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cqywy"></del>
  •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del id="cqywy"></del>
  • <strike id="cqywy"><rt id="cqywy"></rt></strike>
    <ul id="cqywy"></ul><cite id="cqywy"><input id="cqywy"></input></cite>
    <tfoot id="cqywy"></tfoot>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長安 | 大明秦王“小十三陵”

       莫為天下先 2023-02-02 發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西安“明十三王陵”是指分布在西安市南少陵塬上的13座明秦藩王陵及50余座陪葬墓所組成的龐大墓群,在規格上比北京“明十三陵”略低一等,埋葬的主要是明代鎮守西北的秦藩王。

      Image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加強其封建統治,從洪武元年(136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先后封其諸子、親族為藩王,分布在全國各地,以屏皇室。后來,明王朝的各任皇帝,也都分封自己的子侄為藩王,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貴族集團。

      Image

       一代秦王愍王朱樉是朱元璋次子,葬于今長安區少陵原,墓冢在杜陵鄉大府井村東北,坐北向南,神道兩旁有華表、石虎、石羊、石麒麟、石馬、石人,為現在恢復最好的區域。

       二代秦王隱王朱尚炳是朱樉之子,墓冢在愍王墓東北約0.5公里處,神道兩旁有石麒麟、石馬、石人,石馬與石人間隔排列。

       三代秦王僖王朱志堩是隱王的兒子,墓冢在愍王墓東南4座墓冢之中,現無法確認。

       四代秦王懷王朱志均是僖王的庶兄,墓在愍王東南4冢之中陪葬。

       五代秦王康王朱志鍥是懷王之弟,墓冢在大兆鄉西康王井村東北約50米處。

       六代秦王惠王朱公錫是康王嫡子,墓冢在龐留井村東北,墓前有石碑一座,石刻有華表、石羊、石人等。

       七代秦王簡王朱誠泳是惠王之子,墓冢在韋曲鎮簡王井村西北,墓高15米,周長100米,神道兩旁有形象逼真的石雕。

       八代秦王昭王朱秉欋是簡王侄,墓冢在大府井村東朱樉墓旁。

       九代秦王定王朱惟焯是昭王庶子,墓冢在簡王井村北。

       十代秦王宣王朱懷埢是定王的再從子,墓冢在三府井村東北,石刻有華表、石虎、盤角石羊、牽馬石人、文官石像等。

       十一代秦王靖王朱敬镕是宣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東北。

       十二代秦王敬王朱誼  是靖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東。

       十三代秦王肅王朱誼漶是敬王之弟,墓冢在三府井村東。

      Image

      在這些藩王中,封在陜西的“秦籓”勢力最為強大,號稱“天下第一藩國”。朱元璋認為,當時的西安雖不是首都,但西安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故將地位僅次于皇太子朱標,在其他諸皇子中排行最高的朱樉封為秦王,設府西安,控制西北,并期望他“永綏祿位,以籓屏帝室”。

      明制,諸王二歲開始修建陵墓,修成后留一個天井,死后封葬,諱避“墓”而稱“井”。每井有兩營兵守陵,后世逐漸演變為村落。今長安區少陵塬一帶的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子井和東伍村、南伍村、兆寨、甘寨、胡家寨、查家寨、常旗寨、高寨、大兆、小兆、東兆余、西兆余、高望堆、南里王、北里王、司馬村都是當年守陵軍士繁衍形成的村落。稱“井”者為陵墓所在之地,稱“寨”者為護陵軍營,當地俗語曰: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嫡次子朱樉為秦王,建藩西安府。因秦王為太祖嫡次子,歷來為宗室之長,是明代藩王中最重要的一支,屬親王級別(最高等級的爵位),被稱為“天下首藩”。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的時間里,共傳十四位秦王,除末代秦王朱存極被李自成所俘被殺、葬處不明外,其他十三位秦王及其后妃子女均安葬在長安少陵塬上。這里本是千年以前漢宣帝劉詢給自己挑選的萬年吉壤——杜陵所在地,由于風景秀麗、風水極佳而被明代秦愍王朱樉看中,成為秦藩國王室的家族墓地。

