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肝病也。膈痛,膽病也。肝血虛,肝氣實,因而上逆于胸,所以痛。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膽腎心包七經脈俱至胸,然諸經雖能令胸滿氣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獨令胸痛,故屬肝病。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十二經脈,惟膀胱經不貫膈,余皆能令膈痛,今專屬少陽膽者,以少陽相火,為胃腐熟水谷,而膈之下即為胃,故少陽相火為災,每易侵及于膈,故屬膽病。試言之,肝虛胸痛引腰,宜補腎,補腎所以補肝也(宜六味丸加首烏、牛膝)。肝實胸痛,不能轉側,善太息,宜疏肝(宜寬胸飲)。胸痛常欲蹈壓其胸,先未痛,但欲飲熱,名曰肝著(宜旋覆湯)。胸痛短氣,是水氣(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氣為害(宜二陳湯)。胸痹急痛如錐刺,難于俯仰,汗出,或徹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氣,寸沉遲,關緊數(宜瓜蔞一個,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升,分二服,加半夏四兩尤妙)。膈痛者,痛不當心,橫胸間是也(宜寬中散)。胸膈隱痛,腎虛不納氣,氣虛不生血也(宜補肝散)。虛弱心膈痛,牽引乳肋肩背,自汗,人多患此,乃元氣上逆(宜十全大補湯)。龜胸肺實,脹滿有痰,肺虛也,忌破氣發散,亦忌收澀,當降氣消痰(宜枇杷葉湯)。至如胸痞與結胸有別,痞輕而結胸重也。痞有久患不愈者,結胸不可久也。大約胸滿不痛者為痞,滿而痛者為結胸。治法雖始終略同,自有重輕之異,先即胸痞明之。東垣曰:太陰濕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而為痞也。傷寒下早亦為痞,乃寒傷榮血,心主血,邪入之,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神。酒積雜病,下之過亦作痞。蓋胸中之氣,因虛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導氣,則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矣。據此,則知痞之為患,只是胸膈飽悶而不舒暢,外無脹急之形,非若脹滿之內脹而外亦有形也。要之,痞總由于氣血不運,《內經》所謂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故知是土邪之為患也。然其致痞,亦各有因。因乎寒者為寒痞,脈必遲,口不渴(宜枳實理中湯)。因乎熱者為熱痞,脈必數,煩且渴(宜黃連消痞丸、加味陷胸湯)。因乎痰者為痰痞,脈必滑,脅下痛(宜柴胡半夏湯)。因乎虛者為虛痞,脈遲弱,大便利(宜枳實消痞丸)。因乎實者為實痞,脈洪實,大便秘(宜厚樸枳實湯)。又有痛痞,必喘急妨悶,其痛徹背(宜瓜蔞實丸)。又有食已即痞,必多痰火(宜平補枳術丸)。又有飲食不消痞,必調養脾胃,升降陰陽(宜香砂養胃湯)。又有積年累月久痞,必消痰調中扶脾(宜黃連消痞丸)。又有不論寒熱,煩悶欲死之痞(宜桔梗枳殼湯)。又有內熱中悶,夜不安臥,臥則愈悶之痞(宜解郁和中湯)。又有心下痞堅嘔噦(宜生姜、半夏,濃煎湯飲)。又有膜外氣痛痞塞,或有氣塊(豬胰炙熟,蘸延胡索未頻食)。此各因其痞之由來而治之者也。若乃飲食傷脾,心胸痞滿,兀兀欲吐者,則吐之(宜瓜蒂散)。其尤甚者,則下之(宜枳實導滯丸加檳榔、木香)。此又當臨時酌量者。結胸之證,亦有辨。有大結胸,胸連臍腹痛硬,手不可按,日晡潮熱,不大便者是也(宜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有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者是也(宜小陷胸湯)。有寒實結胸,身不熱,口不渴,別無熱證,只心中脹硬而痛者是也(宜枳實理中丸,甚者三物白散)。有熱實結胸,懊憹,煩躁而渴,心下滿硬者是也(宜加味陷胸湯、柴陷湯)。有水結胸,身無大熱,頭與脅間微有汗出,心下滿,揉之汩汩有聲,由傷寒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者是也(宜赤茯苓湯、枳術湯,甚者參用大陷胸湯)。有血結胸,胸腹痛連腰脅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搦者是也,此惟婦人有之,因患傷寒,經血適來凝滯,或經血適去,尚有余血未散之故(宜海蛤散、元胡索散)。有陰毒陽毒結胸,傷寒陰陽二毒伏逆,變成結胸,或自利或不利者是也,此必服藥令泄,方大汗而解,若心下已結,延至五日,便不可治(陽毒宜活龍散,陰毒宜破結丹)。有支結證,傷寒未曾下,而心下妨悶,不滿不硬,非痞亦非結胸者是也(宜柴桔湯、柴陳湯,胃虛宜半夏瀉心湯、桂枝人參湯)。此各因結胸之異而治之者也。總之,結胸之證,惟傷寒有之,余病則否,故仲景謂傷寒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之故。據此,即傷寒證,非下之太早,亦無結胸也。 〔脈法〕 仲景曰:脈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陽微故知在上焦,陰弦故知胸痹而痛。又曰:胸痹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脈訣》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正傳》曰:痞病右關脈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 〔胸膈名義部位〕 《靈樞》曰: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綱目》曰:膈者,心肺之分野也。