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 瑣事上出現一點點小小失誤和不完美,就會被無休無止地嘮叨、指責—— 哪怕你已經承認,是自己疏忽了失誤了,但還是被揪住不放,一遍又一遍地說,好像生怕你下一秒又會犯錯一樣。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你也生怕下一秒不知道又在哪里犯錯。都說人在職場官場,常常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又何嘗不是呢! 像這樣的責怪、嘮叨,本身未必帶有多大的主觀惡意,嘮叨的人可能早就已經習慣成自然。被嘮叨的人,如果忍不住惱了,他們可能還會感覺訝異:還沒怎么地啊,怎么這么不禁說? 確實,如果只看單獨一句嘮叨,可能確實沒什么,事情很小,話也不重。但問題是,誰也架不住整天被重復嘮叨啊!水滴尚且能夠穿石,更何況反復的嘮叨責怪?于是這就形成了如今東方家庭里一種非常常見的糟糕行為模式——“責怪型家庭”。 ![]() 1. 為什么他們那么愛責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生活中那些經常為一點瑣碎小事責怪家人的人,往往已經沒有什么“正經事業”,或者是長期居家操持家務,或者就是對事業發展相當佛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當人生中的主業被抽離,雞毛蒜皮也就成了他們眼中的大事。家庭成員不慎買回家的一個發霉的橘子,或者是因路線規劃失誤而導致的一次繞路堵車,像這些細節的不完美都可能被他們敏銳捕捉。 在他們眼中,對這些細節糾錯,就是對家庭利益的最有力的維護,因為他們已經看不到更大的利害關節所在了,只有對這些細節死磕,才是他們為家庭利益作貢獻、并體現自己實力和價值的用武之地。 問題正是出在這里。 因為長期缺乏對正經事業的投入,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知已經出現了偏差,尤其是跟那些有事業、在外打拼的家人相比,就更加突出。 當今社會,判斷一個人價值,最直觀的參照物,是看你每個月每年能掙多少錢。事業處于放棄或者停滯狀態的人,在這樣的參照系下面,是非常吃虧的。 他們可能起早貪黑帶孩子做家務孝敬老人,可能比上班還忙比創業還累,但這些事情不能被金錢價值所評估。按照社會通行的價值觀來衡量,這些行為缺乏價值,甚至這些人,也都缺乏價值。 ![]() 但人生在世,必須找到自己的價值,也必須讓自己感到自己有價值,這樣整個人才能自洽,才有活下去的動力。那么,相對于在外打拼的家人,他們就只有從瑣碎的家務細節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相對優勢:對這些事情他們無疑更擅長、更熟練、更專注…… 理解到這一層,我們就能夠對他們的責備行為有了新的洞察:表面上他們是在責備嘮叨,其實是在展露自己的相對優勢,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價值,與阿德勒心理學常講到的“優越情結”不謀而合。 優越情結,常常是跟自卑情結相伴相生。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無力無價值時,就會產生懷疑自己的自卑情結;在自卑情結的初期階段,為了抵抗這種消極的體驗,他們會在自己有相對優勢的地方格外在意,時時希望凸顯自己的優勢,追求優越的感覺,也就是優越情結。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來,責怪的習慣,背后正是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的擰巴組合——因為缺乏主業而造成的自我價值認同危機,導致了自卑,所以才越發需要在自己還有優勢的領域刷出存在感,以證明自己的優越。 2. 責怪型家庭的危害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沒有人會刻意去做連自己都覺得是“惡”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眼中的“善”。責怪型家庭里的責怪者,也不是為了把家庭關系搞壞而故意這么干,他們也是誤以為自己這么做對家庭有利,但沒想到自己算錯了帳。 他們對生活中的細節失誤求全責備,表面上是為了家庭的利益著想。心疼你買的菜壞了,心疼繞路多費的油錢,他們希望通過責怪和嘮叨,來杜絕這些損失,但沒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反而造成了更嚴重的損失,非常不合算。 ![]() 責怪型家庭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不僅危害被責怪者,也危害了他們自己。 對被責怪者來說,內耗EMO是非常常見的。 沒有人喜歡被指責,老被指責的人一定很難開心起來。這些不幸的家庭成員,長期處在高壓力水平,提防無處不在的責怪。 本來人在外面打拼,有很多勾心斗角和曲意逢迎,心已經比較疲累。結果回到家中,還要時時刻刻保持緊繃以防不測,這樣的心理狀態遠遠談不上幸福,沒有多少人可以長期忍耐。 而且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被指責的這一方,會更容易感受到家庭成員的攻擊性,有時候甚至會把原本不是指責的話也當做指責。長期的高壓,也會讓他們更容易表現出對家庭成員的攻擊性,在理智宕機的時候做出會后悔的言行。 對責怪者來說,嘮叨遭人煩,無形中就抵消掉了他們吃苦耐勞為家庭所做的貢獻。本來舍事業而顧家,就已經是一種不小的犧牲;結果因為嘮叨的毛病,還沒落著好,就更加可悲。 而且,長期的重復嘮叨,也會顯著消耗他們在家中的影響力。一件事說得太多,對方一定會產生免疫,導致充耳不聞。