      Image

      秦愍王墓的神道。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明秦藩王十三陵。

      一、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

      據《明史·列傳四·諸王一》卷一百十六載:“愍王樉,太祖嫡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籓西安府。”至明末,先后共分封藩王14個,依次為:秦王朱樉、隱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懷王朱志鈞、康王朱志(土+挈)、惠王朱公錫、簡王朱誠泳、昭王朱秉欆、定王朱惟焯、宣王朱懷埢、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誼澏、朱誼漶,朱存樞,這些明秦藩王皆埋葬在咸寧縣少陵塬、鴻固原,高望原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故當地也稱此家族墓地為明秦藩王十三陵。據王翰章先生介紹,在明秦藩王墓葬附近的村明多叫“井”、“寨”,有“九井十八寨”之稱,這與明秦王墓有有很大關系,其大都是由看管秦王墓地的守墓戶發展而來的。比如康王井、簡王井等村名。位于今西安市東南方向。下面將對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作一些探討。

      Image

      圖1. 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圖

      1.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

      結合西安地圖出版社史念海先生主編的《西安歷史地圖集》,我們可以看出其明代秦藩王墓葬群位于西安府城(其居住地)東南,且分布于明代咸寧縣境內,在西安府城南北中軸向東南延伸至興教寺,再稍東北折至鳴犢里,在西北折到等駕坡、樂游原、曲江一帶,占地面積雖然廣闊,但分布相對集中。

      2.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特點

      從王翰章先生的《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我們可知:第一任秦愍王樉墓在今大府井,其祔葬墓有第二任隱王、第三任僖王、第四任懷王、第八任昭王墓葬;第五任康王墓葬在康王井村;第六任惠王墓葬在龐留井村;第七任簡王墓葬在簡王井村,有祔葬墓第九任定王;從第十任宣王墓葬到第十三任王朱誼漶在三府井村。

      在上述范圍內,第一任愍王墓及祔葬墓群位于中部偏北;第五任康王墓在上者東南;第六任惠王墓處于最南端,在上者東南;第七任簡王及祔葬墓在第一任秦愍王墓群西北;第十任宣王到第十三任王朱誼漶的墓葬群在偏西北。從分布上看,若以第一任愍王為中心,先右下方,后左上方。大致情況為距愍王時任晚者,距離也較遠。第五任康王、第六任惠王向右下延伸。第七任簡王、第九任定王墓群與第十任宣王及第十一任靖王、第十二任敬王、第十三任王朱誼漶墓群向右排開。上面只是概括了一下區域上的大致分布規律,從區域上看沒有按昭穆排列,但在各個墓群里是否按昭穆排列,還需進一步探討,因其有些具體墓葬位置及主人難以確定。

      3.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特點的原因初探

      從秦藩王墓址來說,大都位于其今少陵塬上(包括鴻固原、高望原),區域分布相對集中,具體墓群卻有相對分散。其集中的原因:一是可能是秦王同屬一脈只是世系分枝不同;二是可能受傳統的觀念影響,與這里的風水有關,自古這里便是一塊風水寶地,它南望終南山,北靠近西安城,東臨浐河,西有潏河,依山傍水、地勢高爽、視野開闊,是古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們墓葬選址的絕好地方。明秦王自然知曉,在此附近選墓址,有蔭庇子孫之意。比如附近的杜陵。相對分散的原因可能是因后代世系的衍派在排列上的不一致,無法在同一墓群內安置所致。

      二、明秦籓王墓葬

      在明代200余年間,先后有十一位明秦藩王。據《明史·列傳四·諸王一》載:“愍王樉,太祖嫡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籓西安府。”以后還傳10代十四位至景王朱存樞,崇禎末被李自成所擄,不知所終。由于秦王兵權最重,又擔負著拱衛西北邊疆的重任號稱“天下第一藩國”,有其理清發展脈絡的必要。見表7—5:(追封為秦王的不計算在內)

      表7-5. 明秦藩王傳承表

      姓名

      世系

      死年

      墓址

      地表遺存

      資料出處

      朱樉

      太祖嫡二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大府井村

      現存封土高約20米,周長187米;華表、石虎、石羊、石獅各1對,石馬、石人各2對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

      朱尚炳

      愍王樉嫡一子

      永樂十年(1412)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東伍村

      現存封土高約20米,周長約100米;石麒麟1對,石馬、石人2對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

      朱志堩

      隱王尚炳嫡一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大府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志均

      隱王尚炳庶二子

      宣德元年(1426)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大府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

      朱志(土+挈)

      隱王尚炳庶三子

      景泰六年(1455)

      在西安城南四十里鴻固原,康王井村

      石馬、石人2對,石獅1對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公錫

      康王嫡一子

      成化二十二(1486)

