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大街和公園里有一種名叫法國梧桐的綠化樹種。其實它既不來自法國,也不是梧桐樹。因樹上結滿了像小鈴鐺一樣的果球,所以正式名叫懸鈴木。最常見的品種是2個果球聚簇在一起的二球懸鈴木。 ![]() ![]() Platanus acerifolia懸鈴木科 懸鈴木屬落葉大喬木,高30余米。樹皮光滑,大片塊狀脫落。 ![]() 懸鈴木屬樹木有近10種。美洲、歐洲至印度都有。中國被喜馬拉雅山脈隔斷,故未有自然分布。 現在世界各地均有引種,因生長迅速,樹冠龐大,葉茂蔽日,被稱作“行道樹之王”。 ![]() 名稱之變 先后引種到中國的懸鈴木有3種,分別是一球懸鈴木、二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
![]()
![]()
![]() 二球懸鈴木是個跨國婚姻的產物。17世紀西班牙人帶來美洲的一球懸鈴木,與歐洲原有的三球懸鈴木種在一起,偶然雜交出了二球懸鈴木。有人稱之為西班牙懸鈴木P. hispanica。但它真正作為園林綠化植物是在19世紀的英國倫敦,因而有了英國梧桐的叫法,英語名為London plane tree(倫敦懸鈴木)。 ![]() 二球懸鈴木比原親本一球懸鈴木更能抵御蟲害,比三球懸鈴木更耐寒。因而迅速移植到世界溫帶各地,成為大城市常見的行道樹和公園綠化樹。 中國早在1600多年前就從印度引進過三球懸鈴木,種在西北,稱作“鳩摩羅什樹”,但未流行。 1887~189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從法國購買二球懸鈴木,開始種植在法租界霞飛路上。 ![]() 因樹葉形狀與梧桐相似,就稱洋梧桐。上海人以為是法國人帶來的,便改稱之為法國梧桐,后來“法國梧桐”成了3種懸鈴木的通稱。不過國內栽種的懸鈴木主要還是二球的。 ![]() “懸鈴木”這個名字,是我國近代植物學界的開拓者鐘觀光先生定的,作為正式中文名。之前曾叫過非常不親民的名稱“筱懸木”。 砍樹之變 二球懸鈴木,除了廣州等華南城市,是國內各大城市最常見的法國梧桐。尤其是南京,據說是1929年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柩奉安,從上海法租界引入妝點陵園路和有關大道的。后來幾乎遍及了南京城內的大街小巷,成了“大蘿卜”的重要標志之一。 ![]() 極盛時期南京市區栽種法桐多達八萬多棵。最具代表性的是陵園路和中山東路,中山東路上曾經排布了六排法桐樹。 ![]() 法國梧桐在防塵、凈化空氣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現,特別是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修剪時將其頂端切斷以誘導水平分枝,形成了行道遮天蔽日的造型,也成為南京人的驕傲。 ![]() 在南京有幾樣東西不能動,排名第一的就是法國梧桐(懸鈴木)。 然而從1995年開始,南京城區進行了大范圍的拆遷工程,法國梧桐砍了一批又一批。 ![]() 砍樹始于1995年第三屆城市運動會,中山路、中央路等多個路段都大面積的砍。2009年的三中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中山南路)改造又繼續砍了一批。 ![]() 之后就是2011年建3號地鐵線又要砍一批。這一下把南京市民惹毛了!2011年3月14日,中山東路沿線的懸鈴木上被系上了綠絲帶,網友們自發了“綠絲帶行動”,以示抗議砍伐懸鈴木。 ![]() 2011年3月15日終于迎來轉機,南京市政府順應了民意,做了肯定此次輿情行動的回應,表示不再“樹讓工程”。并在2011年3月17日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承諾市政建設“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南京護綠行動被列為2011年中國公眾參與環保十大事件之一。 ![]() 果球之變 每年4~5月是懸鈴木開花季節,也是上一年成熟的果實干枯脫落的季節。它的果實內滿是絨毛不可吃,果實里邊的種子也沒有食用價值。果子不僅沒什么用,還特別令人討厭。這成了懸鈴木最大的缺點。 ![]() 行道樹本來是為了美化和改善環境的。但懸鈴木干落的果實散開后,里面的毛絮隨風飄散,污染環境。果毛本身雖沒有毒害,但對于一些體質敏感人群,會刺激呼吸系統引起不適。也會吸附花粉、病菌、污染物顆粒等影響人健康的物質。 ![]() 人們與懸鈴木果毛斗爭了幾十年了,也研究出幾種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噴水,以及采用藥劑調節懸鈴木樹體內源激素水平,以達到少結果、不結果的作用。 ![]() 雖說懸鈴木沒有好果子吃,但葉子可作牲畜粗飼料,枝葉可用于人工培養食用菌,成為咱們食物鏈的一個環節。 ![]() 懸鈴木的鮮葉作為牲畜的粗飼料,營養成分還是比較全面的。早季修剪下來的鮮葉,提取出的粗蛋白含量高于稻秸兩倍,可與鮮白菜葉媲美,能取代部分谷物飼料及大豆、魚粉等蛋白精飼料。 ![]() 路邊的懸鈴木每年要修剪枝葉,將剪下的枝葉粉碎,可作金針菇、木耳和平菇等食用菌培養基。等于間接地進人的肚子里。 ![]() 木材還可用于制作食品包裝材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