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我國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天空有一星座,并命名為婺女星座,又稱女宿星座、須女星座,為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顆。婺女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美麗勤勞賢惠勇敢堅強的女子。"婺"字的上半部由"矛"字和"文"(反文)組成,下半部是個"女"字,合起來的意思應該是"文武雙全的女子"。《說文解字》對"婺"字的解釋是:"不繇也",即不可動搖的意思,說明其堅強。所以,婺女,一直被形容為美麗勤勞賢惠、勇敢堅強的女子。因此,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用這樣一個美好女子來命名星座,是十分恰當的。李善注:《漢書》:"越地,婺女之分野。"唐厲玄 《寄婺州溫郎中》詩:"婺女家空在,星郎手未攜"。都說明婺女星座當時已為人們所熟悉。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婺源置縣時,恰好婺女星座在唐朝京城(長安)的東南方向出現,此地正是婺源的縣域。欽天監奏明玄宗,玄宗是個酷愛美女的君王,故欽定此地地名為婺源,其意為婺女之源,就是美麗勤勞賢惠勇敢堅強的婺女的家鄉。唐開元年28年建縣,唐政府自休寧、樂平兩縣各析出一部設立新縣。名曰婺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今天人們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護城河。婺源唐開元年間建縣于清華,后來遷到弦高鎮,古稱冉城。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安徽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和江西婺源共六個縣。據婺源舊縣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洪真謀反,以休寧縣回玉鄉雞籠山為營寨,聚眾活動于歙、衢、睦邊境之遂安、開化、休寧等縣。朝廷發兵經三年討平。為便于統治,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決定,于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將休寧縣的回玉鄉和江西樂平縣的懷金鄉(一說浮梁縣的游金鄉)劃歸婺源縣管轄,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隸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稱徽州,婺源屬之。婺源從建縣開始,歷經宋元明清各代,隸屬徽州的管轄一直沒有變化。辛亥革命后,廢府留縣,婺源縣直屬安徽省管轄。所以婺源自740年建縣到1911年推翻帝制,都是歸屬于徽州管轄。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朝廷鎮壓了在此造反的方臘后,取"徽"字的"囚禁"、"約束"之意,將隋唐以來沿用的地名歙州改為徽州,此后,直到1987年被撤銷,這一地名沿用了800余年。"古來存圣跡,從此識前賢,"婺源歷代文人仕宦與富庶的儒商留下了遍布鄉野的文化遺址。婺源自唐建縣至清,出進士552人,仕宦2665人,歷史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172部計1487卷被選人了《四庫全書》。婺源江嶺景區,位于婺源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總面積38平方公里,每當春暖花開時,置身于江嶺萬畝梯田中,黃燦燦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墻、黛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卷,在這里您可以盡情的釋放,讓心靈自由飛翔。這是婺源田園風光的代表。從江嶺開始,公路始終在山間盤旋,從江嶺向下看,只見層層梯田,曲折的線條,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邊聚集的三、四個村莊,四周圍繞著青山,構成了一幅極美的婺源農村風光畫卷。當你站在山頭俯視山下層層梯田,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高低錯落,壯麗雄齊,水面和藍天交相輝映,如詩如畫般在畫圖里點綴著一小撮粉墻黛瓦,分外可親。婺源篁嶺地處江南山區,因村中“地無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村民房屋呈階梯狀扇型分布。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想象和創造力,每年夏秋交替,房前屋后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春曬蕨菜、水筍;夏曬南瓜、豆角;秋曬稻谷、辣椒五顏六色的作物,襯托著徽派古建的粉墻黛瓦,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農俗景觀。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作為婺源旅游的佼佼者——篁嶺景區十分重視與影視界的合作,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成立“北影驛站”,先后成為江西首屆微電影節拍攝基地,電影《世外逃園》、《九天玄鳥》,電視劇《左輪手槍》、《歡樂頌2》的取景拍攝地。篁嶺景區勢必打造成為中國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香港著名的攝影家陳復禮曾以此為主題的作品《天上人間》獲得了國際攝影大賽金獎,并贊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折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