人不但要能夠認知自己,還要懂得打磨自己。一所寺院的監院師父來參加法眼禪師的法會,法眼禪師問他:“你來參加我的法會有多長時間了?”

    監院說:“我參加禪師的法會已有三年了。”

    法眼問道:“那你為什么不到我的丈室來向我問佛法呢?”

    監院答道:“不瞞禪師,我已從青峰禪師處領悟了佛法。”

    法眼問道:“你是根據哪些話而領悟到的?”

    監院答道:“我曾經問過清風禪師'怎樣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青峰禪師對我說'丙丁童子來求火’。”

    法眼問道:“說得很好,但是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嗎?”

    監院答道:“這就是說凡事要反求諸已,因為丙丁屬火,以火求火。”

    法眼問道:“你果然是不了解,如果佛法是你了解的那樣的話,它不會從佛陀傳承到現在。”

    監院聽后,非常惱火,認為禪師看不起他,便拂袖氣憤地離開了。但是在途中他有了悔意:“法眼禪師是個知識淵博的人,而且現在是五百人的大導師,他對我說的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回到原處,向禪師懺悔,并再次問道:“禪師,請問學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答道:“丙丁童子來求火。”

    監院聽完,終于有所領悟。

    我們在看問題辦事情的時候,不要死鉆牛角尖,應該靈活和變通,對事物的認識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發展而改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才會以正確的方法處理問題。人們只有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打磨才能對眼前的事有所領悟,洞悉真相。

    有些時候,人們是否像璞玉一樣具有美好的本性,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從前,印度的國王飼養了一頭力大無比的大象,專門讓它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有時候國王也會命它去踩死犯人。

    有一次皇宮發生了火災,大象的住所被大火燒毀,國王只好把大象安排到了一個新的住處。

    在大象的新住處附近有一座寺廟,所以大象常常都能夠聽到和尚們念經,時間一長,大象的性情逐漸變得溫順,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有一天,國王要處決一名罪大惡極的犯人,于是命人將大象牽了過來,沒想到大象用鼻子輕輕地觸動了犯人幾下,就離開了。從那以后,凡是國王讓大象執行踩死罪犯的任務時,大象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處理。

    國王看見這種情況,非常詫異,于是召集滿朝文武大臣來想辦法。一個大臣說:“大象的住所旁邊有一所寺廟,想必是大象經常聽和尚念經,心生慈悲,不愿意殺生。如果將大象遷往屠宰場,讓他每天看屠殺的情景,過一段時間,大象就會恢復嗜殺的本性了。”

    國王覺得非常有理,于是將大象牽到屠宰場,讓它每天看著血淋淋的屠宰場面,沒過多久,大象果然又變得性情殘暴。

    天下的蒼生會因為環境的不同產生善或者是惡的行為,動物尚且如此,人類也不例外。

    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們要遠離邪惡的環境。只有遠離邪惡的環境,身處善境才能將自己原本的真性情展露出來。

    舍棄繁雜見真諦

    埋頭于繁雜的事物,心里裝著繁瑣的小事兒,你將永遠也無法擁有一顆清凈豁達之心。舍棄心中的繁雜,那份清透便如天籟之水注入心田。

    弘一法師曾以掛鐘做比,暗示人們處處皆有佛緣,只是看你如何參佛,以一顆靈悟之心參佛,才能得見真諦。

    凡座鐘掛鐘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叮當叮當之響(叮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叮當叮當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為“南無”,第一當字為“阿彌”,第二叮字為“陀”,第二當字為“佛”。亦止用叮當叮當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叮當叮當叮當叮當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當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當為“南無”,第二叮當為“阿彌”,第三叮當為“陀”。

    有時候,人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是反著的,該看到的視而不見,不該看到的一眼望穿。

    一次,佛陀拿著一顆摩尼珠問座下弟子:“你們仔細看看我手里的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的?”