      在西安城南四十里鴻固原,龐留井村

      高10米,周長60米,華表、石虎、石羊1對,石馬、石人2對,神道碑1座

      《明史·諸王世表一》;《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誠泳

      惠王公錫庶一子

      弘治十一年(1498)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簡王井村

      高約15米,周長約100米,華表、石麒麟1對;天獸1個,石馬、石人2對

      《明史·諸王世表一》;《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秉欆

      簡王侄,臨潼郡王朱誠滐庶子

      弘治十四年(1501)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大府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

      朱惟焯

      昭王秉欆庶一子

      嘉靖二十三年(1544)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鴻固原,簡王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懷埢

      定王惟焯再從子,奉國將軍朱惟燫之子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墓在西安城東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封土堆高約7米,華表、石虎、石羊1對,牽馬人2人,馬2匹,文官石像兩尊

      《明史·諸王世表一》;《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明秦藩王墓群調查記》,《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敬镕

      宣王懷埢庶一子

      萬歷四年(1576)

      在西安城東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誼澏

      靖王敬镕嫡一子

      萬歷十四年(1586)

      墓在西安城東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誼漶

      靖王敬镕嫡三子


      墓在西安城東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明史·諸王世表一》;康熙《陜西通志》,《明清西安詞典》第760~763頁。

      朱存樞

      誼漶子




      《明史·諸王世表一》

      表中秦王位受封者1位,愍王朱樉;嗣封者2位,昭王朱秉欆、宣王朱懷埢;進封者3位,懷王朱志均,康王朱志(土+挈)、朱誼漶;襲封者8位,隱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惠王朱公錫、簡王朱誠泳、定王朱惟焯、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誼澏、朱存樞。

      其實關于明秦藩王總共有多少位,有不同的觀點。《西安南郊皇明宗室汧陽端懿王朱公鏳墓發掘簡報》認為有十一代十六位,《明史·諸王世表一》中所記為十一代十四位。按《明史·諸王世表一》:“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於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秦府曰: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被李自成所擄下落不明的明秦王為朱存樞,是最后一位,為“存”字輩,上數到“尚”字輩為十代,再加上第一任愍王計十一代,故十一代十四位之說可信。

      Image

      三、明秦藩王墓建筑現狀

      上面對明秦籓王墓地整體分布、墓地及譜系做了簡單的說明,為了進一步理解明秦藩王墓群,讓我們走進明秦王墓群中具體的墓地建筑。

      1.明秦籓王墓地墓葬方向、葬具、葬式

      從考古調查情況考察,明代秦藩王墓皆坐北朝南,墓室在北,墓道居南。墓室大多為豎穴土坑,磚券洞室,也有個別土洞墓室。墓道為長斜坡式,在墓道北端背靠墓室,建有磚砌仿木構門樓。磚券墓室東、西、后三壁各有壁龕,放置隨葬品。墓室內有或高或低磚砌棺床。葬具多為一槨一棺,棺上內外髹漆,描金紋飾繁縟,男性以龍紋為主,女性則以鳳凰為主。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北腳南。但墓志位置,一般放置在磚砌門樓之上。

      2. 明秦籓王墓地地面建筑遺存

      (1)第一任秦王愍王朱樉墓

      愍王墓:現存封土高約20米,周長187米,墓西北有陪葬墓1座,東南有陪葬墓4座。這5座陪葬墓,可能是僖王朱志堩,懷王朱志鈞,昭王朱秉欆以及朱樉妃。《明史·列傳第四》載:“樉薨,王妃殉。”又據《西安府志》載:“安王、莊王(郡王)墓亦在此”.從地面散存的黃、藍色琉璃瓦片證明,原來墓地有陵園建筑.現在神道兩旁有大型石雕1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極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藝術的精品。由南向北依次為;華表1對,身為8棱形,頂為天祿,高3.46米;石蹲虎1對,高1.54米,寬0.47米,昂首豎耳,站立在一長方形的石座上;石羊1對(1只埋于土中),高1.30米、長1.3米,呈站立狀,雙角彎曲,昂首平視,石麒麟1對,長2.42米,高1.80米,周身麟甲,刻工精致,是這批石刻藝術中的佳品,站立在一長方形的石座上;石馬2對,高1.73米,長2.27米,站立在一長方形的三級石臺上,馬身鞍鐙、轡頭齊備,石人2對,高2.90米,寬0.81米,其中武官2人,挺胸直立,雙手拄劍,頭戴七梁進賢冠,身著寬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帶,足登云頭鞋,面部一副忠勇神態,文官2人,頭戴無腳幞頭,身披博衣大袖長袍,內衣束玉帶,足登云頭鞋,雙手執笏,必恭必敬;蹲獅1對,高1.37米,寬1.1米,張口瞪目,氣勢洶洶,守衛在闕門兩旁。

