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沒事兒總是“吭吭吭”地清嗓子,時不時的總想找個地方吐痰,嗓子總有異物感不停的吞咽口水,張嘴說話嘴巴里總有很大的氣味…… ![]() 這些癥狀,是由于肝氣郁結、肺胃失于宣降,導致體內津液不能梳布,凝聚在一起慢慢形成痰飲,最后隨著上逆的肺胃之氣,凝結于咽喉所致。 ![]() 治療的方法,就是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健脾燥濕、宣肺化痰。 ![]() 醫圣張仲景早在幾千年前就參透了這個病機,發明了一個治咽喉病的專方,叫作半夏厚樸湯,并將其記錄在他的醫學巨著《金匱要略》中。 ![]() 半夏厚樸湯組方:半夏、厚樸、茯苓、生姜、蘇葉,就五種常見的中藥。 ![]() 方中方中半夏辛溫入肺胃,宣肺化痰,和胃降逆。厚樸辛溫入脾胃肝,行氣開郁,下氣除滿,助半夏降逆化痰。茯苓甘淡入脾胃肺經,滲濕健脾,助半夏燥濕化痰;生姜辛溫入脾胃肺,溫胃散寒,且制半夏之毒;蘇葉辛溫入肝肺,疏肝利肺,助厚樸開郁散結。 ![]() 厚樸、蘇葉疏肝解郁,以使體內氣機舒暢,氣行痰自消,擺平氣郁之根——肝臟,氣機就無法瘀滯與痰飲結合作祟。 ![]() 半夏和胃降逆,以使濁氣下行,濕隨氣降痰難成;茯苓健脾燥濕以斷體內生痰之源,濕去痰自消。如此一來,擺平生痰之源——脾胃,體內就沒有多余的濕氣來轉化為痰飲。 ![]() 半夏宣肺化痰,以使清氣上行,化散留存于肺內之痰,擺平儲痰之器——肺腑,痰飲就無法凝聚于肺內而為禍咽喉。 ![]() 生姜溫胃化濕,以使痰濕散、正氣足,扶正以固本。溫胃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將痰化為水排出體外;扶正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壓制痰濕邪氣。 ![]() 全方環環相扣,辛苦之味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濕降逆,三個病因全部消滅,使郁氣得疏,痰涎得化。另外還能扶正固本,提升免疫,如此結合,則諸癥自除,疾病自愈。 ![]() 像是咽喉異感癥、癔病、焦慮性神經癥、抑郁癥、頑固性失眠、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于氣滯痰阻的病證,都適用此方。 ![]() 但此方辛溫苦燥,僅適合痰氣互結而無熱者。意思是舌苔白膩或白滑的患者適用此方,舌苔黃厚或黃膩患者并不適用此方。因此大家不要盲目用藥,一定要在專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用藥調理。 ![]() 臨床使用該方給患者調理時,碰見氣郁嚴重的患者,我會酌加郁金、香附;碰到脅肋疼痛嚴重的患者,我會酌加川楝子、延胡索;碰見痰郁化熱、心煩失眠的患者,我會酌加梔子、黃芩、連翹。 ![]() 我是中醫陳玉龍,任何好用的經方,不經辨證亂用都是耍流氓,只有結合患者具體癥狀辨證使用才能有靈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