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如果從地理格局上看,從周朝至宋朝,大體為東西之間的紛爭,基本都在秦嶺與渭河-黃河之間,以西安-咸陽和洛陽-開封為統治中心,唐宋后,隨著東南江浙一帶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遂轉為南北之間的紛爭。因此在宋朝以前,連接著長安和洛陽的崤函古道,可謂“襟帶兩京”的鎖鑰,至關重要。而在崤函古道上,有兩座雄關成為洛陽與長安之間的門戶,這就是函谷關與潼關。 ![]() 在崤函古道上,有兩座雄關成為洛陽與長安之間的門戶,這就是函谷關與潼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秦函谷關 函谷關不止一座,最早的函谷關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處于洛陽至長安通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因所在澗谷深險如函,故稱函谷。始建于西周,晉國曾派大軍駐守此地,以遏制秦國東擴,三家分晉后歸魏國,但到了戰國時,秦惠文王從魏國手中奪取了崤函之地,也就是桃林高地,并在此設置函谷關,所以最早的函谷關也可稱秦函谷關。 ![]() 秦函谷關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 ![]() 秦函谷關處于洛陽至長安通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因所在澗谷深險如函,故稱函谷。始建于西周 秦函谷關西據桃林高地,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直接扼守崤函古道的咽喉之處,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齊名。秦函谷關關口所建之地地勢極為險要,就修筑在稠桑原的一處裂縫開口處,所謂裂縫,就是稠桑原長期被雨水沖刷形成的一條橫貫東西的大裂縫,而稠桑原是從秦嶺延伸到黃河岸邊的一處黃土塬,將崤函古道攔腰隔開。 ![]() 《塬上風歌》,劉曙光2020-2021年創作的油畫作品 ![]() 黃土高原上的“塬”,是被抬升侵蝕后,留存下來的當初黃土堆積的平原面,它的周緣已被流水切割成峁梁溝壑。 所謂黃土原(或塬)又稱黃土平臺、黃土桌狀高地,是那種面積很大、四周全是深溝、頂部卻是一個地勢平緩的高地。黃土高原上的“原(或塬)”,是被抬升和侵蝕以后,留存下來的當初黃土堆積的平原面,它的周緣已被流水切割成峁梁溝壑。而稠桑原就是一個四周峭壁陡立,原上皆是密林的黃土塬,再加上黃河從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長安與洛陽,或者說關中與中原互通,就必須從這條稠桑原的大裂縫通過。 ![]() 稠桑原就是一個四周峭壁陡立,原上皆是密林的黃土塬。 ![]() 稠桑原裂縫東起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全長15公里。 這條裂縫東起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裂縫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壁立如削,崎嶇狹窄,實在是“車不方軌,馬不并轡”,僅容一車通行,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修筑在裂縫開口處的秦函谷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關前還有一條弘農澗。 而修筑在裂縫開口處的秦函谷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關前還有一條弘農澗,這意味著關東勢力若想攻入關中平原,就要先破函谷關,但破函谷關還必須先渡河才能扣關,而弘農澗與函谷關城之間僅有一條窄路,無論多少兵馬完全無法有效展開攻城,即便能攻破函谷關城,后面15公里的谷縫也讓大軍行進風險很大。所以函谷關易守難攻,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 ![]() 秦函谷關西據桃林高地,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直接扼守崤函古道的咽喉之處。 兩千年的兵家必爭之地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都是中原入關中的重要通道,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3次。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是歷代王朝對函谷關軍事價值的認可。 ![]() 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都是中原入關中的重要通道。 ![]() 戰國時期,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也多敗在函谷關前。 戰國時期,無論是公元前318年的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還是公元前241年的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也多敗在函谷關前。函谷關成為了關中“八百里秦川”的守護者。即便是秦末劉邦攻入關中也是繞道走的武關道才實現的,而此時的函谷關前的項羽大軍還在奮戰。安史之亂時,唐軍與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也在函谷關進行了桃林大戰。 ![]() 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3次。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是歷朝對函谷關軍事價值的認可。 ![]() 劉邦原本想從洛陽走函谷關通道進入關中,但面對秦軍精銳的防守,轉而掉頭南下,走武關道入關中。 時代變遷,函谷關的興衰輪回 但如此占據地利優勢的秦函谷關后來也廢棄了。漢武帝時,下令將秦函谷關東移到河南洛陽市新安縣,是為“漢函谷關”。如今新安還有漢函谷關遺址,明清時修葺的關樓和關墻保存完好,還可一窺這座古關曾有的氣派。漢函谷關西距秦函谷關足有150公里,至于漢武帝為何將函谷關東遷至此,史書上并無具體記載,有學者考證說是漢武帝想擴大關中領地,畢竟函谷關以內就是關中。 ![]() 漢武帝時,下令將秦函谷關東移到河南洛陽市新安縣,是為“漢函谷關”。 ![]() 新安還有漢函谷關遺址,明清時修葺的關樓和關墻保存完好,還可一窺這座古關曾有的氣派。 ![]() 河南新安縣的函谷關是漢函谷關,距秦函谷關足有150公里。 但不管如何,漢函谷關(簡稱漢關)也最終廢棄了,廢棄的根源是原秦函谷關正扼守崤函通道,但崤函通道在過三門峽到洛陽,分為南北兩條,漢函谷關只處在崤函北道,外界勢力完全可以走崤函南道進入關中,比如王莽新朝時,赤眉軍就是兵分兩路,一路繞開漢函谷關,最終會師在秦函谷關前,之后因為秦函谷關年久荒廢,赤眉軍輕松攻入了關中。 ![]() 崤函通道在過三門峽到洛陽,分為南北兩條,漢函谷關只處在崤函北道,外界勢力完全可以走崤函南道進入關中。 所以當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后,吸取教訓,決定重修秦函谷關,但此時距離秦函谷關荒廢已有兩百多年,當地的自然環境也大為改變,原本秦函谷關的稠桑原是貼著黃河,但到了東漢,隨著黃河不斷下切侵蝕塬體,導致原本稠桑原與黃河河道之間出現一面河灘,這導致函谷關天險優勢不再,征戰大軍可以從河灘繞過函谷關進入關中。此外稠桑原上原本繁茂的森林也遭砍伐殆盡,水土流失降低了稠桑原的坡度,士卒完全可以爬過去,而無需經過函谷關關城。 ![]() 曹操率領大軍征伐關中時,就下令許褚在秦函谷關以北十里處的河灘上修建了新的函谷關,這便是魏函谷關。 ![]() 三門峽水庫 所以東漢時,秦函谷關雖然重啟,但防御功能大打折扣,于是到東漢末年,當曹操率領大軍征伐關中時,就下令許褚在秦函谷關以北十里處的河灘上修建了新的函谷關,這便是魏函谷關。隨著魏函谷關取代秦函谷關的防御作用,秦函谷關再次“失寵”,到了隋朝時,隋文帝干脆把原本建在秦函谷關上的郡治弘農向西南遷移到了今靈寶市中心。 ![]() 1907年8月24日,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拍攝的河南靈寶縣魏函谷關 ![]() 1923年整修一新的魏函谷關還粉刷著“天下為公”的字樣。 但建在黃河岸邊的魏函谷關也已經不復存在,先是抗日戰爭時,關城毀于戰火,而后1957年三門峽水庫投入蓄水,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積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危險直逼西安的同時,魏函谷關舊址完全淹沒在水下,僅留下古道和烽火臺遺址。 ![]() 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函谷關,寫了彪炳千秋的《道德經》。 如今,見證了無數次刀光劍影,數不清血雨腥風的函谷關早已歸于沉寂,古道上也早已經長滿了荒草,但穿越每一座函谷關,就如同穿越一個時代,看見關里關外的前世今生,唯有圍繞這座雄關流傳的“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還在口耳相傳。 江河萬古流--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mp33:54 來自維達說 上期回顧: 備注:限于篇幅,潼關篇下期更新,本文是《關中平原四大關隘八大通道》系列連載的第13節,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