責怪者原本在生活經驗上的優勢,也就因此大打折扣。 習慣嘮叨責怪的人,也很容易被家庭成員敬而遠之。與那些在外有事業的家庭成員不同,他們的社交圈相對更窄。一旦被親人討厭、疏離,孤獨感也會倍增。 ![]() 就整體的家庭氛圍來看,責怪型家庭的成員之間,親密度普遍偏低,而且大家因為厭煩嘮叨而不溝通,會讓彼此之間越來越難以互相理解,家庭氛圍越來越緊張,家庭沖突爆發的概率也會越來越高…… 3. 如果你是被責怪方…處在被責怪一方,沮喪煩躁是難免的,此時當務之急是盡快脫戰——轉移注意力,讓壞心情平復下來,再說其他。只要自己還在煩躁,就不要正面應對這些矛盾,那樣只會讓問題升級。 情緒平復后,要學會用“非罪思維”看待不嚴重的家庭問題。 所謂非罪思維,不僅是指你犯的小錯非罪,因為人人都會疏忽;而且也要明白,對方的嘮叨非罪,因為那是對方的自卑-優越情結在作祟。 非罪思維,有助于我們卸掉矛盾沖突中被壞情緒放大的那部分,看清問題的本質真相,從“可惡的他人”VS“可憐的自己”的敘事模式中走出,緩解憤懣感,減少攻擊性,專注于解決問題本身。 解決家庭生活中的人際問題,甚至是解決絕大多數場合的人際問題,都有一個通行的秘訣,那就是銷售思維。 看過韓國黑幫電影《卑劣的街頭》的朋友,可能會對影片中的一句臺詞印象很深:“所謂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是誰,以及他需要的是什么。”這句臺詞精準道出了銷售思維的真相。 ![]()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你能滿足對方的需要,那么對方也就能大概率滿足你的需要。這條規律不僅是商界中王牌銷售的法寶,在家庭生活里也同樣可以發揮作用。 在“責怪型家庭”場景下,你需要的人是誰?是責怪方,需要他們改變行為模式,不再重復嘮叨責怪你。 他們需要的又是什么?基于對自卑-優越情結的洞察,我們能認識到,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都是自我價值被認可,被他人認可也被自己認可。 理清楚這兩點,也就理清楚了行動的思路:你需要先滿足對方的需要——充分尊重、認可、贊賞對方在那些生活小事上面的長處,當然表達時需要自然且真誠,不可敷衍。做到這一點也是需要同理共情——自己先不把這些瑣事看做瑣事,而是代入對方的世界,把你對這些事情的估值校正到和對方一樣的水平。 當你能成功滿足對方的需要后,就可以用同樣真誠的態度表達出你的需要:你需要更放松的家庭氛圍,也需要被信任的感覺。一次次地被嘮叨被提醒,會讓你感覺到你好像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事情。 在這樣的非暴力溝通之后,很多時候對方也會受到觸動,開始注意到一些從前從沒有想過的方面,會有所收斂改進,家庭人際關系就開始好轉。 ![]() 還有些時候,家人的行為模式已經積重難返,而且沒辦法做到平等真誠的溝通。無論你怎么努力溝通,對方就是改不了。 這個時候就只能課題分離,改變不了對方那就只有改變自己——或者是改變自己的鈍感力,把家人的嘮叨視為對方控制不了自己而發出的一種噪音;或者就是改變自己的物理環境,不再勉強在一起生活。 4. 如果你是責怪方…每次嘮叨責怪之后,大家不歡而散,你也會有些沮喪吧? 如果這樣的行為模式已成習慣,那就需要洞悉自己的行為根源:嘮叨、責怪的習慣,是自我價值感缺失后,為了補償自卑情結而反向滋生優越情結,這是優越情結支配言行的結果。 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之道在于重新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找到自己愿意從事的真正主業,找到相比那些雞毛蒜皮瑣事更值得關注的事情。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你眼中有了大事,瑣事自然也就不再那么重要。 喜歡重復嘮叨、重復提醒的朋友,不妨嘗試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他者信賴” 。尤其是對于家庭成員,就更需要他者信賴。 不僅是信賴對方的人品,更是信賴對方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只要事關責怪規勸,同樣的話就只說一次。因為多次重復在你看來是好心,而在對方看來,就是不信任TA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當你意識到問題所在,也意識到自己的習慣給對方造成了傷害,也確實想改的時候,你需要把這些信號勇敢地傳遞給被責怪方。 ![]() 在心理學里,“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你看見了對方受到的心理傷害,這種訊息本身就會讓對方感到一些寬慰。 當然,改變之路不會那么容易。即便你想通了以上所有這些道理,實際生活中可能還是會受到慣性的驅使,沒管住自己,繼續嘮叨責怪對方。 所以,你們需要對這一點達成共識,對改變之路的崎嶇形成合理的預期:改變任何一個習慣都不容易,沒人會預期一個志在戒煙戒酒的人能夠“立志即戒除”,同樣,也請對方對你的改變多一點耐心,并在你沒能管住自己的時候及時給你提醒。 后記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俗話又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美好的家庭氛圍,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雙向做功。 如果你不幸中招,身處“責怪型”家庭,就請你不吝分享這篇文章,讓家庭成員相互理解,一起嘗試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