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是鄧麗君七十周年誕辰。
當年有一本《如何鑒別黃色歌曲》的書,就是因她的歌聲而出現。 
如今,鄧麗君的歌已經成為華語經典,她不僅是華語樂壇,也是世界流行樂的巨星。 
拋開情懷濾鏡,鄧麗君到底有多厲害? 鄧麗君流傳的經典歌曲無數,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陳道明說,“聽鄧小姐的歌,本身是一種刺激,一種誘惑,更是一種吸引。” 作為“靡靡之音”,鄧麗君在搞一種很新的唱歌,從此大家才知道:歌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這樣唱。 
雖然為通俗流行曲,聽起來也柔美溫潤,但一般人還真唱不出來那個味道。 鄧麗君是中國內陸“氣聲唱法”的源頭,確立了內陸流行女歌手的演唱風格。 相比于民族美唱法聲帶完全閉合時的結實響亮,氣聲柔和甜美、自然親切。 在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云河》等時,她的聲音有明顯的氣流感,氣在前聲在后,有意讓聲帶不完全閉合。 同時呼吸方式不依賴口腔吸氣(換氣聲大),而是采用美聲戲曲中講究的鼻吸直入丹田,因此幾乎沒有換氣聲。她還擅于用裝飾音、顫音等,對作品進行細節處理,演唱非常自然。“先直后顫”就是先唱直音后在余音部分形成顫音,如此鄧麗君演唱時各聲區能做到高、中、低切換自如,不出現換聲痕跡。在唱一些民歌的時候,鄧麗君也會根據作品特性作一些自己的處理。 《船歌》前兩句“嗚喂”運用明顯顫音,“兒”、“帆”為短倚音,“漾”為長倚音,“風”“船”兩字為上滑音,“吹”、“隨”兩字處理為下滑音,表現了船兒在波動的水中迂回的細膩美感。其實,鄧麗君聲音聽起來輕輕柔柔,但她的音域很寬廣,很多歌曲音程跨度很大。比如《綠島小夜曲》的起始樂句,音樂的起音就是純八度大跳,還有《酒醉的探戈》的起始句,起音很低,再加一個小六度大跳,第二個樂句又以純八度起音。從前的音樂都是進行式歌曲,咬字比較快、噴口,要有戰斗力,激昂。鄧麗君咬字時而靠前,時而靠中,因具體情況而作調整,唱的是最純正的國語,聽起來十分端正親切。鄧麗君不只在中國火,還是世界級的國際巨星,在歐美、日本乃至整個亞洲傳唱度都很高。鄧麗君推出的第二張日語專輯《空港》轟動了整個日本歌壇,還使她獲得了1974 年“最佳新人新星賞”,1987 年,鄧麗君推出《演歌的王道》,被譽為“演歌皇后”。1980年美國演唱會大獲成功,鄧麗君成為第一位成功在紐約林肯中心和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華人歌星。披頭士在倫敦用過的錄音間翻新前,鄧麗君趕上了最后一次使用機會,而且錄音棚的人告訴她:“我們還知道鄧麗君是誰。”中國有這樣一位走向世界的華語歌星自然讓人非常驕傲,在幾十年前,鄧麗君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生演唱了一千多首歌曲,其中包括中文歌曲(包括普通話歌、閩南語歌、粵語歌)、日文歌曲、印尼歌曲、英文歌曲;可勝任輕快、抒情、熱情、幽默、哀怨等不同情緒;還能夠駕馭流行、搖滾、戲曲、民歌小調、日本演歌等多種風格。再加上臺灣人口不多,當時和大陸沒什么聯系,唱片購買量受限,演出場所屈指可數,歌手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歌手會將視線投向海外市場,尤其是華人較為集中的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等。鄧麗君能走向世界和當時所在唱片公司的戰略也有關系。同樣在日本發展得很好的中國歌星還有歐陽菲菲和陳美齡,和她們相比,鄧麗君簽約的是寶麗金國際唱片公司。這個唱片公司看重國際(即歐美、日本市場)與其它市場的共同發展,因而鄧麗君翻唱的日語歌能被介紹到亞洲其他國家,享譽亞洲歌壇。又出于對中國本土唱片的扶持,香港寶麗金傾力打造了粵語歌手許冠杰,和國語歌手鄧麗君。中國人開發歐美市場是最難的,因為歐美和亞洲的風格差異太大。