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藍田種玉里,月映潺溪貴金山 徽州曾有諺語:“不是篁墩不姓程,不是藍田不姓葉。”徽州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其成員大多來自中原地區。雖然中原地區是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但不可避免的也成為了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場。歷史的規律告訴我們,每一次戰爭的爆發總會引起戰爭地區的人口的遷移。《徽州府志》曾記載:“又半皆官于此土,愛其山水清淑,遂久居之,以長子孫焉。”同時根據明嘉靖年間程尚寬的《新安名族志》所記載:“新安(徽州)名族共84,追本朔源,大約有80%以上來自中原地區且多為世家大族之后。”藍田村祖顯然也符合這個規律。 *補充:徽州氏族明以前可考氏族有57,主要有程、汪、吳、胡、王、李、方八大姓(徽州八大姓)。加上洪、余、鮑、戴、曹、江、孫等姓(新安十五姓)以徽州第一大姓汪姓在歙縣分布有20處、休寧38處、婺源14處、祁門17處、黟縣11處、共100處之多。 漢至元歷代遷徽大族情況表
遷徽大族原籍情況表
官大司農,配王姬母 藍田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潺溪繞村而過,藍田最初因潺溪而得名原名為潺田。以潺田為歷史的宗族主體是吳氏和楊氏而葉氏則是后居潺田并逐漸發展為地域旺族的:六朝時,一位叫葉敷澤的陜西藍田人來到歙州任通判到任一月而卒,其子葉福新因守父親墓而居住在歙城。福新子葉孟,后梁天保末(576-580)途徑潺田,因慕潺田之山水遂居住于此,葉氏入住藍田后,為紀念先祖葉敷澤(藍田葉氏始祖孟公的祖父)曾任陜西藍田縣尹,并因舊名“潺”字“淺俗不韻”,遂易村名“潺田”為“藍田”,附名“種玉里”(因陜西藍田縣出藍田玉而得名)補充:《幼學瓊林·婚姻類》所云:“藍田種玉,雍伯之緣”,典出《搜神記》:楊伯雍事母至孝,又供茶水救濟行人,一天有一位老翁給了他數升石子讓他耕種并對他說此石子可種出美玉,可得良緣。翌年楊伯雍果然得白碧玉五雙,取徐氏女。后藍田定“種玉里”,亦希望子孫后代不忘前人“種玉”之期望。于是從這時起葉氏登上了潺田的歷史舞臺。 葉孟因慕潺田之山水遂攜帶妻子家眷隱居于此,自己入朝為官直至唐貞觀年間告老還鄉后回到潺溪定居。葉氏愛慕徽州是有歷史傳統的,我們翻看藍田葉氏統宗譜可以發現:從被孔子贊為;“近者悅,遠者來”的楚國大夫沈諸梁(藍田葉甚至新安葉都源于沈姓)被楚平王封為葉公,葉姓從此得(*補充:1931年洛陽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沈子它簋(guǐ)蓋”亦可佐證,此觀點系作者觀點。另一說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食采于沈因封沈氏,傳九世諸梁公為楚國葉縣尹百姓稱葉公”是為得姓始祖。【來源史料《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而葉公沈諸梁也被葉姓尊為葉姓始祖。直至葉公28世孫葉績,在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435)到新安做官遂安家至此,是新安葉氏始祖;34世孫葉茂官至歙縣丞、新安郡守也安家至此,為再遷新安葉氏始祖、所以葉氏與徽州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下圖為沈子它簋(guǐ)蓋,圖來源網絡,如侵刪。) 特色建筑 汪氏節孝坊:位于村東側水口外,為三樓四通天柱式,茶源石質地,系著名鹽商葉天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為其母(葉熙鼎繼妻汪氏)請旌,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造,坊之中額正面鐫“松虬雪古”,背而鐫“梅冷冰香”,下正反皆刻“旌表葉熙鼎繼妻汪氏節孝之坊”。 “林茶木典”是徽商的傳統行業,也是明清時期利潤較大的四個行業。在這四大行業中以鹽業利潤最為豐厚:在清朝時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擁有資本白銀4000萬兩,而當時清朝國庫存銀僅7000萬兩。曾作為清乾隆年間揚州鹽綱總商會長的葉天賜就是萬千徽州鹽商的一員。葉天賜幼年喪母,少年時期由母汪氏養大成人。在創業成功之后為紀念其母的養育之恩為其母修建了汪氏節孝坊。 汪氏19歲下嫁葉熙鼎為繼妻,成親—年零三個月夫歿,其時已懷葉天賜在腹三個月,汪氏含辛茹苦,終將天賜撫養成人。為報母恩,葉天賜遂在藍坡公土墩包了一包家鄉土,跟人下揚州做生意,后做了揚州鹽綱總商,以布衣交官府,為母請旌造了這座神坊 王姬葉母墓:為藍田葉氏始遷祖葉孟與夫人蕭氏合葬墓,位于村中王家坦,建于唐開元年間。孟公諱文進,字尚魯,官拜大司農,為戶部尚書。夫人蕭氏為梁興王之女梁武王蕭衍的曾孫女。梁王曾敕贈金匾在冢且歷代免征賦稅。現在墓垣門上的匾額是由明萬歷年間太仆寺卿,兩浙巡鹽御史葉永盛題“王姬葉母”。1988年重修,原牌匾毀于文革,重修匾為梓坑裔孫、時年83歲的葉石樵先生手書,本里顯章派裔孫葉元誠刻。墓垣內“敕墓重修碑志”由葉元焜所書,江功裕刻。 其墓碑所云: “梁故葉母興王之女蕭氏孟婆之墓” 如來佛柱:為村口辟邪而設置。如來佛柱底座為方形青石板,厚十五公分。“雍正乙已年(1725)程氏立。”柱頂覆一蓮花狀頂蓋,形似文峰塔(巖寺)。文革曾被推倒折斷,2000年修復,有部分尋找未果,遂以水泥澆灌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