《入門》曰:胸者,呼吸所經,飲食所過,失節則邪氣聚,疾病交至胸中,乃有兇之兆,故曰胸。膈膜在心肺之下,與背脊胸腹,周圍相著,如幕不漏。膈者,隔也,遮膈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故曰膈。又曰:胸之下,胃脘也。貫膈與肺系相并,在肺系后,其上即咽門。胃脘下,即胃之上口,名賁門。其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又曰:胃脘貫膈,與心肺相通,膈膜相絡也。又曰:心包絡,在心下橫膈膜之上,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粘。黃脂漫包者,心也。漫脂之外,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此包絡也。《銅人圖》曰:手太陰之脈上膈屬肺,手陽明之脈下膈屬大腸,足陽明之脈下膈屬胃絡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其支者別上膈,注心中,手少陰之脈下膈絡小腸,手太陽之脈下膈屬小腸,足少陰之脈上貫肝膈,手厥陰之脈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陽之脈下膈偏屬三焦,足少陽之脈貫膈絡肝屬膽,足厥陰之脈上貫膈,布脅肋。以上十一經,皆貫膈,惟足太陽之脈循下于背,獨不貫膈。 〔痞結胸證治〕 丹溪曰: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稟實氣實而痞,宜枳實、枳殼、青皮、陳皮、黃連。如稟弱氣弱,飲食不化而痞,宜白術、山楂、陳皮、神曲、麥芽。如肥人痞,乃濕痰,宜蒼術、半夏、砂仁、滑石。如瘦人痞,乃郁熱,宜黃連、枳實、葛根、升麻,如感食不化而痞,宜藿香、草蔻、砂仁、吳萸。痞挾血成窠囊,宜桃仁、紅花、大黃、香附。《活人書》曰:傷寒本無痞,應發汗,醫反下之,遂成痞,枳殼理中湯最妙。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桔梗能行氣故也。海藏曰:痞自血中來,治痞獨益脾土,以血藥佐之,其法無以加矣。《醫說》曰:仲景云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又曰: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亦可知結胸之所以治,所以不可治矣。《入門》曰:結胸見陰脈陰證,及喘急呃逆者死。 脊痛,督脈病也。背痛,肺經病也。故經曰:督脈主脊。又曰:肺腧在背,二經虛,感受六淫之邪則害痛。試詳之:脊以髓滿為正,房欲過度,脊髓空則痛,宜補腎(宜六味丸)。膀胱經脈挾脊,分左右上項,賊風乘虛入,倔強不能屈伸(宜羌活、前胡、防風、茯苓)。先脊痛,及背與肩,是腎氣上逆(宜和氣飲)。脊痛項強沖頭痛,寒風所搏(宜羌活勝濕湯)。腰脊酸削齒痛,手足煩疼,不能行動,骨弱也(宜虎骨酒)。以上脊病所屬。背之為病有數端。蓋背為陽,腹為陰,陽不足,則背冷而惡寒,或痛或不痛,陽衰陰必盛,陰盛故口中不和(宜附子湯)。若背微惡寒,渴燥心煩,乃陽氣內陷,里實熱也(宜人參白虎湯)。內伏寒痰,則寒從背起,冷如掌大一塊,或一條如線,而寒起,或一片冰冷,皆是也。故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宜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而背寒又宜辨陰陽。如傷寒陽明證,背上惡寒者,必口中干燥。少陰證背上惡寒者,必口中和。此寒熱之分也。又曰:背熱,此則屬肺。蓋肺居上焦,故肺熱則應于背而亦熱也(宜人參瀉肺湯)。又曰:背痛,肺腧在背,故肺病,令人逆氣喘咳,肩背痛(宜通氣防風湯)。若兼脊痛項強,腰似折,則另法治之(宜羌活勝濕湯)。而邪客于腎,亦令頸項肩背痛(宜溫腎散)。寒濕中乎太陽,肩背痛,不可回顧(宜通氣防風湯)。風熱乘太陽,亦肩背痛,必小便數少(宜通氣防風湯)。以上皆邪客于諸經而為病者也。若肩背沉重痛,是濕熱(宜當歸拈痛湯)。寒濕相合,則腦痛,脊骨胛眼痛,膝臏皆痛(宜蒼術復煎湯)。素有痰,肩背痛,痛必帶酸(宜導痰湯)。久坐脊背痛,虛弱之故(宜補中益氣湯)。跌撲肩背痛,必多瘀血(宜地龍湯)。呵欠,伸背舒腰,腳痿勞倦,數欠,為陽虛不能勝陰(宜補中益氣湯)。背心一點痛,寒所聚也(宜三合湯)。又曰:脊背強,《靈樞》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其病實,則脊強。又曰:足太陽之脈病,則腰脊強痛。此脊背強所由來也。而亦有手足太陽二經中濕,氣郁不行,以致項強背脊俱痛者(宜羌活勝濕湯)。有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腰脊,俯仰不利者(宜烏沉湯)。又曰:背傴僂,年老傴僂者甚多,皆督脈虛而精髓不充之故,此當用補腎益髓之劑。若少壯之人,忽患傴僂,并足攣,脈沉弦而細,皆中濕故也(宜煨腎散,令上吐下瀉)。《內經》曰: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注云:大筋受熱則縮短,小筋得濕則引長,故又有背傴僂,而腰脊間骨節突出者(宜煨腎散,令上吐下瀉)。以上背病之屬。 〔脈法〕 《靈樞》曰:督脈緩甚,為折脊。《內經》曰: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仲景曰:脈大者,心下有留飲,其人必背寒冷。丹溪曰: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是陽虛也。 〔脊背病形病〕 《內經》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胸將敗矣。《正理論》曰:人背有三關,腦后名玉池關,夾脊曰轆轤關,水火之際曰尾閭關,乃精氣升降之道路也。尾閭又名龍虎穴,尾閭穴之骨頭圓如潼金,上有九竅,內外相連,即泥丸宮也,脊骨兩傍,三條逕路上沖,直至泥丸宮,下降復至丹田,復至尾閭穴。 