    弟子們看后,有的說是青色,有的說是黃色,有的說是赤色,還有的說是白色,各不相讓,于是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佛陀看著弟子們微微一笑,并沒有說誰對誰錯,只是將手掌拳回,然后舒張開,再次問弟子們:“你們現在再看看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弟子們不約而同地向佛祖的手中看去,可是什么也沒有看到,于是不解地問道:“佛陀,你手里哪有什么摩尼珠啊?”

    佛陀掃視了一下弟子后,說:“我拿出世俗的摩尼珠給你們看,你們都能辨認出它的顏色,但是當我把真正的寶珠拿給你們時,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像故事中的弟子們一樣,該看到的視而不見,不該看到的卻偏偏可以一眼望穿,這也正是我們往往會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原因。也正是有了這種視而不見,這個世界才會有遺憾,人生大抵就是如此吧!

    人的大腦就如同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如果想要吸收新的思想,就要將舊的思想從水杯中倒出來。來看這樣一個杯水禪機的故事:

    一天,一位信徒來向南隱禪師問禪,聽了信徒的來意后,禪師什么也沒說,示意他坐下,然后命弟子打來了開水。禪師拿起茶杯沏茶,杯子本來就是滿的,可是禪師卻直接往里面加水,任水不斷地溢出來。

    信徒不明白禪師的用意,于是不解地問:“大師,茶水已經滿了,你為什么還不停手呢?”

    禪師聽后,極不情愿地將水壺放下,看了看信徒說:“你的腦子里現在裝的東西就像這杯水,都是以往沉淀在腦海里的,我要想傳授你新的東西,必須將它們都倒掉。”

    杯子里裝滿了舊水就不能再裝新水,人的腦子何嘗不是如此?腦子里舊有的意識和經驗會排擠外界新傳遞來的信息,新信息就很難被接受。一個人要想獲得新的信息和知識,就必須鏟除之前的妄想和先入為主的思想。

    沒有恐懼更淡定

    恐懼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一個內心充滿恐懼的人永遠不會有從容的心態,沒有恐懼才能更淡定。

    不應死者,可消災免難。

    若定業不可轉,應被難命終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師之言,今略申說其意。

    念佛(阿彌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現生亦有利益。古德嘗依經論之義,謂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觀世音名號,常人皆知現生獲益,故念佛菩薩可避飛機炸彈大炮,亦決定無疑。

    常人見飛機來,惟知懼。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無益,惟有誠心念佛菩薩。

    于十分危險時,念佛菩薩必懇切,容易獲感應。若欲免難,惟有勤念佛菩薩。

    危險時須念,平日亦須念。因平日勤念,危險時更得力。

    業有二種,以上且約不定業言。倘定業不可轉,必須被難命終者,雖為彈炮所傷,亦決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終(即因病)乃生西,但為彈炮所傷亦可生。因念佛菩薩誠,佛菩薩必來接引,無痛苦生西。

    生命中的苦痛是鹽,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

    從前,有一個老禪師的弟子非常愛抱怨,于是禪師決定幫他開悟。

    一天,禪師讓小和尚下山買些鹽回來。小和尚回來,將鹽交給了禪師后,禪師吩咐他:“去取一杯水來,然后抓一把鹽放進去。”

    小和尚照著做了。

    等鹽完全融化后,禪師對小和尚說:“喝一口,然后告訴我味道。”

    小和尚雖然不知道師父的用意,但還是照著做了。

    禪師問:“味道怎么樣啊?”

    “很苦,很澀!”小和尚答道。

    禪師示意小和尚跟他到了寺院后面的湖邊,然后再次命令小和尚:“抓一把鹽放在湖水里。”

    小和尚照著做了后,禪師又吩咐道:“嘗嘗水的味道。”

    “很甘甜。”小和尚答道。

    禪師微笑著說:“同樣的鹽放在杯子里又苦又澀,放在湖水里卻是甘甜的,你明白了嗎?”

