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名比孫子還早,兵書《司馬兵法》又頗受贊譽,還是田齊取代姜齊關鍵人物,這就是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司馬遷開篇即交代司馬穰苴其實是田完(陳完)的后世子孫。而“司馬”是因軍功而受封號,子孫后代便以司馬為姓氏了。 晏嬰在推薦司馬穰苴時,向齊景公夸贊其為文武全才。晏嬰是司馬遷的崇拜偶像,而司馬穰苴與晏嬰又是同一時期人物,所以讀此列傳格外用心,期許從中發(fā)現(xiàn)不為人知的端倪。 臨危受命“齊景公時,晉伐阿、鄄,而燕侵河上,齊師敗績”,晉國攻打齊國占領了阿城、鄄城,燕國趁機侵略到黃河邊上,齊國軍隊接連慘敗。 “景公患之”,齊景公為此十分憂慮,“寢席不安,食不甘味”。 齊景公是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身邊圍繞著晏嬰等治國之臣輔佐;又貪圖享樂,“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此時為齊景公上任初期,為國憂慮有這個可能的。 ![]() 齊相晏嬰不愧為三朝元老,個人能力沒得說,屢次出使不辱使命;選賢薦才也是獨具慧眼,將越石父從囚犯中解救出來,保舉駕車“司機”為大夫。 在齊國危急時刻,晏嬰又向齊景公推薦了田穰苴。“小田雖然是田氏偏室所生,但這個人是個人才,文能令人信服,武能威懾敵人,希望大王能試試他的才干。” 白話文比較繁瑣,而晏嬰對田穰苴評價僅八個字,“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齊景公聽到“天降救星”,自然是愁眉舒展,于是趕緊組織面試,親自上場出題,“與語兵事,大悅之”。 田穰苴從一文不名的草根,提拔成為將軍,他擔心自己位卑言輕,別人未必聽命于他。所以,他就向齊景公申請,“希望大王能派一位寵信的大臣、國家尊重的人物,擔任監(jiān)軍。” 齊景公答應了田穰苴的要求,決定派莊賈擔此重任。莊賈就是田穰苴所要求的“君之寵臣,國之所尊”。齊景公不知道寵臣莊賈一去不復返,莊賈也不知道這重要使命竟會要命。 監(jiān)軍是帝王派駐軍隊的親信,正面作用可以與將軍相輔相成,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時候掣肘將軍。田穰苴提出這個要求,從說辭上看似合情合理,從實際上卻有違常規(guī)。這背后是否隱藏玄機?司馬遷沒有透露。 怒殺監(jiān)軍“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田穰苴向齊景公辭別,并與莊賈約定:明天正午在軍營門前集合出發(fā)。 “穰苴先馳入軍,立表下漏待賈。”第二天田穰苴早早地來到軍營,布置好觀測時間的標桿和滴漏,等候莊賈。 “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jiān),不甚急”。莊賈向來驕橫。他認為率領的是自己的軍隊,又是監(jiān)軍,根本就沒將田穰苴與他約定的時間當回事。 分析一下這兩句話透露的信息:第一,田穰苴未卜先知,做好了準備等待莊賈遲到;第二,田穰苴頂替了莊賈的將軍位置,軍隊還未必聽命于田穰苴。 ![]() 與此同時,莊賈府中熱鬧非凡。親朋好友聽說莊賈又要出征,紛紛上門為他送行。莊賈不顧與田穰苴的約定,留下前來送行親朋好友一起喝酒。 到了正午,軍營門外仍不見莊賈的人影,田穰苴便推倒了標桿,放了滴漏里的水。然后,他獨自走進軍營,指揮操練,檢閱軍隊,并宣布軍規(guī)軍紀。 操練完畢,軍紀宣布,已是日落西山,醉醺醺的莊賈搖晃著進入了軍營。 田穰苴質問莊賈:“為何不按約定的時間來軍營?” 莊賈滿不在乎地回答:“親戚朋友前來送行,陪他們喝了點酒,所以來遲了。”