〔背痛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以掌擦之九九,乘熱,交搭左右二肩,躬身用力,往來煽動九九之數,加以后功。 〔運功〕 《保生秘要》曰:即行艮背大小圈法,后行手指至指甲散出滯氣,于疼病亦如之,左疼行左,右疼行右,二肩手疼,分而行之效。 乳痛,肝氣橫逆,脾氣消沮病也。乳房屬胃,ru頭屬肝,人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郁悶所過,厚味所奉,以致厥陰陰血不行,遂令竅閉而不通,陽明之血壅沸,更令熱甚而化膿。是以結核而成乳證,此固女子常患之,而男子則稍有異者。蓋女子常損肝胃,男子常損肝腎,故有怒火房勞過度,以致肝燥腎虛,亦如女子結核腫痛者,此男女所以異而同,同而異也,當分別治之(男宜十六味流氣飲、清肝解郁湯)。若女子乳病,則有腫而痛者(宜牛蒡子湯)。有始而但腫硬不痛,后微痛者(宜解郁湯、鹿角散)。有但痛不即腫者(宜蒲公英汁沖酒服,以渣貼患處)。然女子乳病,最重者莫如乳懸,因產后瘀血上攻,忽兩乳伸長,細小如腸一般垂下,直過小腹,痛不可忍,此危證也,亦奇證也,遍考古法,急用川芎、當歸各一斤,濃煎湯,不時溫服,再用二斤逐漸燒煙,放桌子下,令病人曲身低頭,將口鼻及病乳常吸煙氣,未甚縮,再用一劑,猶不復舊,則用如圣膏貼頂上,無不愈。其次則有乳癰、乳巖、吹乳,此三者系外證,另詳于后。又其次為妒乳,或由嬰兒不能吮乳,或由兒口氣所吹,或斷乳之時,未能擠捻令盡,皆致乳汁停蓄,停蓄不去,又與血氣相搏,便結惡汁于內,始而引熱堅結腫痛,手不可近,大渴引飲,既而便成妒乳,卻非癰也,急忍痛擠捋之,令乳汁出,皆如膿狀,內服藥(宜連翹湯、橘皮散、勝金丹)。至如ru頭破裂,是為險候,必用大補之劑(宜人參、當歸、白術、白芍、川芎、連翹、甘草各一錢)。婦人產前乳汁自出,名曰乳注,生子多不育,此亦先兆如此,非關疾病。產后不因兒吮,亦有乳汁自出者,由虛之故,亦必大補以止之。若產后乳汁不行,有由氣血弱而枯涸者,當補(宜通乳湯)。有由氣血盛而壅阻者,當疏(宜漏蘆散)。有乳汁雖有,卻不甚多者,以婦人之乳,資于沖任胃三經,或素有疾在沖任,飲食不調,乳汁必少,而芽兒食之,亦怯弱多病,當服通經藥以動之,仍作羹臛以導之(宜涌泉散)。有屢產而總無乳者,由津液素虧之故,急服滋益藥以補助(宜涌泉散中加滋補藥)。有由氣滯而乳少者(宜漏蘆散)。有由氣塞而乳少者(宜涌泉散)。總之,乳汁不行,雖各有故,而通利之法則一。或一時無醫,不知所以,自有總治之法(宜通乳湯、立效散、通草湯)。其有富貴家已不乳子,及子死無人飲乳者,當消(宜麥芽末三四錢,四物湯調下)。乳病多端如此。總之,男以腎為重,女以乳為重。故如男子跌撲傷損腎,往往死。女子跌撲傷損乳,亦往往死。故《入門》曰: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沖,是以乳房而陰hu縮。男人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下降,是以陰jing垂而ru頭縮。夫是故知女乳男腎,上下雖不同,而為性命之根則一也。 〔乳病證治〕 繆仲淳曰:乳之有病,或痛或腫,皆由肝經血虛,風熱相搏,或郁火傷血,甚而乳內結核,且至腫潰不愈,此非清肝解郁湯不能治。 癰疽之發,或由臟腑,或由六淫,所發之處不同,所發之名亦不一,今試即胸膈脊背乳五處所生外證,而悉言之。如井疽者,發于胸者也,其候心躁如焚,肌熱似火,唇焦口渴,欲飲冰水,多盜汗(宜仙方活命飲加黃連、桔梗),或下(宜內疏黃連湯)、或汗(宜勝金丹),斟酌為治。倘至惡候發現,尤當小心(宜犀角解毒湯)。夫胸兩旁高處曰膺,亦曰臆。甘疽者,發于膺者也,其色青,其候苦寒熱,治之之法,與上井疽同。夫胸之中曰心窩。心窩之上,兩乳之間,曰膻中,為氣海,能分布陰陽。膻中發者,發于膻中者也,其候焮熱腫痛,緣臟腑中陰陽不和,七情郁結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紫蘇、薄荷汗之,或用勝金丹)。脾發疽者,又生心窩下兩旁者也,其候漫腫焮熱,皆由過食炙煿,醉飽入房,脾土受傷所致,治法略同上數證,亦可汗下。膈本一膜,如紙厚,無余地,故亦無專疽。胸膈之后為背,背之中為脊。脊者,脊骨也,膂骨以下至尾骶,共二十一節,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各有七節。節又名椎,故不曰一節至二十一節,而曰一椎至二十一椎。其毒之生于脊骨間者,如十一椎脾俞之下,十四椎之上,其地為腎俞,腎俞下為腰俞,此兩處皆屬至虛。如癰疽發于腎俞為腎俞發,須防毒氣內攻,須急用參芪歸術等補得內氣充實(宜內托榮衛湯、內托復煎散加補腎藥),方可放破,且易得潰。潰后尤宜峻補,勿稍淹延(宜加味十全湯)。致成漏管,不拘男婦,最要是絕欲。腰俞發毒,另詳腰臍篇。毒發自胃俞下,至腎俞之地,名土龍疽,必大發寒熱,身灼如火焚(宜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湯),九日可刺,膿血者愈,膿青黑者死,失期不刺,必上下俱黑,二十日死。毒發自肺俞及肝俞,名特疽(宜仙方活命飲),其色赤,肉起如椒子者死,八日可刺,如不穴,二十日死。毒發自心俞及心包絡俞,名蜂疽(宜仙方活命飲),其色赤黑,十日刺之,膿清者不治,二十日不穴死。毒發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名筋疽,內必有癰在肥腸中,治之早,且得法,急用藥解之(宜神效托里散),如期八日刺之,或猶可生,不然,九十日死。夫諸俞皆屬于脊,故所發癰毒亦屬于脊。若乃背有三發,俱屬于脊,以脊與背相附,其為處可分而不可分也。何謂三發?發于天柱骨下,其傷在肺,為肺后發。中發發于厥陰俞下,其傷在肝,為對心發。下發發于脾胃二俞下,其傷在腎,為對臍發。夫三發之為地,雖有上中下之分,而其為證,則不分上中下。而總上中下有陰陽之別,虛實之殊。如毒發壅盛,焮熱如火焚,初如手掌大,五七日如盆如碗,四圍赤暈,浮面漸潰,去紫瘀膿汁甚多,而腫仍不退,痛仍不止,發渴發嘔,氣逆喘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此為陽證,屬實(初起宜仙方活命飲、托里散,繼用托里消毒散、排膿內補十宣散)。