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系苗語,意為“地大繁榮而地位重要”。明代在此設千戶所,俗稱“所里”,當時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鎮溪設里,因治所設于此,故名所里。而苗族稱地名時,往往對一些位置比較險要的地方帶上“吉”聲為詞頭,于是叫所里為“吉首”或“吉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界定地名的漢字用字時,“所里”的苗語漢諧音便改名為“吉首”。這個地方史稱“五溪苗蠻”。因為它匯集了沅江流域上游的辰溪、瀘溪、河溪、酉水一帶,居聚一起未開拓地區的苗族、土家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唐宋以前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不服從中央朝廷。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平定這里以后,在此置鎮溪寨,駐軍把守。鎮溪之名寓意“武力鎮服五溪苗蠻”,到了明代,改為鎮溪軍民千戶所,簡稱“鎮溪所”。秦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沅陵縣境。三國時,武陵郡屬荊州,先后分屬蜀漢和東吳。晉時,武陵郡隸屬荊州。南朝(宋、齊)時,隸屬郢州武陵郡。梁代,屬沅陵縣,建夜郎郡。陳襲梁制,隋廢夜郎郡,置靜人縣。不久廢縣,先后屬辰州和沅陵郡。唐朝、五代、宋朝、元朝時,市境屬瀘溪縣,熙寧三年(1070年),置鎮溪砦(今吉首城區),為軍事防地。明洪武初年,境內設巡檢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撤鎮溪軍民千戶所,設乾州廳,隸辰沅永靖道。民國元年(1912年)廢廳,設乾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道、衡陽道、辰沅道、武陵道四道,乾城縣屬辰沅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乾城縣直屬于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置“第四行政督察區”,轄乾城縣、鳳凰縣、永綏縣、龍山縣、保靖縣、古丈縣、麻陽縣等7縣,專員駐乾城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劃出乾城縣、鳳凰縣、永綏縣、麻陽縣4縣至新“第九行政督察區”。抗戰后一度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7年)以后恢復第九行政督察區區名。1949年11月5日,乾城縣和平解放,隸屬湖南臨時省政府沅陵區辦事處。1950年1月8日改為沅陵專區,治辰溪縣。轄8縣:辰溪、沅陵、溆浦、麻陽、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縣。1952年8月15日撤銷沅陵專區,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乾城縣屬湘西苗族自治區。1953年4月1日,乾城縣改名吉首縣,縣府駐地“所里”改名吉首。1954年3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改稱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縣為其屬縣。1982年8月3日,撤吉首縣,設立吉首市。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夏商時期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銜生息,以后來了棘人,又以后來了猺人,再以后來了苗人,秦漢時期這里是重要的商埠碼頭,南來北往的驛站、驛道在此交會,水上交通發達,是當時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代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里耶、茶洞)。乾州,屬十里盆地、周圍環山,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其山如九龜尋母。有萬溶江、天星河二水繞洲,形成三陸橫陳,狀如乾卦,謂之乾州。早在沈從文著作《湘西》中是這樣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雖不大,小小石頭城卻整齊干凈,且出了近三十年來歷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個古老神秘、繁榮昌盛地方。乾州古城人杰地靈。在這塊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后養育了明正德年間致力家鄉教育事業的苗族知識分子吳鶴;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吳八月;光緒年間,不顧年邁,在家鄉募兵到閩、臺抗法的陜甘總督楊岳斌;率兵抗擊八國聯軍、保衛大沽口、以身殉職的天津總兵羅榮光;民國期間,涌現了民國陸軍次助長傅良佐上將和熱心苗區教育,潛心研究苗族問題的苗族學者石啟貴;中國當代畫馬四杰之一的張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