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的規范用語 文/寂寞候 開篇聲明一下,本文所用知識、資源大部分不是原創,而是摘錄,也就是說今天筆者來當一把文字搬運工。 如何規范的去評價一首詩?尤其是絕句、律詩等近體詩體裁。 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聽人說:出韻、失替、失對、失粘、出律、不律…… 老實說,這些詞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那是真不多見,這些詞匯背后都什么含義呢? 首先來說出韻,又叫落韻、竄韻、走韻,是指在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而用其它韻中的字,這與格律詩一韻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詩家大忌。 失替和失對,這倆都是馬蹄韻出發的對仗用語。絕句雖然不要求句式對仗,可是古人卻要求上下句之間,在格律上嚴格的“對仗”。一個個來說吧: 所謂失替,這本是對仗術語。主要是馬蹄韻規則下的產物,指一個句子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應該是 平 仄 平或者是仄平仄這樣交替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如果出現平平仄,或者仄平平,這就是失替。 古人呢,比較注意這個問題,舉個栗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隨風直到夜郎西”如果改成“隨風直飛夜朗西”,意思上是沒問題的,可能還能表達更加急切的心情,可是“飛”一改,就失替了。 古人名句有沒有失替的情況呢?有,而且非常多。比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遙憐小兒女”、“何時倚虛幌”都存在失替的現象,這可是號稱格律最講究的杜詩圣。后來干脆把3、7句出現的這種失替取了個名字——準律句。 失對呢,也是對仗術語。所謂對,就是指同一個步驟的前后兩個分句中,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而失對,就是沒做到這一點。例如:韜略終須建新國; 奮起還要讀良書。 聯中的“起”對“略”為仄對仄,就是失對。 這個問題,在古人名句中也不新鮮:比如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還揚州》:“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中。予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 這首基本就是通篇失對了。 失粘(或者叫失黏),這與失對基本正好相反,在絕句的2、3句,律詩的2、3之間,4、5之間,6、7之間,要求平仄必須相同,古人認為這樣句式之間才存在粘性,而無法做到這點的,就叫失粘了。一般認為,絕句不能失粘,律詩如果4、5句失粘叫——折腰體,腰斷了。 不過這并不是評價一首詩好、壞的原則性標準,比如這首:“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二、三句就是失粘,可架不住整首詩的意境幽遠、情感濃厚,這仍然是一首千古名詩。此外李白的《等鳳凰臺》也是一首失粘的七律。類似這種問題,在初唐、盛唐其實非常普遍。 最后來說說出律和不律。 出律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一首格律詩存在多處平仄失對、上下失粘的情況,而且——還可能用韻不規范,這種情況下,古人就會說這首詩——出律,意思是這就不是一首格律詩。 這幾年,網絡流行以后,很多人動不動就說“出律”了——其實是失替或者失粘,但是他們有限的腦容量,對這些問題是真不區分。 這可能是我們近年來見過最多的術語,但同時也是大家用的最錯的一個詞。但是鑒于這個詞的嚴肅性,建議大家不要輕易使用這個詞。 所謂不律,字面意思就很明白,就是沒格律、不講究,這是比出律還要狠的評價——有仇的話可以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