如毒氣深沉,外面腫發,只大如盞口,其實內虛,毒已近膜,必至攻入臟腑,入四肢,或先攻頭面,次攻手足,毒氣流散,不可止遏,其候必聲嘶氣脫,眼黑睛小,十指腫黑干焦,此為陰證,屬虛,為險證難治(宜內托復煎散、神秘陷脈散)。《精要》云:發背之名雖多,總不越陰陽兩證。若初發一粒如豆,便身熱焮赤,疽處腫大熱痛,此外發也,屬陽,雖如盆碗可治。初起身不熱,覺倦怠,疽處亦不熱,數日漸大,不腫不痛,卻低陷而壞爛,此內發也,屬陰,難治。據此,益可見陰陽兩證,即外象亦屬顯然矣。乃繆仲淳又謂:發背有五,一曰陽毒,二曰陰毒,三曰服金石燒煉藥毒,四曰酒食毒,五曰冒山嵐瘴氣毒。此言陽毒者,先因風熱,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余毒蓄積于背脊膂之間,不拘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滿背焮熱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后痛不除,數日間忽然平塌,昧者誤為腫消,殊不知此是內攻內陷,不可復藥矣。其言陰毒者,乃氣冷而作,初如黍米隱痛,直應前心,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后,始覺攻腫,膿毒深沉,遲緩未透,急宜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其言金石燒煉藥毒者,初如丹疹狀,漐漐漸開,如湯火傷,面赤,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則驚人,更甚于陰陽二毒,須以解金石毒湯散,急治其內,方保無虞(宜綠云散)。其言酒食毒者,平時饑后飽食即睡,或過食酒食炙煿肥鮮,積于臟腑,恣意當風,脾虛不能承受,致毒發于背,不拘椎數,初起小彈子大,后如拳,堅如石,痛引手足,且拘急,口苦舌干,腹急便澀,十數日后,頭面手足浮腫,便泄急痛如刺,初腫時,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臟腑,外泄膿水,若治之遲緩,潰腐愈多,傷骨爛筋,復感外邪而致內敗死矣。其言山嵐瘴氣毒者,觸冒嵐瘴,蓄之臟腑日久,及氣血衰損而發,初腫色青黑,形如靴皮,附筋徹骨,頑如木石,引手加深,色變青白,如拳打狀,寒戰如瘧,頭動口歪,又若有風,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急宜破清血三五升,方出黃白膿,然其皮猶腫痛不止,直至青黑色退盡,方愈,此宜急急追趕膿毒出外,方為無害,否則必死。仲淳之言五毒,乃于陰陽兩毒外,復為推類至盡者也。其陰陽兩毒方治,已詳在前,而金石毒(宜綠云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或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微火煎黑,去渣合酒,每飲二三合,至百日,氣血充盛也),酒食毒(宜托里散、寸金丹、黃連消毒散),山嵐瘴氣毒(宜寸金丹、仙方活命飲、內消散、神效托里散),皆當考核方劑以治之,由是而證雖險惡無憂矣。他如酒毒發生,當背心腫痛,及麻木,累累如彈如拳,堅硬如石,由飲酒太過毒結也(宜神效消毒散、黃連解毒湯加羌活、葛根)。如老鼠攛,又名游走血脾癰,生背脅之間兩三處,證屬肝膽二經,由怒氣熱毒壅積也(宜黃連解毒湯,或仙方活命飲加黃連、山梔)。其治雖以順氣清熱為主,而或汗(宜紫金丹),或下(宜五利大黃湯),或老弱宜補(宜內托榮衛湯、加味十全湯),皆臨時斟酌。如黃瓜癰,生背上,長徑尺狀如黃瓜,故名,疼痛引心,四肢麻木,難治證也(宜急服仙方活命飲加羌活、柴胡,或紫金丹、勝金丹)。如背上細疹無數,浸淫開闊,如湯火傷,必煩躁口渴,亦即丹毒也(宜黃連消毒飲)。以上皆背瘍之屬。若夫乳癰者,因忿怒郁悶,或厚味太過,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陽明之血沸騰于內,熱甚化膿。亦或所乳之子,口氣多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毒。若初起時,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矣。古人治乳癰之法,必用青皮以疏肝滯,石膏以清胃熱,甘草節以行瘀濁之血,瓜蔞實以消腫導毒,再加沒藥、角刺、橘葉、當歸、金銀花以少酒佐之,此治實之法也(宜以一醉膏、芷貝散為主治)。若氣虛壅滯,不宜專任克伐(宜四君子湯加芎歸升柴)。若憂思傷脾,必扶脾理氣(宜歸脾湯加貝母、白芷、花粉、連翹、甘草節,水酒煎)。若肝火郁結,成核腫痛,必理肝氣解郁結,方為正治(宜清肝解郁湯、萬金一醉膏、神效瓜蔞散、內托升麻湯)。虛者兼補(宜托里消毒散)。若初起焮痛寒熱,當發散表邪(宜內托升麻湯去肉桂,加薄荷、荊芥、羌活、白芷)。腫焮痛甚,當清肝解毒(宜連翹橘葉湯加柴胡)。若胃氣虛,或郁滯,飲食少進,急當扶胃(宜茯芩開胃散)。若將潰時,兩乳間生黑頭瘡,頂下作黑眼,急托里宣毒,使無內陷(宜內托升麻湯)。若已潰而猶寒熱不止,當疏導壅滯(宜內托十宣散)。若已潰而晡熱內熱,當清火解毒(宜黃連解毒湯)。若過勞腫痛(宜八物湯倍參、芪、歸、術),過怒腫痛(宜八物湯加山梔),胃虛作嘔(宜六君子湯加干姜、藿香),病不一,治亦不一,其詳究焉。若潰腐日久,而至傳囊,則惟補其元氣而已(宜歸脾湯)。然或傳囊至一半,必死,雖盧扁無濟也。繆仲淳云:男子亦有患乳癰者,乃因房欲過度,肝虛血燥,腎虛精怯,不得上行所致(宜瓜蔞散、十六味流氣飲),余證仿佛女人所患,慎勿輕用清熱敗毒之劑,其言當切記也。乳巖者,乳根成隱核,大如棋子,不癢不痛,肉色不變,其人內熱夜熱,五心煩熱,皆由憂郁悶怒,朝夕累積,肝氣橫逆,脾氣消沮而成,至五六年七八年之久,方成瘡陷,以其瘡形凹嵌,似巖穴之狀,故名。是時雖飲食如常,必洞見五臟而死。蓋至此而不可治矣,誠惡證也。須于初起之時,多服疏氣行血之劑,以攻散之,方為良法(宜十六味流氣飲或加味逍遙散)。或以追風逐濕膏貼而散之,亦稱神劑。鹿角膠一味,消巖圣藥,隔蒜灸亦妙。總當以初起時選用。而丹溪治乳巖法,用青皮四錢,水盞半,煎一盞,徐徐咽之,日一服,論者謂此方還應加貝母、橘葉、連翹、自然銅等藥,良是,但如體弱人,終當酌量施治也。