      (2)第二任秦王隱王朱尚炳墓

      隱王墓:在朱樉墓東北,雁引路將其墓地分開。杜陵文館所就建造在隱王朱尚炳的陵區內。現存封土高約20米,周長約100米。墓冢南面,神道兩旁有大型石刻12件,由南向北,依次為:石麒麟2只,身長2.5米,高1.94米,遍身刻麟甲,仰首平視,站立在長方形石座上,馬4匹,身長2.26米,部分埋入土中,露出地面的高1.52—1.8米,石馬神態各異,有的仰首挺立,有的雙目平視,鞍鐙、轡頭等紋飾非常清楚,石人4尊,其中文官2人,高2.72米,站立在三層石座上,頭戴幞頭,身著博衣寬袖長袍,足登云頭鞋,雙手執笏:武官2人,高2.78米,站立在三級石臺上,頭戴6梁冠,身穿寬袖短袍,袍及內衣均束帶,足登云頭鞋,雙手按劍,石馬2匹,身長2.32米,部分埋入土中,露出地面部分高1.54米,形似前4匹,此墓與其它秦藩王墓不同,無石虎、石羊、石獅,亦可能埋入土中,石馬亦較其它墓多,且與石人間隔排列。在調查中未發現碑石等有文字的文物。從中可以看出:比起朱樉墓封土(封土高約20米,周長187米),隱王墓封土(封土高約20米,周長約100米)稍小了一些。 

      Image

       秦王朱樉墓

      Image

       秦愍王墓

      (3)第五任秦王康王朱志(土+挈)墓

      康王墓:康王及妃陳氏合葬墓碑,今存大兆村東井臺旁,字跡多殘損,年月及撰書者均不清,碑通高1.5米、寬0.90米、厚0.15米,圓首。西康王井村二組飼養室內有康王妃陳氏墓志一合,蓋、志均為正方形,邊長96厘米,厚19.5厘米,志蓋篆書。大明宗室勅謚秦康王故妃陳氏壙志銘”四行16字,邊刻云風紋。志文楷書31行,行31字,除空格外共769字。志文稱:“妃宣德三年二十也,妃兩拜冊封”。“康王既薨之十有九年,為成化九年四月十八日妃以疾薨于正寢。……于是年十二月四日合葬咸寧縣章曲里鴻固原”。墓前有《御祭文》碑一座,龍首龜座,高4.5米,寬1米,厚0.29米,是明穆宗朱載垕于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二十八日,遣尚寶卿陸師道祭墓的碑文。神道南東西兩側有大型石刻12件,由南向北,依次為:石馬4匹(一匹埋入土中),高1.37米,長1.94米,身披鞍鐙,站立在長方形石臺上;石人4尊(一埋入土中),高2.93米,前2人為武官,戴六梁進賢冠,身著博衣寬袖長袍,袍及內衣均束帶,足登云頭鞋,雙手按劍;后二人為文官,頭戴無腳幞頭,身著博衣寬袖長袍,足登云頭鞋,雙手執圭,石獅1對,張口瞪目,蹲于闕門兩旁。在調查中有一農民反映:此墓挖開后,出土很多文物,其中有一青花大瓷缸,非常好,現在可能還在某人家中。他又說:康王墓原來石刻很多,因種地不方便,有的就地埋了,有的塞入古井中。