可是,甜美溫柔的鄧麗君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歌路相當寬 。1980年在美國開演唱會的時候翻唱了《fire》《flash dance》。MJ的《beat it》也是信手拈來,朋克大波浪,又唱又跳,不過邁克爾·杰克遜可不一定能唱甜蜜蜜 。1985年東京的「One And Only」演唱會上,她以粉色太空服,黑絲加臟辮的造型登場。還有《I Love Rock'n Roll》里的小皮衣,煙熏妝和爆炸頭。在日本發展期間,她每個月都要舉辦一場個人演唱會,還會進行打歌,每首新歌至少唱三個月。在美國期間,為了提高知名度,進行各地巡回演唱,在全美的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宣傳,還發行電影主題曲。鄧麗君在“護照風波”后去美國學習的經歷拓展了她的風格,但同時沒有丟失自己的中國特色。1983年發行《淡淡幽情》,給古詩詞譜曲,聲調多采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同時又吸收了西洋音樂元素,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在日本發展期間,鄧麗君也以自己是中國女歌手為榮,經常穿中國傳統旗袍,每次演唱會至少演唱一首中文歌,日本歌手山口百惠、澤田研二等都跟鄧麗君學過中國歌。幾乎中國第一批流行歌手、創作者都潛移默化受到了鄧麗君的影響。付林明確說《小螺號》就是在模仿鄧麗君,“我就是覺得好聽,就應該這樣寫”;王菲說能被覺得像鄧麗君,是一件應該值得高興的事情;劉歡、成方圓、胡月等也坦言自己的演唱方式受到鄧麗君啟發。朱明瑛在春晚上唱了《回娘家》一曲成名,歌手趙莉靠“臨摹”鄧麗君為主要職業,當時唱了禁歌《鄉戀》的李谷一也曾被指責在模仿鄧麗君的“氣聲唱法”。耳朵一直沉浸在革命歌曲里難免壓抑,圓潤婉轉、富有柔情的歌聲橫空出世,直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重新拾起了音樂的娛樂性。1991年鄧麗君的歌才被正式引進內陸,在這之前,歌曲磁帶一般是被偷渡回國內的,內陸歌手再“扒帶”。 所謂“扒帶”就是將流入內陸的港臺歌曲進行音樂技術上的解剖與分析,根據錄音還原譜子,然后召集國內的歌手進行模仿性的演唱,最后由音像公司投放市場發行。很多音樂人在“扒帶子”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流行音樂的演唱規律,還學來了電聲樂隊伴奏和多軌立體錄音方式,一步步開始流行音樂創作。“鄧麗君熱”不是曇花一現,到今天,這些歌還在被一直傳唱。鄧麗君的歌聲里有一種純凈感和堅韌感,即便是現在這個時代,情愛不再受限制,我們仍然能從她的歌聲里得到撫慰和自信從容做自己的力量。她更像是一個時代,是兩段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連接符號。抗戰時期的上海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出現了像周璇、李香蘭等有專業技巧的歌手。鄧麗君就繼承了周璇說話式的“璇”式唱法,但在聲音處理上把周璇的“尖”變“圓”了,在表達上也更為舒緩抒情。80年代前期的流行歌曲還處于百姓歡迎、官方嚴禁的半“地下”狀態中,并且創作多是模仿為主。1986年《讓世界充滿愛》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標志著中國大陸流行歌真正崛起。崔健首次公演唱出《一無所有》,中國搖滾樂也誕生了。《信天游》則引爆了“西北風”,在音樂中開啟文化尋根之旅。大陸流行歌曲創作逐漸開始觸碰社會重大題材,進行文化批判和反思。從80年代的流行樂中可以感受到人們剛剛經受過政治劫難后逐步邁向新生活時的希望、困惑、迷惘、反思、痛楚等等社會情緒。當下我們懷念鄧麗君,還在聽她的歌,或許我們懷念的也是那個野蠻生長,新思想迸發的流行樂時代。音樂產業與日本歌曲翻唱——寶麗金時期的鄧麗君_王志松中國大陸流行歌曲研究(1980—2005)_岳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