    小和尚頓悟。

    生命中固然會碰到很多的煩惱和波折,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敞開心胸,將一切困擾看淡,境遇就會改變。如同故事中禪師所講的道理: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如果你想活得愉快,心胸就得寬廣一些,學會善待自己和容忍別人。

    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思考才能得智慧

    智慧來源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自省。只有懂得思考才能有更快的提升。

    在講佛的時候,弘一法師對“學”和“自省”分別作了透徹地講解:

    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于了解者,所以讀書當在求索。

    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于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盡信師不如無師,人的智慧是思考得來的。洞山良價禪師的剃度恩師是云巖曇晟禪師,雖然他后轉到了南泉普愿禪師座下悟道,但是每逢云巖曇晟禪師忌日,他都會設齋上供。一次,當他為恩師忌日忙碌時,一個學僧問道:“禪師每年都會為云巖忙碌,是因為在他那里得了開示,所以才會如此盡心?”

    洞山良價禪師答道:“雖曾在他座下受教,但不曾垂蒙指示。”

    學僧不解地問:“既然是這樣,為何要設齋供奉他?”

    洞山說:“我怎敢違背他呢?”

    學僧又說:“你現在在南泉普愿禪師處受教,完全可以不為云巖設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雖然沒有得到先師的道德佛法,但是只為他不為我說破這一點,就勝過父母。”

    學僧接著又問:“禪師為云巖設齋,是因為肯定他的禪風嗎?”

    洞山答:“只能說一半肯定。”

    學僧問:“為什么會是一半呢?”

    洞山答:“如果我全部肯定恩師的禪風,那就是辜負了他。”

    這些道理,洞山良價禪師是在恩師圓寂之后,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才開悟的,并做了一首悟道偈:“切忌隨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所以他說感謝禪師沒有點破。

    參禪悟道如果完全依賴師父就會失去自我,但是如果沒有師父的教導和指引,何能因見月?

    豈止參禪悟道如此,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光靠他人的指點和幫助,就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當然如果沒有前人的指引,我們又會浪費很多沒有必要的時間,這就是禪師所說肯定一半的道理。

    人們除了要懂得思考,還有要懂得自省,對待生活要有自己的目標,并時時自省自己的行為是不是違背了這個目標。無德禪師為了給學僧多講解佛法,經常會舉行小尋時(應學僧的要求舉辦的座談會或者開示)。在一次小尋時上,他問學僧:“你們在我這里參禪時日已經不短,不知你們可曾找到禪心沒有?”

    一個學僧回答道:“禪師,我覺得自己找到了禪心,在沒有參禪之前,我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除了自己的事情,世間再沒有什么值得我去關心和在意,可是現在我發覺世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靠因緣才能成就,不再只妄想我與我所,并為之前的行為深深自責。”

    無德禪師聽后微微一笑,示意其他的學僧繼續說。

    另一個學僧說:“以前我評判事物的標準是: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但是現在我的目光開始放得長遠,心胸開始變得開闊,我這樣算是找到禪心了嗎?”

    無德禪師聽后依舊保持微笑的表情。

    第三個學僧說:“從前我做事情總是會有所保留,能走五十里路,一定只會走三十里,但自參禪后,我總感覺自己的生命有限,無法去證悟永恒的法身,甚至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求索,我想這也許就是禪心吧!”

    第四個學僧說:“我以前很自卑,大小事情都處理不好,但是參禪以后,我發覺自己肩負著弘揚佛法的重大責任,全身充滿了力量,做事情也很自信了,我想這就是禪心。”

    第五個學僧說:“我身材矮小,所以常常持有這樣的心理'天塌下來別人會頂著’,但自參禪以后感受到了爍迦羅心(堅固的意思)無動轉的信念,覺得自己突然變得高大起來,我想這也許就是禪心吧!”

    無德禪師聽后,微笑著說:“看來你們都精進了不少,可是這些都只能是你們修行的法喜(自身在學佛過程中得到的快樂與自在的感受,是人性中流露出來的真實佛性的顯現。),而非'禪心’,真正的禪心在于明心見性,好好精進修持吧!”

