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公元前189年),字敬伯,泗水郡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政治家,漢朝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 曹參之所以千古留名,主要是因為他比較有自知之明。不懂的事情不去瞎管,也不會為了表現自己而瞎折騰。這種能夠擺清位置,并且審時度勢的智慧,才是后人最推崇的。 ![]() 曹參生于戰國末期,到了秦朝統一天下之后,曹參也逐漸成年,于是便在沛縣家鄉,做了一份類似于監獄長之類的工作。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秦朝末年的時候,沛縣是個相當神奇的地方,涌現出了一大批的猛人。曹參擔任監獄長期間,便結識了許多朋友。在這其中,曹參的頂頭上司,名叫蕭何。曹參還有一個比較熟悉的所長,名叫劉邦。 再后來,隨著陳勝吳廣起兵,農民起義席卷天下。劉邦也在沛縣拉起了一支隊伍,正式加入到了反秦大軍當中。劉邦起義后,曹參自然同時加入到起義軍當中,而且成了劉邦的親信。 ![]() 此后,曹參開始追隨劉邦,南征北戰,逐漸成為了劉邦手下最為得力的干將。曹參這個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既能搞好文官工作,也能帶兵打仗。在劉邦率兵攻入關中的過程當中,曹參多次獨立領兵立功,就連秦朝名將王離,都曾敗在曹參的手上。 就這樣,曹參跟著劉邦,自沛縣起兵之后,一路越戰越勇,麾下的軍隊也越來越多。后來,劉邦趁著項羽和章邯在巨鹿之戰中對峙,搶先攻入關中,滅了秦朝。但劉邦攻入咸陽后不久,迫于項羽的壓力,劉邦只能讓出咸陽,最后被封到了關中地區。 在劉邦被封為漢王的同時,曹參直接被封為建成侯!在整個漢王集團內部,此時能夠被封侯的人,屈指可數。 而隨著劉邦西遷關中,沒過多久,劉邦就在大將韓信的幫助下,暗度陳倉,拿下了三秦地區,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楚漢戰爭開始后,曹參依然沖鋒在前,始終是劉邦麾下最得力的一位將領。 ![]() 等到劉邦控制了三秦之地后,為了擊敗項羽,劉邦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他自己統領,在正面牽制住項羽。另一路則是由韓信和曹參統領,由北線進攻,先拿下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最后對項羽完成戰略性的合圍。 在這個過程當中,曹參其實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網上很多自媒體都曾提出過疑問,質疑韓信當時實力極強,為何不干脆獨立出來,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復雜,但在這其中,曹參的存在,絕對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因為曹參的存在,導致韓信就算想造反,也無法完全控制住下面的軍隊,自然也就談不上自立一方了。等到韓信攻下山東地區,率領主力前往垓下,和劉邦一起圍殺項羽的時候,曹參當時便負責留在山東。既是為了平定剩下的城池,也是為了徹底制約住韓信。 公元前201年,隨著項羽戰死,西漢名義上統一天下,劉邦開始大封功臣。在大封功臣的時候,曹參以滅兩國、攻下122個縣、俘虜兩位諸侯王、三位丞相、六位大將的戰績,直接被排在了功臣榜的第二位! ![]() 排在第一位的,是曹參的老上司蕭何。在西漢開國過程當中,蕭何一直坐鎮后方,有效地保障了漢軍的各種補給供應,給劉邦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大后方。沒有蕭何,西漢能不能開國,都是一個大問題。而曹參的排名,卻只在蕭何之下。 相比曹參,劉邦的頭號智囊張良,排名第62位!而大將軍韓信,則是僅僅只排名第21位。 這個排名,雖然不能準確說明,漢朝開國過程當中,功臣們的實際貢獻。但能夠排到第二位,足以說明,曹參在劉邦集團內部,是何等的重要了。 西漢開國之后,曹參直接被調到了山東,擔任齊國相國,輔佐劉邦的長子劉肥。曹參的這次調動,其實也頗有深意。一方面,之前山東這邊,本就是韓信和曹參打下來的。韓信離開之后,曹參負責平定剩余的齊地,對山東這邊也比較熟悉。 另一方面,劉肥是劉邦的長子,但卻并非劉邦和自己的正妻呂雉所生,而是劉邦早年的私生子。身為長子,劉肥雖然不能繼承皇位,但是卻分到了最大的一塊封地。劉邦派曹參去輔佐劉肥,也有一部分保全劉肥,怕劉肥被呂雉害死的意思。 ![]() 此后的九年時間里,曹參一直呆在山東,輔佐劉肥管理齊國。在此期間,劉邦病逝,其子劉盈少年即位。劉盈即位后,大權都掌握在太后呂雉的手里。而呂雉為了維護劉盈的皇位,不僅大肆任用呂家外戚,同時還開始對劉氏宗親下殺手。劉邦的八個兒子,至少有一半都死在了呂雉手里。 但是,在面對封國最大的齊王劉肥時,呂雉卻難得地放過一馬。這其中,除了劉肥早年曾被呂雉撫養,和呂雉有一些感情。再加上劉肥本人沒什么野心,也不會和劉盈爭皇位之外。曹參的存在,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作為僅次于蕭何的功臣之首,曹參在功臣集團內,話語權極大。這樣的曹參,便是呂后也會感到有些忌憚。 在劉邦去世兩年之后,蕭何也死了。而蕭何臨死之前,便向劉盈推薦了曹參。而曹參在得知蕭何去世的消息時,還沒有收到任何委任命令,便斷定自己會接替蕭何的宰相之位。這其中,其實有著很深的政治智慧。因為在西漢開國功臣集團當中,除了蕭何之位,就數曹參功勞最大。就算按照排名,也該輪到曹參了。 ![]() 另外,當時的西漢內部,也存在著權力斗爭。以呂后為首的外戚黨,和西漢開國功臣黨,也在明爭暗斗。這種時候,只有曹參才有資格將功臣勛貴們凝聚起來,勉強抗衡外戚黨。而且劉邦在去世之前,也曾明言,只有曹參可以接替蕭何的位置。 后來,就如同曹參預料的一樣,沒過多久, 不折騰,往往就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曹參整日飲酒,不問政務,則是更為高明。我們不妨假設一下,以當時的局面,如果曹參積極進取,勢必會引來外戚方面的針對。一旦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的矛盾被激化,勢必會兩敗俱傷,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絕不是一件好事。 而曹參的這種做法,則是恰好緩和了矛盾,從而實現了漢朝初年的平穩過渡。 公元前189年,曹參去世。曹參去世后,不但本人得以善終,而且曹家也沒有遭逢任何劫難,得以香火綿長。三國時代的曹操,便自稱是曹參的后裔。 功勞極大卻不自傲,身居高位卻依然被劉邦信任,當了宰相卻能擺正位置……正是因為曹參有著極高的政治智慧,所以千百年來,曹參一直被后世推崇,千古傳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
來自: liuhuirong > 《歷史解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