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三月兒子那次兇險的喘癥<中醫系列之衣源體肺炎及所思>發作治好后,有一年多兒子沒有喘過了。這次換季,我們都大意了,有一周左右的微咳打噴嚏也沒太在意。到周六起來,兒子又開始燒,喘。一摸脈,又是很快速的那種喘脈。但重按感覺還并不虛弱。兒子感覺吸不上氣又燒,測了下溫度38.5度。身體自然就沒力軟下去了。 因為有去年的經驗,家里也備了麻杏甘石湯和葶藶子的中藥顆粒,立刻就泡了給他喝。心想應該能搞定。但二個小時過去,兒子癥狀沒有任何改善。我心想,會不會是顆粒劑藥效還是差一點?就從家里翻中藥飲片,還真找全了。就又熬了中藥,當天喝完,周日早上起來,一測溫度,37。5度。似乎好點了,我問兒子,他說他感覺沒有好轉,還是很不舒服。我摸脈,還是跳的極快,喘沒有下去。已經喘一天了還沒有下去,我開始有點緊張了。而且等于已經用了兩劑麻杏甘石湯加葶藶大棗湯,居然沒有一點功效。葶藶子是非常猛的藥,也不能老吃啊。看來這次不對。 仔細問兒子,看咳出來的痰,還是稀痰。兒子說有時候咳著咳出來滿口痰。我一醒,雖然脈重按不虛弱,但這次不是熱痰,是寒痰。立刻想到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傷寒論治太陽傷寒而肺胃有寒飲的重要方劑。原文為: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 三兩 芍藥 三兩 細辛三兩 干姜二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對此方的注解,俞嘉言解的最透:蓋無形之感與有形之痰互為膠漆,其當胸窟宅,適在太陽經位,惟于麻桂之中,倍加五味子,半夏以滌飲而收陰,加干姜細辛以散結而分解,合而用之,令藥力適在痰飲綰結之處,攻擊片時,則無形之感從肌膚出,有形之痰從水道出,頃刻分解無余,而膺胸空曠不復叢生小痤矣。 此方基本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干姜五味子細辛陳修園講此方中,干姜以司肺之辟,五味子司肺之合,細辛以發動其開合之機,此三味缺一不可。干姜能辟,五味能合其理易明,至細辛味辛能發動其辟合之機,其理甚邃。蓋細辛味辛而細嚼之,有酸收之意。本經謂其主咳逆上氣,是此一藥不但能辛能辟,而又能合也。其所以能發動合辟之機者,誠大于斯。 張錫純在他們的基礎上結合《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提出對發熱或脈象有熱甚至無熱的都可以加石膏,如果病者氣分并不十分虛弱,麻黃也不必全去,可以留半。 看完這些,我結合兒子的脈象,用方: 炙麻黃3 杏仁10 石膏45 白芍9 甘草6 桂枝6 干姜6 五味子6 清半夏6 細辛3 一劑下去,到周日下午,兒子燒還是沒退。但咳嗽中的痰音明顯減少。我就又熬了一劑,將石膏降到30 五味子加到9。喝了半劑睡下。 今早起來我過去一看,兒子燒已經退了!摸脈,脈近平緩稍速,喘也已經停了!三天的折磨終于迎來了勝利。本來打算今天要還沒好就去醫院打點滴,雖然不一定有用至少能補充點體液。 張錫純講小青龍湯為外感致喘之神方。他說臨癥數十年,此癥用此方基本一二劑必效。 經此兩次,我對外感致喘的機理和治療有了全新的體會。基本分兩類,內有熱痰水時用葶藶大棗加麻杏石甘湯。外有寒內有寒飲用小青龍湯。大致在此兩方上加減。對非外感的經年老哮喘病,又非此兩類。無外感的哮喘病按胡希恕的臨床經驗,多是肺中有陳痰或淤血。他多用大柴胡湯配合一些破血的藥來治療。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相關資料。 只是可惜兒子因為發燒,燒退了也得在家呆三天才能去上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