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位黃疸患者,用西藥治療2個月后,病情加重,轉為黑疸。國醫大師熊繼柏熊老以梔子柏皮湯合茵陳四苓散及甘露消毒丹合茵陳四苓散交替治療,最終患者黑疸完全消退,60多歲的老人治愈后又活了20余年。 ![]() 治嚴重的黑疸病人(肝硬化、膽管瘀阻性黃疸,危重病癥) 診療經過VS “黑疸”是中醫病名,黃疸發黑就是黑疸。 病人姓張,是個60多歲的老干部,1988年就診。開始起病時是黃疸,用西藥治療2個月后,黃疸不僅未見消退,反而加重,轉為黑疸。 病人轉請中醫治療,當他進入診室時,大家都以為來了個“黑人”,面黑如煙煤,黑中透黃,黃如梔柏,目蠟黃,身黃。從發病到轉為黑疸,病程已有5個多月,伴鼻衄、齒衄,口苦,低熱,腹脹,便溏,舌苔黃厚膩,舌質紫暗,脈細數。 西醫診斷:肝硬化;膽管瘀阻型黃疸。西醫已下病危通知。 中醫診斷:濕熱夾瘀血型黑疸。 初用梔子柏皮湯合茵陳四苓散,次用甘露消毒丹合茵陳四苓散,兩個方中均加牡丹皮、赤芍、桃仁、茜草根、炒鱉甲(因為有黑疸,故加涼血活血之藥)。上方轉換交替使用,3個月后黑疸明顯好轉,4個月后黑疸完全消退。治愈后病人又活了20余年。 ![]() 簡單闡述VS (1)什么是黑疸 黑疸是由黃疸轉化而來。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有記載:“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臨床上凡肝病發黃日久,遷延不愈,形成肝硬化,進而發為黑疸,這已成為規律。 黑疸有兩種,偏于濕熱者,可見口苦,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數,甚者鼻衄、齒衄;偏于寒濕者,可見四肢畏冷,小便清長,舌苔白滑。不管哪個方面,均由黃疸日久,轉化而成黑疸,屬危重病癥。 黑疸的基本病機為瘀阻。中醫認為肝藏血,濕熱郁久傷肝,肝血瘀阻,形成血瘀現象,表現在面部,而成黑疸。黑疸以眼圈周圍黑色最深,此乃肝經經脈所至。《張氏醫通》則云:“黃疸證中,惟黑疸最劇。”黑疸的治療是很難的,能治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中醫治療黑疸,不僅要養肝血、活肝血,還要清除濕熱。 (2)中醫治療肝硬化應抓住哪些辨治綱領 肝硬化有兩種情況:一種以水腫為主,肝脾大,脅下脹痛,腹水,腹脹如鼓,伴足腫、面腫,治療以行氣逐水為主,方用二金湯、中滿分消丸、茵陳四苓散等。 另一種以血瘀為主,腹部脹滿,青筋暴露,面色發黑,中醫稱為癥積,治療以祛瘀涼血為主,方用膈下逐瘀湯之類。但須注意,此類病人不能一味破血,破血太過,可以導致大出血。 ![]() (3)關于茵陳四苓散、梔子柏皮湯、甘露消毒丹 茵陳四苓散是茵陳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桂枝本為溫陽化氣之藥,為熱性藥物,病人如有濕熱,熱象較重,則去桂枝,濕熱黃疸以濕為主者使用此方。 梔子柏皮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盡管《傷寒論》中僅提到身黃、發熱,但次癥應有口苦、尿黃、舌苔黃。張仲景用此方治療濕熱黃疸以熱為主。 張仲景在治療濕熱黃疸以熱為主時還有一方,即茵陳蒿湯。當腹脹不伴有便溏者用茵陳蒿湯,伴便溏者用梔子柏皮湯。故梔子柏皮湯為濕熱黃疸以熱為主的輕劑,茵陳蒿湯是重劑。 甘露消毒丹出自《溫熱經緯》,治療濕熱黃疸濕熱并重證。中醫除濕必須利小便,“除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是一個大法、原則。甘露消毒丹除了清熱藥物以外,還配有利小便藥物。 ![]() (4)活血化瘀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大法 早在張仲景時期即善用活血化瘀法,如桃核承氣湯、抵當湯、鱉甲煎丸、大黃?蟲丸等代表方。漢代大量使用活血化瘀療法治瘀血疾病,后世歷代名醫或多或少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病。 清代王清任專攻活血化瘀法,其特點在于經常觀察刑法處死之人,解剖尸體,尋找其瘀血之所在。他的局限性在于所觀察到的都是死人,因此王清任治療所有疾病都用活血化瘀法。 而臨床上確有大量病人須用活血化瘀法,如氣滯、氣虛均可致血瘀。有些是全身性的瘀血,有些是局部的瘀阻,無論瘀血在哪,均應活血化瘀。 王清任創立的名方有逐瘀湯系列方,如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會厭逐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可以治療各類瘀血疾病,治法均為通經活絡,祛瘀活血。 治療黃疸的時候選用赤芍、牡丹皮、桃仁、鱉甲、茜草,這幾味藥均入肝經,且為活血化瘀之藥。 這說明我們治病用方在加減藥物的時候必須有針對性、有目的性,不能隨意加減。如茵陳五苓散去桂枝而成茵陳四苓散,因桂枝性溫,病人有熱象,伴鼻衄、齒衄,必須去之。 為何運用赤芍、牡丹皮、桃仁、鱉甲、茜草?因為治療黑疸,藥物必須入肝經活血祛瘀,故而在清化濕熱的基礎上加上能入肝經活血祛瘀的藥物。上述幾味藥在治療這個黑疸病人的過程中始終都在使用,即使方劑在調整,而這幾味藥一直未變。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