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總膽紅素對心血管病患者是否有保護作用,目前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 2月7日,阜外醫院李建軍等發表在JACC亞洲子刊上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在有心梗病史的患者中,血總膽紅素水平處于正常較高水平時,長期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較低。 作者指出,此前總膽紅素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有毒代謝物,可能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后來,研究者發現,總膽紅素處于較高水平時有毒,而在正常生理范圍內時可作為一種強大的內源性抗氧化劑。后來的證據進一步表明,總膽紅素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素。 本研究發現,總膽紅素水平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呈J型曲線關系。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總膽紅素的潛在抗氧化作用和肝細胞毒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該研究為總膽紅素對二次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提供了詳細的證據。而且,總膽紅素是一種低成本、無創、易于檢測的生物標志物,有助于臨床醫生對陳舊心梗患者進行危險分層。 該研究于2009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從阜外醫院納入3809例有心梗病史的患者,根據血膽紅素水平分為三組:最低三分位至第二三分位為A組,最高三分位為B組,超過正常參考值為C組。 4年隨訪期間,11.6%(440例)的患者復發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非致死性心梗39例,缺血性中風51例,缺血驅動的靶血管血運重建118例,心血管死亡232例。 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A組、B組、C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1.3%、9.1%、15%,B組明顯低于其余兩組。 多因素分析顯示,總膽紅素水平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之間呈J型曲線關系。當與A組相比時,B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降低24%,而C組風險則增加29%。 針對硬終點(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缺血性中風、心血管死亡的復合終點)和全因死亡的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關聯。 研究者還發現,將總膽紅素水平加入預測模型后,其對陳舊心梗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明顯提高。 該研究納入的患者平均年齡為61.7歲,86.7%為男士,60.3%有高血壓,30.3%有糖尿病,超六成吸煙。 患者的平均總膽紅素水平為14.47 μmol/L,發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者的平均總膽紅素水平明顯高于無事件患者(15.41 μmol/L vs. 14.35 μmol/L)。A組、B組、C組的總膽紅素水平分別為5.1~14.3、14.4~17.1、>17.1 μmol/L。 來源:Ye-Xuan Cao, Hui-Hui Liu, Sha Li, et al. Circulating Total Bilirubin and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CC: Asia, Feb 07, 2023.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