吹乳者,乳房結核,日漸腫大,不早治,便成癰癤,出膿血,皆由肝胃二經郁熱滯血所致。或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熱,含乳睡臥,熱氣吹入乳竅,亦成結核。患此者,亦當于初起時忍痛揉稍軟,吮令汁透,亦自消散。然吹乳之生于產后者,名外吹乳,亦有生于產前者,名內吹乳,而治法則同(宜芷貝散、橘皮散、立效散、神效瓜蔞散、蒲公英酒)。 〔五發最險〕 《直指》曰: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證皆令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正腦上一處起為腦癰,皮起易得破穴,急破出膿,不害。又腦疽皮厚難得破穴,須急發內毒,使破穴方可。又腦爍,初起如橫木,色青黑如靴,為發硬不見膿難愈。此三證,并在大椎骨上,入發際生。左右鬢生癰疽,是為發鬢,亦危篤。左右額角及太陽穴生皆同。左右眉棱生為發眉,亦重。鼻下人中及下頤發為發頤。又曰發鬢,亦害人。背后五臟俞分生癰疽,是為發背,最重。究其病原,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房勞。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房勞則瘦弱。風氣食三種易療,藥毒、房勞二者難醫。五發皆用五香散、五香湯。 〔發背證治〕 薛立齋曰:發背屬膀胱督脈經,或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郁怒房勞,均可致之。脈洪腫痛者為熱毒,易治。脈數無力,色黯作渴,為陰虛,難治。脈微細,不痛不腫,為甚虛,尤難治。又曰: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余,先用仙方活命飲,次用托里消毒散。若頭痛拘急,乃表證,先服人參敗毒散,次用金銀花散、神效托里散。焮痛腫硬,脈實,用清涼飲、活命飲。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引飲,便秘脈沉者,內疏黃連湯、清涼飲。大便已利,欲作膿者,活命飲、托里散。漫腫微痛,色不赤,不思飲食,此形氣病,氣俱不足,用托里散調補之。若不作膿,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里散加參、芪、肉桂。膿出而反痛,或膿消,氣血俱虛也,八珍湯調補。惡寒不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作嘔欲吐,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子加炮姜。食少體倦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肉白不斂,脾虛也,四君子加木香、酒炒白芍。又曰:若初起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蘊也,仙方活命飲。口渴飲熱,漫腫微痛,元氣虛也,托里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也,六君子湯,不應,加姜、桂。若真氣虛,邪氣盛,不能發出,亦有死者,在旬日外見之,若已發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潰,用托里散,不應,急補脾胃。若真氣虛,不能腐潰,亦有死者,在二旬之外見之,若已腐潰,用托里散以生肌,不應,急溫補脾胃。若脾氣虛,不能收斂,亦有死者,在月余外見之,大抵初起邪氣盛大,用隔蒜灸法,終不痛,但未潰以前,皆可灸,更用箍藥圍之,更用烏金膏點之,候有瘡口,以烏金膏或翠青錠子纴之。又曰:治發背有火照方,名神燈照火方,并敷藥二方,俱秘方也,千金不易。《精要》曰: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起者,毒氣卻淺,此乃六腑不和,為癰證屬陽,勢急而易治。若初發如粟粒,如豆許,與肉平等,或作赤色,或覺癢甚,勿抓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屬陰,毒氣內蓄,勢緩而難瘳。 〔乳癰乳巖證治〕 《千金方》曰:女人患乳癰,四十以下,治之多愈,四十以上,治之多死,不治,則自終其天年。《入門》曰:婦人積傷憂怒,致生乳巖,五七年后,外腫紫黑,內漸潰爛,滴盡氣血方死,惟清心靜養,始茍延歲月。丹溪曰:一婦年六十,性急多妒,忽左乳結一核,大如棋子,不痛,即以人參湯調青皮、甘草末,入姜汁細細呷,一日夜五六次,至六七日消矣。又一婦性躁,難于后姑,乳生隱核,以單煮青皮湯,間以加減四物湯,加行經絡之藥,治兩月而安。此皆乳巖初起之證,故易治。單煮青皮湯用青皮四錢,水煎,日三服。 【治胸膈脊背乳病方七十】 六味丸 〈補腎〉 熟地(八兩) 山萸 山藥(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寬胸飲 〈疏肝〉 柴胡 郁金 川芎 當歸 降香 香附 陳皮 砂仁 甘草 延胡索 旋覆湯 〈肝著〉 川芎 細辛 赤苓 前胡 鮮枇杷葉 旋覆花 五苓散 〈水氣〉 肉桂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二陳湯 〈痰氣〉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寬中散 〈膈痛〉 木香 丁香 砂仁 厚樸 青皮 陳皮 香附 甘草 白蔻仁 補肝散 〈又〉 五味子 山藥 山萸 川芎 當歸 黃芪 熟地 白術 木瓜 獨活 棗 枇杷葉湯 〈龜胸〉 蘇子 貝母 桑葉 花粉 沙參 百合 薄荷 射干 前胡 枇杷葉 十全大補湯 〈虛弱〉 人參 當歸 黃芪 白術 白芍 熟地 茯苓 川芎 肉桂 炙草 枳實理中湯 〈胸痞〉 人參 白術 茯苓 炮姜 枳實 炙草 蜜丸,每兩作四丸,湯下。 此方如傷寒結胸,心胸痞滿,手不可近,氣欲絕,陷胸湯丸皆不效者,用此如神。 