      (4)第六任秦王惠王朱公錫墓

      惠王墓:高10米,周長60米,一為惠王妃王氏墓,高9米,周長50米。神道兩旁,有大型石刻18件,由南向北,依次為:華表1對,8邊形,通高4.6米,頂部蹲天祿;石虎1對,高1.15米,長1.37米,石羊l對,雙角盤屈,高1.32米,長1.67米,石麒麟1對,周身刻麟甲,造型生動,高1.80米,長2.45米,石馬2對,鞍架、鞦鐙、撘背、肚帶、韁繩、轡頭,均甚清晰,刻工極細,紋理清晰,線條流暢,高1.73米,長2.32米,石人4尊,高2.62米,前2人為武官,頭戴六梁進賢冠,身著博衣大袖長袍,袍及內衣勻束衣帶,足登云頭鞋,雙手按劍,后2人為文官,頭戴無腳幞頭,身著長袍,足登云頭鞋,雙手執圭。神道旁,豎立神道碑1座,周飾龍云紋,碑額刻“皇明”二字,邊刻龍云紋圖案,高2.3米,寬0.60米,厚0.26米,正面書“檢秦惠王暨妃王氏合葬墓”11個大字。墓冢前又有墓碑1座,龍首龜座,碑額篆書“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兩行10個字。碑高3.83米,寬1.3米,厚0.26米。碑文略稱:“太祖高皇帝第二子愍王折圭受封為天下第一藩國,四傳至於康王,康王薨逝,英廟受冊,命以王世子公錫代其位,是為惠王。……在位二十年,壽五十而薨。王墓在咸寧縣章曲里少陵塬之北,妃夫人實祔,若生;薨,封拜,祔歲目俱在壙志而銘。 

      (5)第七任秦王簡王朱誠泳墓

      簡王墓:現高約15米,周長約100米,略呈圓錐體。墳墓坐落在正北面,墓南神道兩旁有,華表1對,頂端蹭有高0.80米的天獸,華表1個被一村民用于房基建筑,一個被埋在土內;天獸1個蹲在村民門前,一個棄于村前污水池內;石麒麟1對,長2.25米,高1.82米,寬0.60米;石馬2對,左右各2,鞍架、轡頭、垂旒,非常清晰,雕工細致,身長2.3米,寬0.58米,高1.88米;石人4個,左右各2,身高2.43米,寬0.44米,文官、武官各2人,文官持笏,面帶笑容,畢恭畢敬,武官雙手拄劍,態度嚴肅莊重,衣褶線條流暢。1989年11月18日被簡王井村龔八斤、尚新虎、王曉云等5人,乘天寒夜深之際,在墓的西北角挖了一個盜洞,深約18米,直通墓室,砸開磚門,將大棺前的一匹彩繪陶馬和東西排列整齊的320件,高約20公分的彩繪陶俑搶掠一空,后被公安部門破獲、繳回,現陳列在陜西歷史博物館。 

      (6)第八任秦王昭王朱秉欆墓

      昭王墓:近年來在愍王朱樉墓東側曾出土有昭王次妃蕭氏墓志一合,現存大府井村辦公室內。志蓋篆書“大明宗室秦昭王次妃蕭氏壙志”十三字,邊長90厘米,厚14厘米,邊飾云風紋。志文稱:“……妃姓蕭,咸寧縣常寧里處士蕭清嫡長。……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弘治十二年口月十二日卒,壽二十二歲。……嘉靖九年口月初四日葬于咸寧縣韋曲里之鴻固原昭王墓左”。在同一地點出土的還有昭王夫人墓志,存大府井村辦公室,志稱:“秦昭王夫人正德十四年三月十二日薨。敕贈次妃,于嘉靖九年遷葬于咸寧縣韋曲里之洪固原昭王墓左”。這兩方墓志都證明秦昭王朱秉欆墓在愍王朱樉墓之左。現在朱樉墓左約50米處,有土冢4個,據當地群眾稱:昭王次妃蕭氏墓志即出土在這里。

      (7)第十任宣王朱懷埢墓

      宣王墓:據調查得知:封土堆高約7米,座北面南,神道兩旁,由南向北有:華表1對,通高2.80米,直徑0.70米,頂端為石燈;石虎1對,身長1.20米、高2.40米,寬0.22米,呈踞狀,雙目前視,石羊2只,身長2.15米,寬0.47米,雙角卷曲,東西對峙,牽馬人2人,馬2匹,人身高1.24米,馬身長2.55米(半截埋在土中,高度不詳),牽馬人,一手持鞭,一手拉韁,頭戴籠冠,身著短袍,似待命出發狀,文官石像兩尊,相對而立,衣紋清晰,線條流暢,身高2.40米,此外,尚有石龜座一個,當系記墓碑座,可惜碑巳佚。根據此墓規模和陵園建筑,推測可能系宣王朱懷埢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據當地群眾稱,在此墓旁原有小土冢數座,在平整土地時,均被平毀,推測可能就是《咸寧縣志》所載的祔葬墓:肅王誼漶、靖王朱敬镕、景王朱存機墓(明史無此王),在平整土地時有的被平毀,今僅存其三。在諸秦藩王墓中,惟此墓有牽馬人,但無石麒鱗、石獅、武官,也可能埋人土中或被毀。