田穰苴怒了,身為將領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刻,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家庭;到了軍隊宣布紀律的時候,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父母;拿起鼓槌擊鼓作戰(zhàn)的時刻,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生命。 這些話看似是對莊賈說的,然而更是對全體將士們說的。 田穰苴進一步質問莊賈:“監(jiān)軍大人,現(xiàn)在敵軍已深入齊國境內,國家危在旦夕,百姓生靈涂炭,大王寢食難安。在這種時候,你作為監(jiān)軍,還說什么送行。” 說到這里,田穰苴傳令“軍正”,問道:“按照軍法,不按約定的時間回歸軍營的,該當如何處置?” “軍正”回答說:“當斬。” 莊賈使眼色讓身邊人騎快馬去向齊景公求救。派去的人還沒返回,田穰苴已把莊賈斬了,并告示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jié)赦賈”,又過了好一會兒,齊景公所派使者拿著符節(jié)前來赦免莊賈。“久之”,到底是多少時間?救命時刻景公為何磨蹭,莫非殺莊賈是景公默許? 不過,田穰苴正是因為砍了莊賈,才在軍中樹立了威信。 赦免使者齊景公所派使者“馳入軍中”,鞭馬驅車急闖軍營。軍營內縱馬馳逐擾亂秩序,這一條在任何時候都是砍頭的罪過。 “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 田穰苴對齊景公所派使者說,在軍隊里,對于君王的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 田穰苴意思很明確在軍營里只有將軍才是老大。其實,漢代周亞夫也有類似言辭,“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田穰苴與周亞夫都是挽救危亡的將領,而且都這么牛叉叉的,難怪帶兵殺敵攻無不克,也難怪最終命運相似。 ![]() 晏嬰 田穰苴又問“軍正”:“有人在軍營中鞭馬急跑,該如何處置?” “軍正”回答:“按律應當斬首。” “軍正”是啥清楚了吧,軍隊執(zhí)法官。莊賈因為沒按約定時間回軍營被砍了腦袋,這“馳三軍”沖撞軍營肯定也要掉腦袋了吧。你會如此想,我也如此認為,使者更是這么以為的。 “使者大懼”。齊景公所派使者不是“懼”而是“大懼”,被嚇得魂飛魄散了。 然而,田穰苴卻說道:“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處死的。”于是,只斬了使者的隨從,砍斷了車廂左邊的一根木頭,宰殺了左邊的一匹馬,并告示三軍。 隨后讓使者回齊景公那里去復命,軍隊開拔。 治軍貴在嚴,領軍須有威;治軍不嚴,將領無威,軍隊就不可能有戰(zhàn)斗力。司馬穰苴從嚴治軍、以法治軍,殺了不守約定的監(jiān)軍莊賈,既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也教育了將士。 但是,田穰苴殺寵臣莊賈樹立威信,對軍營馳逐的使者卻網(wǎng)開一面。 司馬遷用這對比說明什么問題?軍營驅車跑馬按照軍歸軍紀更應該殺,為何田穰苴只砍了使者的隨從? 只能說明莊賈該死!畢竟齊景公即位得益于權臣崔杼,然而權臣挾持并不安心。齊景公一上任,左右兩相崔杼和慶封就死于內斗。所以,平常“驕貴”的寵臣莊賈死得不冤。 征戰(zhàn)凱旋寬嚴相濟,凝聚人心。田穰苴樹立威信之后,又能親近將士,取信于將士。
對士卒的休息、宿營、掘井、修灶、飲食、疾病、醫(yī)藥,親自過問和安撫;供給將軍的全部費用和糧食,拿出來犒賞士卒,自己與士卒吃一樣的伙食;尤其是特別照顧那些瘦弱的士卒。 就田穰苴與士兵同甘共苦,吳起可以說學到了精髓,吃穿一樣,睡覺不鋪席,行軍不騎馬,自己背著糧袋,跟士兵一樣辛苦,所以吳起“盡能得士心”。 治軍有方,有法必依,鐵面無私,同甘共苦,田穰苴的行為感染了士卒,“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奪出為之赴戰(zhàn)”。三天后調整軍隊部署,有傷病的士兵強烈要求同行,士卒都爭著奮勇參戰(zhàn)。 僅僅三天,齊軍精神振奮、斗志昂揚。