黃連消痞丸 〈又〉 黃連 黃芩(各六錢) 枳實(五錢) 半夏(四錢) 姜黃 白術 澤瀉(各三錢) 人參 陳皮 厚樸(各二錢) 豬苓(錢半) 砂仁 干姜 神曲 甘草(各一錢) 蒸餅丸,湯下百丸。 加味陷胸湯 〈又〉 桔梗 枳殼(各錢半) 瓜蔞仁 黃連 黃芩 半夏 麥冬(各一錢) 姜(五片) 枳實消痞丸 〈又〉 枳實 黃連(各五錢) 厚樸(四錢) 半夏曲 人參 白術(各三錢) 干姜 茯苓 麥芽 甘草(各二錢) 蒸餅丸,一名失笑丸。 柴胡半夏湯 〈又〉 瓜蔞實丸 〈又〉 瓜蔞仁 枳殼 半夏 桔梗(各一兩) 姜汁糊丸,姜湯下。瓜蔞潤肺降痰,枳實破滯氣,半夏燥濕,桔梗開膈,可云善治痞悶之至矣。火動則痰生,本方加黃連尤妙。 平補枳術丸 〈又〉 白術(三兩) 白芍(兩半) 陳皮 枳實 黃連(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五錢) 荷葉濃湯煮糊丸。白術補脾氣為君,白芍補脾血為臣,陳皮、枳實消痞,黃連清熱為佐,人參補氣,木香調氣為使,可云平補。 橘皮枳術丸 〈又〉 白術(二兩,補脾) 枳實(一兩,消痞) 陳皮(一兩,和胃) 此方補瀉簡當。 香砂養胃湯 〈又〉 白術 陳皮 茯苓 半夏(各一錢) 香附 砂仁 木香 枳實 蔻仁 厚樸 藿香(各七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棗(二) 桔梗枳殼湯 〈又〉 桔梗 枳殼(各二錢) 甘草(一錢) 姜(五) 瓜蒂散 〈又〉 枳實導滯丸 〈又〉 大黃(一兩) 枳實 神曲(各五錢) 茯苓 白術 黃連 黃芩(各三錢) 澤瀉(二錢) 大陷胸湯 〈結胸〉 大黃(三錢) 芒硝(二錢) 甘遂末(五分) 分二帖,先煎大黃至半,入硝,一二沸,去渣,入甘遂末攪服,如已快利,即止后服。 大陷胸丸 〈又〉 大黃(五錢) 葶藶 杏仁(各三錢) 芒硝(二錢半) 甘遂末(一分) 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水煎服。 小陷胸湯 〈又〉 三物白散 〈又〉 桔梗 貝母(各三錢) 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二錢) 每服五分,白湯下。虛人二分五厘,或吐或利,如不利,進熱粥一碗,利不止,進冷粥一碗。 柴陷湯 〈又〉 半夏(三錢) 瓜蔞仁 柴胡(各二錢) 黃連 黃芩(各一錢) 人參(七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此即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也。 赤茯苓湯 〈又〉 赤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人參 川芎 白術(各一錢) 姜(三) 枳術湯 〈又〉 白術(四錢) 枳實(二錢) 海蛤散 〈又〉 海蛤粉 滑石 甘草(各一兩) 芒硝(五錢) 每末二錢,雞子清調下。小腸壅,則膻中血不流,服此則小腸通,而膻中血自散矣。 延胡索散 〈又〉 延胡索 當歸 炒蒲黃 赤芍 官桂(各一錢) 姜黃 木香 乳香 沒藥(各七分) 炙草(五分) 姜(三片) 活龍散 〈又〉 活地龍四條,大者,研爛,入蜜、姜汁、薄荷汁,各一匙,新汲水調,徐徐灌盡。熱甚加冰片少許,服后穩睡一覺,即揉心下片時,再令睡,有汗即愈。 破結丹 〈又〉 辰砂 青礞石 葶藶 肉豆蔻 黑丑頭末 木香 肉桂 附子巴豆(各五錢) 輕粉(五厘) 麝香(五分) 金箔(五片) 醋半盞,先研辰砂、黑丑、附子熬成膏,次入諸藥末和丸,皂夾子大,輕粉為衣,每二丸,蜜湯下。 陰陽毒伏逆,變為結胸,五六日,大便結,攻之不可,達之不及,此主之。 柴桔湯 〈又〉 柴胡(二錢) 黃芩 枳殼 半夏 桔梗(各一錢) 人參(七分) 甘草(五分) 姜 棗 柴陳湯 〈又〉 柴胡(二錢) 黃芩 陳皮 半夏 赤苓(各一錢) 人參(七分) 甘草(五分) 姜 棗 桂枝人參湯 〈又〉 桂枝 甘草(各二錢) 人參 白術 干姜(各一錢) 半夏瀉心湯 〈又〉 和氣飲 〈腎逆〉 干姜(一分) 葛根 升麻(各二錢) 熟大黃 枳殼(各一錢半) 桔梗 蒼術(各一錢) 白芍(七分) 甘草(八分) 當歸 半夏 白芷 茯苓(各四分) 小茴(五分) 川椒(十五粒) 烏沉湯 〈脊強〉 烏藥(一兩) 沉香(五錢) 炙草(四錢) 人參(三錢) 每末一錢,姜、鹽湯下。 羌活勝濕湯 〈風寒〉 羌活 獨活 藁本 防風 川芎 炙草 蔓荊子 導痰湯 〈背寒〉 半夏(二錢) 南星 橘紅 枳殼 赤苓 甘草(各一錢) 姜(五片) 人參瀉肺湯 〈背熱〉 黃芩 山梔 薄荷 枳殼 連翹 杏仁 桑皮 桔梗 甘草 酒大黃(各七分) 三合湯 〈背痛〉 麻黃 陳皮 烏藥 川芎 僵蠶 白芷 桔梗 枳殼 甘草 干姜 茯苓 半夏 香附 蘇葉 蒼術 此即烏藥順氣散、二陳湯、香蘇散三方合而成劑,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須要再加羌活。 蒼術復煎湯 〈又〉 蒼術四兩,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入羌活、升麻、澤瀉、柴胡、藁本、白術各五分,川柏三分,紅花一分,煎至半碗,去渣服。 虎骨酒 〈骨弱〉 虎脛骨一具,炙黃焦,打碎,糯米三升,用曲作酒,封五十日飲之。 附子湯 〈陽虛〉 人參 白術 白芍 茯苓 附子 人參白虎湯 〈實熱〉 通氣防風湯 〈風熱〉 柴胡 升麻 防風 黃芪 羌活 陳皮 人參 甘草 藁本 青皮 蔻仁 黃柏 氣虛人切不可服。 煨腎散 〈傴僂〉 甘遂末一錢,入豬腰子內煨食之,令上吐下瀉,三服無不愈。 當歸拈痛湯 〈濕熱〉 羌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茯苓 豬苓 知母 甘草 苦參 澤瀉 人參 當歸 白術 蒼術 茵陳草 溫腎散 〈脊痛〉 熟地(錢半) 牛膝 巴戟 肉蓯蓉 麥冬 炙甘草 五味子(各八分) 茯神 干姜 杜仲(各五分) 補中益氣湯 〈虛弱〉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術 陳皮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龍湯 〈瘀血〉 羌活 獨活 肉桂 桃仁 甘草 黃柏 麻黃 蘇木 歸尾 地龍 烏藥順氣散 〈寒聚〉 麻黃 陳皮 烏藥 僵蠶 炮姜 川芎 枳殼 桔梗 炙草 羌活 半夏曲 茯苓 清肝解郁湯 〈乳痛〉 當歸 白術(各一錢) 貝母 赤苓 白芍 熟地 山梔(各七分) 人參 柴胡 丹皮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五分) 此方一切肝膽不和之證皆用之。 