      因時間久遠,又無保護措施,其他藩王的墓前目前無明顯的地面遺跡,暫不介紹。但我們也可從現有秦藩王墓前遺留物中,看見其當初的非凡氣勢,威嚴莊重的氣氛。

      其實明秦藩王墓保留下來的地面建筑,還有許多超越禮制的現象,明制規定:諸藩王“塋地90步,墳高1丈8尺。而愍王、隱王、簡王諸墓,雖經風雨漫襲,尚高20多米。陵墓石刻,明制:諸藩墓“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現存諸秦王墓石刻,除上述禮制規定者外,大都有麒麟、石獅、石馬,有的超過1對,有的以至于3對的,這可能與西安當時在全國所處政治地位和秦為“天下第一藩國”有關。但這些超越禮制的現象也反映出地方權力與中央權力的沖突,籓王的離心傾向。

      Image

      明秦藩王墓現存九座,保存有較為完整陵園形態的有六座,分別為秦愍王墓、秦隱王墓、秦康王墓、秦惠王墓、秦宣王墓、秦簡王墓。

      還有三座秦王墓祔葬于秦愍王墓周圍,分別為秦僖王、秦懷王、秦昭王,但這三座秦王墓的位置是研究者們猜測推斷出來的,僅供參考。

      Image

      四、明秦藩王墓保護與開發的意義

      秦藩王從第一任藩王朱樉至明亡,共有14個王,除朱存樞投降李自成政權,死后不知葬何處外,其余13個秦藩王皆葬于今少陵塬上,分布集中,規模龐大,保存的文物也是十分豐富的。初步統計共有藩王、王妃、郡王、郡妃、世子墓60多座,其中藩王墓14、王妃16、郡王墓38(不含郡王陪葬墓),墓前神道旁現存明初至明末大型石刻近百件,并且明秦藩王征移大量的農戶住墓區護陵,形成目前的“九井十八寨”獨特的墓葬文化圈,這樣一個龐大的明墓葬群,在全國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有“露天博物館”之稱的陜西,目前在省內乃至西北地區還沒有一個明代陵墓開發點。而明秦藩王十三陵是西安最大的明任墓葬聚集地, 我們完全有可能把它開發并保護起來,做為具有明代西安特色的王侯級別的明“西安十三陵”推向世人,同時又可以與明“北京十三陵”相互呼應構成一部埋葬在地下的完整明朝通史。

      1.西安“明十三陵”地表存留的明秦藩王墓前近百年石刻以及出土的墓志銘,尤其是墓群中保存下來的石刻,它系統的反映出自明初到明末300多年間,石刻藝術在陜西地區發展的全過程,是研究明代歷史,特別是石刻藝術、服飾、禮制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同時其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儼然是一座“明任石刻藝術博物館”。

      2.西安“明十三陵”距西安近,北臨大雁塔曲江風景區,南望終南山脈,東南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西南一馬平川,長安秀色盡收眼底,而且以秦王朱樉墓為任表的墓群相對集中。如能投資恢復部分地面建筑,挖掘出土地下文物,建成一個新的旅游景點,可以與周圍已經建成的興教寺、杜公祠、華嚴寺、楊虎城將軍陵園等著名景點結成統一體,又可與西安大雁塔、曲江池、秦二世胡亥陵墓、五典坡寒窯、漢宣帝杜陵等旅游點相連成西安城南一日游,把西安市近郊旅游和沿山旅游有機的結合起來,成為一塊引導游客向沿山旅游點過渡的跳板。因此,它的開發,既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價值,又有著客觀的經濟價值。  

      Image

      2003年明秦藩王墓群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希望在建設盛世少陵塬建設的推動下,一個可與北京“明十三陵“相媲美的西安“明十三陵”(明秦藩王墓群特色人文典故旅游區)盡早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Image

      Image

      西安長安區明秦藩王十三陵現狀調查



      Image
      世子公園興建于2018年,占地12公頃
      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秦王世子朱敬珍墓為核心修建而成
      集文物保護與休閑游覽于一體的遺址公園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婷婷色综合激情五月|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区|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区|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深夜在线观看免费av| 农村熟女大胆露脸自拍|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真实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 国产一级av在线播放| 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7午夜理论电影影院|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手机版| 亚洲精品色无码AV试看|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第一精品一二三区|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久久亚洲精品11p|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