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一陣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這個通知每年都發,很多人不看,覺得大同小異。其實《通知》里信息量不小,值得大家關注。 比如,在2021年,在《通知》里,提到了高校錄取批次的管理,要求高校不能隨意將普通批次招生專業安排到本科提前批次。這是教育部通知里第一次對提前批做出限制。提前批原先招收的是一些特殊專業或者特殊學校的學生,像軍校生、警校生、公費師范生、醫學定向生、藝術生等等,還有一些港校或者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等。 但,各個學校動了歪腦筋,比如把護理專業放進提前批,不少學校把一些冷門專業放進提前批,甚至有些學校提前批招生人數多于普通批,人稱“超短裙”錄取方式。這么做的好處是,提高自己學校的錄取分數線。 2021年,教育部的新規定出來后,提前批的亂象基本杜絕了。 這兩年,教育部開始整治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的興起已經有些年頭。中國高等教育在建國后學了蘇聯模式,發展到21世紀,大家反思大學的專業面太窄,不適應現代科學的發展,所以,要跟歐美的高等教育模式學習,它們講究的是基礎扎實,專業面寬,專業數量很少。所以,清華、北大等學校開始學著做,最后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跟著做。 大類招生是跟大類培養相配合的,相近的專業開設相同的專業基礎課,內容比單一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要寬;其次,大類招生先學基礎課,了解專業后再分流進專業,學生選擇的時候會更清楚一些。 結果,高校再次走上邪路。因為高校專業調整沒有跟上科技的發展,也跟不上,因為人在那里,你總不能說把這些老師和職員全部解聘吧?有人在,這個專業就必須要招學生。招不來學生怎么辦?調劑,還有就是大類招生。大類招生變成了熱門專業搭售冷門專業的一塊遮羞布。 我曾經寫過多篇文章抨擊過某些高校的做法。比如,在臨床醫學類里放入了基礎醫學、法醫學和預防醫學。這個非常誤導人。因為不少學生學醫學是為了當醫生,但法醫學和基礎醫學沒法當醫生,預防醫學雖然可以考醫師執業資格證書,但此醫生非彼醫生。 計算機是熱門專業,于是各個高校在計算機大類招生中放入了各種專業,比如土木和水利、海洋工程、材料等等。計算機快等同于工科大類了。 這種做法涉嫌欺詐,因為學生是沖著計算機去的,但學生被大類招生進去之后,除了少量的人能進入自己想進的專業,其他人被調劑去了其他專業,甚至一些冷門專業。這個違背了學生意愿。很多學生有意見,但由于學校更強勢,每年學生被迫參與這游戲。 為了大一分流進入心儀專業,大一新生又開始拼命學習,因此大類招生的專業分流又被稱為第二次高考,學生壓力極大。 2021年,大類招生的花樣之多,許多高校的底線之低,讓人嘆為觀止。 因此,2022年教育部在通知里第一次提出:嚴格規范大類招生行為,對于培養方案不合理、不到位或招生和培養方案不一致的,不得開展大類招生。2022年的大類招生情況就好了很多。 2023年教育部的通知里再次提出:嚴格規范高校大類招生行為,高校原則上按專業開展招生,少數探索大類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養分流方案,確保科學規范、公平公正。明顯看出,2023年的監管更嚴,只允許部分學校搞大類招生,其他學校老老實實按照專業來招生。 為教育部鼓掌。 為什么不喜歡正正當當干事呢?這種做法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嗎?真正的精致主義者的源頭是不是就在大學里?而不是學生本身? 這次大類招生做出規范后,估計大學的專業設置變化要加快了。因為如果是專業+學校的填報規則,冷門專業可能妥妥地被學生拋棄。我覺得與其現在被學生拋棄,不如學校主動舍棄。 從長遠來說,每個學校都必須考慮這個問題。高校不可能永遠強勢。我國新生兒的高峰值在2016,2017年,在2035年后,大學入學人數會逐步降低。2022年新生兒數量不足千萬,而2022年大學報名人數超過千萬。到時,會有大學要關門,學生對學校和專業會更挑剔。 所以,大學也要居安思危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