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機會連續2年到武鋼爐前采風,近距離在爐前,感受爐前工。 爐前工 2013年6月,2014年8月走進煉鐵廠、煉鋼廠,兩個最原始工廠。第2次到爐前,相比第1次的惶恐,適應了許多,瞬間的拍攝,拍著,感受著,感動著,留下記憶。 爐前工是年輕人的活,那重重的鋼筋只有他們才拿的起,那異常的工作環境只有他們承受得住。 開爐,取樣,引槽,短暫,迅速;高危、高溫,汗水、粉塵;厚重的工作服,嚴實的毛巾,幾乎看不清他們的面容;比起他們的父輩來,他們算是幸運的,好多的流程可以用電腦控制,勞動強度也是輕松了許多。 爐前 1號高爐前,近1500度的溫度,爐火熊熊,鋼花飛綻。 龐大的鋼結構,見證了“共和國鋼鐵長子”的橫空出世。 爐體上留存的生產痕跡,每一根管道、每一顆螺絲,陪伴著鐵水的成功出爐。 黑白影像 高爐下的生產場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閃耀著歷史的滄桑與榮光。 一爐爐炙熱的鐵水,托起了民族工業發展的希望。 爐前工 鐵鍬煉鋼、捅爐子,濃煙滾滾冒煙子,輻射熱,高溫高粉塵,阻燃服,隔熱面罩,圍著毛巾,頭戴安全帽、身穿帆布工作服,手拿長長的氧氣管、腳穿電工鞋穿梭于爐前。 就是他們,一個個爐前工,揮汗如雨,只為紅彤彤的鐵水暢流,他們把礦石和焦炭投進高爐,用熾烈的火焰融化,他們將氣槍伸入鐵水中,瞬間鋼花飛濺。 他們是爐前鐵骨錚錚,火紅的爐膛映襯著從容堅定,翻轉的爐火激蕩起絢爛繽紛,他們是大國鋼鐵工匠。 煉鐵廠 巍然聳立的高爐,訴說著鐵水奔騰的炙熱與輝煌 冒向天空的濃煙,紅紅的爐火,一掃“洋槍、洋炮、洋釘”,近代中國缺鋼少鐵的窘迫與辛酸。 2022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國家工業遺址公園正式開園,這個被稱為“武鋼之根”的高爐,完成了65年的使命,華麗轉身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