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表現 為關節和肌肉游走性酸、紅腫和疼痛,寒冷潮濕可誘發本病。下肢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易發此病。流行病學認為,風濕性關節炎與人體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密切相關,咽部鏈球菌感染是發病的必要條件。 風濕性關節炎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是該病的首要癥狀,全身關節都可能有痛感,但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等大關節最易受累;初發時會有肌肉疼痛、酸脹、周身疲乏及煩躁癥狀;風濕出現前會有不規則輕度或中度發熱,且脈搏加快;該病還會累積心臟。因此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內膜炎,出現心悸、氣促、心前區疼痛等癥狀。 西醫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一般采用抗風濕藥物治療,能夠減輕癥狀,但不能消除風濕的病理改變。中醫稱風濕性關節炎為痹癥,痹癥分為風寒濕痹與熱痹,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多見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雖同樣關節疼痛,但無紅腫、灼熱,多見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痹癥主要是因為外感六淫之邪、痰濁淤血內生、營衛氣血失調所致。所以,中醫的治療貫以祛風、除濕、清熱、舒筋通絡為原則。 對于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西醫起效快,但西藥含有激素,有明顯的副作用。而中藥具有調節、增強免疫力,鎮痛消炎,抗凝活血,改善循環的作用,安全有效且無副作用。因此,專家建議,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會有顯著的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