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說: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 普行恭敬,多么簡單而易行的見性法門,然而卻經常被我們忽略和忘失。 當你能普行恭敬,你不用學習任何法門,可以直達解脫,直接收獲最大的智慧,直接受用最大的樂趣,直接觸碰到萬物的根源。 為何如此? 能普行恭敬,說明你謙卑,沒有傲慢心。能平等對待一切人一切事。 能普行恭敬,說明你我執輕,心量廣大,尊重一切。 能普行恭敬,說明你不看重事物的表面,你注重內心的修養和內在的體驗。 能普行恭敬,并不是巴結討好對方,而是借助對方來熏練自己,提升自己,圓滿自己。 普行恭敬,能折服我慢,能訓練定力,能增長智慧,能提升覺察力。 在任何場合,接觸任何人,多一分尊重和關懷,就少一分傲慢和自私。多一分恭敬和善意,就少一分懶散和冷漠。 能普行恭敬,雖心不求,自然具大功德,獲大福報。普者,普及一切人,非只限親善于我者。正所謂冤親平等。于親人或陌生人,于有恩人或怨敵,都能心行恭敬,平等對待。 有人能恭敬父母師長上級領導和自己喜歡的人,卻對陌生人、子女、下屬、身份低的人和怨仇不能心存恭敬。此等心有揀擇的恭敬,非是普行恭敬,故非善法,亦無功德。 恭敬別人,不是為了抬高別人,而是為了磨平自己。 恭敬別人,不是卑躬屈膝,而是與別人同心同德,同步同享一體的快樂。 恭敬別人,能泯除分裂和對立,建立溝通和橋梁。 萬善來自于誠,萬美來自于敬。普行恭敬,不在口說,要在心行。 普行恭敬,第一要克服愛面子和虛榮心的毛病。把自己放低,放在一邊,突出別人,照顧好別人,服務好別人。不要分別人的身份高低,見到乞丐和君王,保持同樣的恭敬和禮儀。 第二,要克服懶惰的毛病。恭敬別人,需要付出很多的行動。比如見到別人主動問好,面帶微笑,為別人端茶倒水,為同一飯桌用餐的人夾菜。而大多時候,我們練一聲招呼都懶得打,連一個微笑都懶得布施。 第三,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當我們只想自己,就無法去恭敬照顧到別人。而當我們能恭敬每一個人,對自我的執著就會減輕,因之而產生的煩惱自然減少。 第四,普行恭敬,要多行,多練,多做。恭敬他人,既不能太隨意,又不能太刻板。言語動作之中,保持一股中正和善之氣,由內而發,由覺帶領,以智為導,恰到好處,讓人如沐春風。 普行恭敬,雖然重在于行,但是存心更要真誠,當心甘情愿,自然放松,尤為關鍵。若心不誠,而只是做做恭敬別人的樣子,另有所圖,如此恭敬別人,毫無意義。 修行、覺悟和解脫,離我們并不遙遠,觸手可及,隨處可施。修行、覺悟和解脫,也不是每天高談玄妙之理,而就在平凡平常的小事中,盡藏真正妙義。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此是諸佛教法,妙解脫門。祖師諄諄教導,第一甘露法雨。當為座右銘,勤而行之,持而久之,自然無我無縛,悠然快樂。 愿你我都能下心柔軟,普行恭敬,直接收獲常樂我凈,直接步入妙莊嚴域大解脫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