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會有一個困擾,那就是老覺得嗓子里面有痰,感覺痰多的怎么也吐不完似的。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你可能是痰濕體質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中成藥,上化肺痰,中化脾痰,下化腎痰,從頭到腳化解體內的痰濕。 首先,我們來說說痰在中醫里面是如何理解的? 中醫常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所以,要想徹底的化痰,解決痰濕問題,單一的盯著一個臟腑是不夠的,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那怎么用一個中成藥來化解全身的痰濕呢?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中成藥——平胃丸,它主要由炒蒼術、制厚樸、陳皮、炙甘草四味藥組成。方子中炒蒼術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陳皮這味藥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辛香而行,有很好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效果;制厚樸可以燥濕化痰;炙甘草既可以益氣補中,又能夠調和諸藥。 這張方子整體偏燥,所以陰虛燥熱以及體內沒什么濕氣的人不建議使用。那痰濕重的人應該如何正確的使用平胃丸呢? 第一種情況,痰濕在脾。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當脾虛無力運化水濕,就會聚濕成痰。這種情況的患者一般還會出現身體困倦乏力,大便粘膩、粘馬桶、不成形,無精打采,懶得說話,沒有胃口等癥狀。如果看他們的舌頭,則會發現舌體胖大,邊上有齒痕。那這個時候除了要用平胃丸,還要再搭配一個四君子丸,來增強益氣健脾的效果。 第二種情況,痰濕在肺。痰上逆于肺,就會出現咳嗽、痰多的情況,如果你平時痰很多,老覺得嗓子里頭有痰,說明這個痰從中焦脾胃跑到了上焦肺部,阻礙了肺的宣降功能。那如果是以白痰為主,可以搭配一個二陳丸,來加強健脾祛濕,理氣和胃之效。如果是以黃痰為主,可以搭配清肺化痰丸。 第三種情況,痰濕在腎。如果說痰濕從中焦跑到了下焦,影響到了腎的氣化功能。腎為水臟,如果水液代謝失常,氣化功能失司,那就會聚集生痰。所以很多陽虛的患者除了畏寒怕冷、四肢水腫以外,還總覺得嗓子里面有痰,并伴有咳嗽的現象。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搭配金匱腎氣丸來溫陽補腎,行氣化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