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與林希元的書信中,羅欽順說:“且吾二人之學,皆宗朱子者也。”見(明)羅欽順:《困知記》,閻韜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06頁。 2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0頁。 3[日]山井湧:“戴震に至って完成された氣の哲學は、宋代の張橫渠を別とすれば明代中期から始まっている。人をあげれば羅欽順あたりが最初である。”見[日]山井湧:《明清時代における「氣」の哲學》,《哲學雜誌》第66卷711號,1951年,第94頁。 4 [日]山井湧:“理気哲學の理論として、理の哲學(気よりも理を根源的なものとする哲學)と反対に、理よりも気を根源的なものとする哲學が気の哲學である。”見[日]山井湧:《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第34頁。 5 [日]山下龍二:“理気の渾然たる一體を考える立場は実にこのような現実的なものである。”見[日]山下龍二:《陽明學の研究·展開編》,東京:現代情報社,1971年,第85頁。 6 鐘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第205頁。 7 [日]馬淵昌也:《明代后期“氣的哲學”之三種類型與陳確的新思想》,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第166頁。 8 《黃宗羲全集》第8冊,洪波校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08,409頁。 9 黃宗羲指出:“先生以為天性正于受生之初,明覺發于既生之后,明覺是心而非性。信如斯言,則性體也,心用也;性是人生以上,靜也,心是感物而動,動也;性是天地萬物之理,公也,心是一己所有,私也。”意謂性屬理,心屬氣,因而“性體心用”可以等同于“理體氣用”。見《黃宗羲全集》第8冊,第409頁。 10 有學者認為荀子并非“性惡論”者,而是持“性樸論”或者“性惡心善論”。參看周熾成:《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樸論》,《江淮論壇》2016年第3期,第82-89頁;梁濤:《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哲學研究》2015年第5期,第71-80頁。本文對此不作深入討論,基于歷史上對荀子的整體評價,視荀子人性論為與孟子“性善論”相對而言的“性惡論”。 11 周磊:《“氣質”人性論的理論特質——以王廷相對“生之謂性”的闡發為中心》,《現代哲學》2020年第2期,第131-136頁。 12 鄭宗義認為:“荀子言性亦可劃歸氣性一路。”見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第250頁。 13 《王廷相集》第3冊,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840,837,770頁。 14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13,72,184,5-6,42頁。 15 《吳廷翰集》,容肇祖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8頁。 16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203,52,9,27,18,27,10,38頁。 17 羅欽順說:“叔子所云'不害為一’,正指本源處言之。”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27頁。 18 羅欽順說:“'天命之謂性’,理之一也。”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9頁。 19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第302頁。 20 周磊:《氣學重建:以理學批判為中心》,《哲學動態》2022年第8期,第56-58頁。 21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9,9-10,30頁。 22 羅欽順說:“元明言:'犬牛之性,非天地之性。’即不知犬牛何從得此性來?天地間須是二本方可。”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53頁。 23 羅欽順說:“程叔子云:'孟子言性,當隨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謂性’為不然者,此亦性也,……’嘗考叔子論性之語亦多,惟此章意極完備。”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27頁。 24《黃宗羲全集》第8冊,第407-408頁。 25 羅欽順:《困知記》,第105,14,40,135,13,41頁。 26 余英時指出,在羅欽順那里,“論學一定要'取證于經書’。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轉變。……理學發展到了這一步就無可避免地要逼出考證之學來。”見余英時:《歷史與思想》(新版),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第141-142頁。 27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14,163,20,20頁。 28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2頁。 29 彭國翔指出:“對孟子來說,'心性’之所以是善,其根源在于'天’所賦予。”見彭國翔:《“盡心”與“養氣”:孟子身心修煉的功夫論》,《學術月刊》2018年第4期,第13頁。 30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364頁。 31 《王廷相集》第3冊,第887頁。 32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20,118,52,84,7,43,148,46頁。 33 鄧克銘指出:“依其文義以觀,禪學約指禪宗之思惟方式,并不一定限于禪宗僧人或禪師。”見鄧克銘:《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第63頁。 34 在《困知記》續卷等著作中,羅欽順對禪學進行了激烈批判。關于羅欽順的禪學造詣,錢穆認為:“整菴于禪學,亦是過來人,親身體認,所知真切,又歷長時期之鉆研比對,故能直抉隱微,發其異同。”見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1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第79頁。張君勱甚至提出:“羅整庵是詳細討論佛家的第一個中國學者。他引述佛經經文,然后加以駁斥。大多數中國學者著作中不愿引述佛經,因為他們唯恐別人批評自己受到了佛經的影響。”見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93頁。 35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43-44,102,102,43,43,32,50,2,43頁。 36 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復雜,卜正民指出:明代統治集團對佛教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不同時期態度也有所不同。見[加]卜正民:《明代的社會與國家》,陳時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07-235頁。 37 羅欽順認為道心為性,人心為情:“道心,性也,性為體。人心,情也,情為用。”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181頁。又因為性即理,所以嚴格來說心的全部含義并非只有知覺義。但在羅欽順那里,現實的人心是充滿欲望的知覺心,這點沒有疑問。 38 《黃宗羲全集》第8冊,第410頁。 39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上冊,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74頁。 40 (宋)朱熹:《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1冊,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14頁。 41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冊,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6,286頁。 42 轉引自《明儒學案》,見《黃宗羲全集》第7冊,第595頁。 43 《劉宗周全集》第3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3頁。 44 (明)羅欽順:《困知記》,第105,156頁。 45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286頁。 46 羅欽順將孔孟并稱,諸如“推明孔孟之正學”的提法,說明其以孔孟為儒門正統。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87頁。對于荀子,羅欽順則是以批評為主:“'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此言以議揚子云可也。荀卿得罪于圣門多矣,'不精’惡足以蔽之?”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131頁。 47 羅欽順說:“夫所謂道心者,果何自而有耶?……其名為道心,其實即天理。”見(明)羅欽順:《困知記》,第200頁。 48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范》,《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第1頁。 49 周磊:《東亞儒學視域下的“氣學轉向”》,《孔子研究》2019年第6期,第148-15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