十六味流氣飲 〈又〉 蘇葉(錢半) 人參 黃芪 當歸(各一錢) 川芎 肉桂 厚樸 白芷 防風 烏藥 檳榔 白芍 枳殼 木香 甘草(各五分) 桔梗(三分) 加青皮一錢。 牛蒡子湯 〈又〉 牛蒡子 山梔 陳皮 甘草 黃芩 連翹 花粉 角刺 柴胡 青皮 瓜蔞仁 忍冬藤 解郁湯 〈腫硬〉 陳皮 遠志 生地 香附 白芍 川芎 當歸 半夏 青皮 茯神 貝母 蘇葉 桔梗 山梔 木通 甘草 姜 八珍湯 〈因虛〉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歸脾湯 〈肝脾〉 神效瓜蔞散 〈因虛〉 瓜蔞(一個) 甘草 當歸(各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 〈肝虧〉 甘草 當歸 白芍 白術 茯苓 柴胡(各一錢) 桂皮 山梔(各七分) 連翹湯 〈妒乳〉 大黃(一錢) 連翹 射干 升麻 獨活 桑寄生 沉香 木香 藿香 丁香 甘草(各七分) 麝香(三分) 水煎服,以利為度。 橘皮散 〈又〉 去白陳皮(麩炒,為末) 麝香 每末二錢,酒調服,一帖即止。 勝金丹 〈又〉 百齒霜,即木梳上垢,不拘多少,無根水丸,黃丹為衣,每三丸,倒流水下,左乳病左臥,右乳病右臥于溫處,令汗出即愈。 通乳湯 〈下乳〉 雄豬蹄(四只) 通草 川芎(各一兩) 穿山甲(炒黃,十四片) 甘草(一錢) 水五升,煎半,分三服,先以溫蔥湯洗乳房。 漏蘆散 〈又〉 漏蘆(二錢半) 蛇退(一條,燒) 瓜蔞(煅,一個) 每末二錢,酒調下,少頃食熱羹湯助之。 涌泉散 〈又〉 瞿麥穗 麥冬 穿山甲炮 龍骨 王不留行(等分) 先吃豬蹄湯,后以溫酒下藥末一錢,仍用木梳梳左右乳上兩三次。 立效散 〈又〉 桔梗(二錢) 瞿麥 柴胡 花粉(各一錢) 通草(七分) 木通 青皮 白芷 赤芍 連翹 甘草(各五分) 水煎,細飲,更摩乳房。又名通草湯。 立效散 〈又〉 萵苣子、糯米各一合細研,水一碗,入甘草末三分,攪勻煎,頻頻細口服。 五香散 〈又〉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麝香(等分) 每粗末三錢,水煎服。一方無麝香,有藿香。 【治胸膈脊背乳瘡瘍方四十九】 仙方活命飲 〈井疽〉 穿山甲 白芷 防風 赤芍 皂角刺 甘草 歸尾 花粉 貝母(各一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二味另研,為末,水、酒煎,送下二末。 內疏黃連湯 〈又〉 黃連 白芍 當歸 黃芩 檳榔 木香 山梔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錢) 連翹 大黃(各錢半) 姜水煎。此方須量人虛實而用。 勝金丹 〈又〉 制白砒 麝香(各五分) 蟾酥(一錢)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錢半) 全蝎(炮) 天龍(去頭、足,炙) 穿山甲(炙,各三錢) 僵蠶(炒,五錢) 各研末秤準,每服三錢,砂糖調蔥頭湯送下。 犀角解毒湯 〈又〉 牛蒡子 荊芥 防風 黃芩 犀角 甘草 內托榮衛湯 〈腎俞發〉 黃芩 紅花 連翹 蒼術 酒歸身 柴胡 羌活 防風 茯苓 人參 炙甘草(各一錢) 桂枝(七分) 水酒煎。 此方兼治風濕熱郁于手足少陽,致血脈凝逆,元氣消弱,面色腫赤微黯,時多忿怒,瘡色赤黯,腫硬奮然高起,其脈洪緩而弦,宜發汗以通榮衛,則邪氣去矣。 內托復煎散 〈又〉 地骨皮 黃芩 茯苓 白芍 人參 鹽黃芪 白術 桂枝 炙草 酒防風 酒當歸(各一兩) 先以蒼術一升,水五升,煎至四升,去蒼術,入前藥再煎至二升,終日飲之。加防己。 此方治瘡瘍焮腫在外,脈浮。若邪氣勝,必侵于內,用此托之。 加味十全湯 〈又〉 黃芪 地黃 川芎 當歸 人參 芍藥 茯苓 白術 陳皮(各一兩) 甘草 肉桂 五味子(各五錢) 烏藥(七錢) 每粗末一兩,加姜、棗煎服。 此方治癰疽潰后,補氣血,進飲食,為潰瘍之要劑。丹溪云:此湯須看年紀老少,資稟壯弱,癥候緩急,時令寒熱,加減用之。 清熱解毒湯 〈土龍疽〉 神效托里散 〈筋疽〉 黃芪 忍冬葉 當歸(各五錢) 粉草(二錢) 酒煎服,渣敷患處。 托里散 〈發背〉 人參 黃芪(各二錢) 白術 陳皮 當歸 熟地 茯苓 酒白芍(各錢半) 托里消毒散 〈又〉 鹽黃芪 人參 酒當歸 白芍 川芎 白術 茯苓(各一錢) 金銀花 白芷(各七分) 炙草 連翹(各五分) 排膿內補十宣散 〈又〉 酒當歸 人參(各八分) 防風 炒桔梗(各一錢) 川芎 肉桂(各三分) 鹽黃芪(一錢) 甘草 白芷(各五分) 厚樸(六分) 水煎服。或為末,木香湯或酒下亦可。 神秘陷脈散 〈又〉 黃芪 人參 赤芍 酒當歸 川芎 乳香 沒藥(各五分) 甘草 橘紅 地骨皮 五加皮 忍冬葉(各七分) 水、酒煎,調送乳沒二味末。 此方治瘡瘍初起,托里消毒,行氣破血,用五七服,甚效。 綠云散 〈又〉 鳳尾草葉背有金星者炙干一兩,酒一碗,煎五六沸,入冷酒一碗飲,以醉為度。生井中者尤佳。 此方治五發生于背腦,或手足瘍,皆由于服金石者,服此大有奇效。 黃連解毒湯 〈又〉 黃連 黃芩 黃柏(炒) 山梔(各錢半) 此方治瘡瘍焮腫,煩躁飲冷,脈洪數,或發狂言。 寸金丹 〈又〉 粉霜 黃蠟(各三錢) 乳香 烏金石 輕粉 雄黃 狗寶 沒藥(各一錢) 硼砂(五錢) 水煎干方可用 蟾酥(二錢) 狗膽(一個,干用) 鯉魚膽(一個,干用) 金頭蜈蚣(七條,酥炙,黃色) 頭生子乳(一合) 將蠟乳熬膏,和藥為丸,大人綠豆大,小兒芥子大,用白丁香七個研爛,新汲水調下一丸,重者三丸,衣覆取汗,勿令透風,雖無頭瘡腫,三服立效,服后宜用白粥。 此方專治發背癰疽,附骨疼痛,煩渴發熱,四肢沉重,身體壯熱,雖至臨危口禁,藥可下咽,即能蘇醒,故此方別名又曰返魂丹、百生丸、追命丹、延壽丸、來蘇丸、知命丸、得道丸。 