    學僧們聽后,個個斂目內省,繼續去尋找禪心。

    參禪是為了修習清空安寧的心,而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學禪之人在參禪的過程中凈化身心。

    參禪是這樣,做人亦是這樣。人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標,要修煉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世準則。人生的好壞成敗,關鍵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人們要時時閉目自省,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個人反觀自身,并信心十足地朝目標邁進,終究會獲得成功。

    智慧由心生

    智慧不是滔滔不絕地自夸,不是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是將別人的過失拿出來羞辱別人,不是掩飾自己的過失,智慧在人的心里,不在這些愚蠢的表面行為中。

    聽弘一法師講佛法的信徒們問大師如何評定一個人的品行和智慧,大師直言:

    寡言: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人的聰慧在于人的頭腦,而不在于舌頭。元璉禪師最初拜在真覺禪師門下,負責廚房日常清理工作,但是他很用功,晚上經常會誦讀一些經書。

    一天,真覺禪師問他:“你晚上都在做些什么?”

    元璉回答道:“誦讀《維摩經》。”

    真覺禪師又問道:“經在這里,維摩居士在哪里?”

    元璉無從回答,于是反問道:“那您能不能告訴我,維摩在哪里?”

    真覺回答道:“不論我是否知道,都不會告訴你!”

    元璉聽后知道師父是讓他自己尋找答案,于是就辭別真覺禪師到處云游行腳,先后和五十余名禪師親近過,但是仍然沒有開悟。

    一天,他云游到了河南,于是順路去拜訪首山省念禪師,問道:“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去之時如何?”

    首山省念禪師道:“拾取自定寶藏!”

    元璉禪師頓悟,于是說道:“我不懷疑禪師們的舌頭。”

    首山省念禪師問道:“此言何意?”

    元璉回答道:“我也有舌頭。”

    首山省念禪師聽后高興地說道:“你已經悟出了禪的心要了。”

    舌頭人人都有,但是有幾個人能真正懂得舌頭的妙用呢?不要忽視語言的能量。語言的能量是無限的,有時一言可以興邦也可以喪邦。

    人們喜歡與熟練掌握說話藝術的人交往,因為與這種人交談,是一種愜意的享受。所以掌握說話的藝術,做一個“會說話”的人,無論在什么場合做什么事,都會應對自如。

    智慧在人的內心,而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種表達智慧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自己的領悟、創造和實踐。證悟禪師在與庵元禪師閑談時提到了蘇東坡的詩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并贊嘆道:“我覺得這首詩的前兩句很有氣勢,能寫出這首詩的人應該在禪理上頗有造詣。”

    庵元禪師搖搖頭說:“禪師的見解貧僧并不同意,在我看來他只是個門外漢,裝腔作勢罷了!”

    證悟禪師道:“我不明白禪師的意思,能否講解一下?”

    庵元禪師說:“他離道還很遠呢!你還是在這待上一晚吧,也許可以明白其中的內涵。”說完之后,庵元禪師起身離去了。

    證悟一夜未眠,輾轉反側,可是怎么也想不透庵元禪師的話,不知不覺天已亮了,于是他起身走到窗邊希望新鮮的空氣可以排解他心中的悶氣。這時,遠處傳來了鐘聲,他恍然大悟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證悟禪師終于明白,很多事物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而是要用心去體會。如果有一點所得就用文字記錄下來,只會把自己門外漢的身份暴露。

    任何人的思想或者覺悟都有可能是片面或者錯誤的,所以不要相信別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感悟,那也許只是拿來賣弄的工具,真正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領悟、創造和實踐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午夜理论电影影院|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免费看欧美全黄成人片|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丰满美女A级毛片| 国产av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五月天婷婷激情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全码|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尤物 | 99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入口|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无码| 天天影视网色香欲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最新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 天天爽夜夜爱|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爱情岛亚洲AV永久入口首页|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一二|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