東垣黃連消毒散 〈又〉 酒黃連 酒生地 酒歸身 羌活 連翹 黃芪(各一錢) 澤瀉(七分) 黃芩 酒防己 黃柏 獨活 防風 藁本 蘇木 陳皮 桔梗(各一錢) 酒知母(四分) 甘草梢 人參(各五分) 水煎,入酒少許服。 此方專治背疽腦疽,腫焮疼痛,或麻木,膏粱之人,允宜用此。 內消散 〈又〉 穿山甲(炒) 羚羊角 乳香 大黃(各一錢,俱為末) 皂角刺(七個) 桃仁(四十九粒) 金銀花 花粉 厚樸(各錢半) 水一盅,煎角刺五味至六分,調山甲等四味末。 此方未成膿即消,已成膿從大便出。 五利大黃湯 〈老鼠攛〉 大黃 黃芩 升麻(各錢二分) 山梔 芒硝(各一錢) 稍熱服。 此方治瘡疽初發,年壯氣盛,大小便秘,宜用此方。 紫金丹 〈又〉 一醉膏 〈乳癰〉 甘草(五錢) 沒藥(二錢半) 瓜蔞(一個,去皮,研爛) 酒三碗,煎碗半,作兩次溫服。重者再進一服,以瘥為度。或加當歸、白芷、乳香尤妙。 此方治癰疽發背乳癰初起,神效。如要宣毒,加角刺一錢。 芷貝散 〈又〉 白芷 貝母(等分) 每末一錢,酒調頻服。結核以此為主,加川芎、當歸、柴胡、升麻。 此方治一切乳證,頻服不致潰膿。若無乳者,加漏蘆,酒調服。 四君子湯 〈又〉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歸脾湯 〈又〉 當歸 龍眼 棗仁 遠志 人參 黃芪 白術 茯神(各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姜 棗 清肝解郁湯 〈又〉 人參 茯苓 貝母 熟地(各一錢) 柴胡 陳皮 川芎 丹皮 白芍(各八分) 白術 山梔 當歸(各錢半) 炙草(五分) 此方治肝經血虛風熱,或郁火傷血,乳內結核,或為腫潰不愈。 神效瓜蔞散 〈又〉 當歸 生草(各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瓜蔞(一個,子多者良) 水酒煎。一方有穿山甲。一方以此藥為末,入瓜蔞內,重紙封,微火煅存性為末,每用末二錢,酒下。 內托升麻湯 〈又〉 升麻 葛根 連翹(各錢半) 黃芪 炙草 當歸(各一錢) 牛蒡子(五分) 肉桂心(三分) 黃柏(二分) 此方能治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并乳癰初起。 連翹橘葉湯 〈又〉 川芎 連翹 角刺 金銀花 橘葉 青皮 桃仁 甘草節(各一錢) 治吹乳初起。 茯苓開胃散 〈又〉 茯苓(一兩) 炙草(五錢) 麩枳殼(三錢) 每末一錢,鹽湯下。 此方專治胃氣郁滯,飲食不進。 八物湯 〈又〉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延胡索 苦楝子(各一錢) 木香 檳榔(各五分) 六君子湯 〈又〉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半夏 陳皮 瓜蔞散 〈男乳證〉 瓜蔞仁 青皮(各一錢) 石膏(二錢) 金銀花 甘草 沒藥 歸尾 角刺(各五分) 橘葉(打汁,二匙沖) 水、酒煎。 此方治乳癰,未潰者即散,已潰者去石膏、沒藥、角刺、金銀花,將歸尾換歸身,加人參、黃芪、川芎、白芍。 十六味流氣飲 〈又〉 人參 黃芪 當歸(各一錢) 川芎 肉桂 厚樸 白芷 甘草 防風 烏藥 檳榔 白芍 枳殼 木香(各五分) 桔梗(三分) 紫蘇(錢半) 食后服。由忿怒,加青皮一錢。 此方通行十二經,若病在一經者不用。 加味逍遙散 〈又〉 甘草 當歸 白芍 白術 茯苓 柴胡(各一錢) 桂皮 山梔(各七分) 此方治肝脾血虛,內熱發熱,遍身搔癢,寒熱,肢體作痛,盜汗怔忡,食少不臥。 橘皮散 〈吹乳〉 去白陳皮(麩炒,為末) 入麝(少許,研) 每二錢末,酒調下,一服即效。 此方專治吹乳、妒乳、乳癰,未結即消,已結即潰,痛者即不痛,神效。 立效神散 〈又〉 生姜(去皮,一兩) 大黃 甘草(各五錢) 瓜蔞(一個) 同搗一塊,水一碗,煎七分,去渣,入乳香、沒藥末各一錢,調和作一服。 五香散 〈又〉 木香 沉香 丁香 乳香 麝香(等分) 每粗末三錢,煎服。一方無麝香,有藿香。 此方能治一切陰陽之氣,郁結不消,結核腫痛,并癰疽使人發熱頭疼。 五香湯 〈又〉 木香 沉香 丁香 麝香 乳香 甘草(各五分) 人參 黃芪 犀角屑(各一錢) 此方專治一切因血凝氣滯而生癰疽,以氣血聞香則行,故宜用此,透達經絡。 人參敗毒散 〈表證〉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茯苓 川芎 甘草(各一錢) 金銀花散 〈又〉 金銀花 蜜炙黃芪 當歸 甘草(各二錢半) 水煎,入酒半杯,食后,溫服。 此方治乳脈不行,結成癰腫,疼痛不可忍者。 清涼飲 〈腫硬〉 大黃 赤芍 當歸 甘草(各二錢) 此方治瘡瘍,煩躁飲冷,焮痛,脈實,便秘,尿赤。 八珍湯 〈調補〉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十全大補湯 〈陽虛〉 四物湯 〈陰虛〉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補中益氣湯 〈脾虛〉 烏金膏 〈外點〉 背疽照火方 麝香(二分) 雄黃 朱砂 血竭 沒藥(各一錢) 研細末,棉紙捻長尺許,每用藥三分,真麻油潤灼,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圍徐徐照之,火頭上出,藥氣熏入,毒瘡隨氣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六七條,瘡勢漸消,又漸減之,熏罷,隨用敷藥。治陰證為宜。 敷藥方 連根車前草 五爪龍 豨薟草 金銀花(等分) 打爛,加陳米粉調如漿,加飛鹽少許,調敷瘡上,留一孔拔膿出。若冬月用根。若蓄下干葉,醋調敷,其蓄草陰干者佳。五爪龍如一時無有,瘡勢又急,只用四味,亦能奏功。如初起,取草汁半盞,黃酒和飲,腫內消,毒自散。 又方 將雄黃狗下頷連皮毛肉瓦上燒存性,骨另燒存性,蠶豆、白蘞各二兩,各煅過,與狗骨肉灰等分研末,醋調,鵝翎敷上,不必留孔,片時即癢,未膿立消,已膿即出而愈。已膿甚者,并醋調服,百治百效,經驗獨奇。 前照火方,每日照一次。 |
|
來自: liuhuirong > 《雜病源流犀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