田穰苴凝聚起士卒的心,鍛造出新的戰(zhàn)斗力。這便是晏嬰所說的“文能附眾”。 “晉師聞之,為罷去。”晉國軍隊得知消息,悄悄地撤兵走了。“聞之”,晉國間諜到底是聽說了什么消息?更換將帥,斬首莊賈,治軍有方,與士卒同甘苦……反正晉軍是被嚇跑了。 燕國軍隊看到晉國撤軍了,心中不免害怕,于是撤到了黃河北岸。“度水而解(懈)”,燕軍渡過黃河才敢放松警惕,畢竟一河之隔就是燕地,感覺安全了許多。 ![]() 吳起 然而,田穰苴可不這么認為,下令渡河追擊,痛打燕軍。齊國所有的失地被田穰苴全部收復。“武能威敵”也有了事實驗證!可見晏嬰所說不虛,卻是有識人之能。 “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田穰苴一戰(zhàn)成名!凱旋時,齊景公和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按照禮節(jié)慰勞全體將士。再見田穰苴后,齊景公拜他為大司馬。 這里面“然后反歸寢”怎么理解呢?讓田穰苴回家休息。看似還是蠻有人情味的,或者另有緣由,因為景公后來才拜田穰苴為大司馬。又間隔了多少時間,期間又發(fā)生了什么? 抑郁以終“田氏日以益尊于齊。” 這句話很重要。田氏家族在齊國越來越受尊重,這對于后來田氏取代姜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也正是因為田氏家族的崛起,引起大夫鮑氏、國氏、高氏權貴家族的不滿。 “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譖于景公”,不久,鮑氏、高氏、國氏三大家族因嫉妒而紛紛向齊景公進讒言。究其原因,鮑高國等三大家族想要驅逐田穰苴,以削弱田氏家族勢力。 “景公退穰苴,苴發(fā)疾而死”,齊景公便采納了鮑氏、高氏、國氏的意見,將田穰苴辭退了。田穰苴被貶后,心情憂郁,不久病故。 那么,此時晏嬰哪里去了?齊國危亡之際,晏嬰推薦田穰苴沖鋒陷陣,從平民中提拔為將軍。如今棟梁之材的將軍,遭到三大家族勢力惡意中傷,晏嬰不應該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公元前539年,齊景公派晏嬰出使晉國,晏嬰私下對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然沒有大的功德,但能夠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老百姓都擁戴。” 如果此話在舉薦田穰苴之前,這分明是給田氏機會立功;如果在舉薦之后,說明田穰苴被辭退,晏嬰有一定的責任,至少是默許。 再者,晏嬰對一個“外國人”尚且透露自己的政治預言,在齊國估計也沒有少在齊景公面前叨咕。所以說,田穰苴被辭退與晏嬰有很大的關系。 司馬遷為什么沒有披露這其中的隱秘?畢竟晏嬰是司馬遷所崇拜的偶像,“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所以說,不管怎么樣,司馬遷不會損害偶像的形象。 ![]() 孫臏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田乞、田豹延續(xù)了對高、國兩大家族的仇恨,直到田常滅其族。后來,齊威王田因齊繼承并弘揚了田穰苴的治軍帶兵方略,所以能夠稱霸諸侯。齊威王將前人兵法結合穰苴治軍策略,編輯成《司馬穰苴兵法》。 司馬遷在最后評論中說,他曾讀過“閎闊深遠”的《司馬兵法》,即使是夏、商、周三代的戰(zhàn)爭,也未能完全發(fā)揮出它的內蘊。《司馬兵法》與《司馬穰苴兵法》并非等同,司馬穰苴與《司馬兵法》也不能相提并論,但是司馬穰苴也值得列傳。 孫武“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相對司馬穰苴出名稍微晚一些。司馬遷記敘了孫武訓練吳王后宮美女,從治軍強調軍紀來看,與司馬穰苴兵法一脈相承。 “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孫臏是孫武的后世子孫。在兵法方面,孫臏從師于鬼谷子,治軍已不僅僅側重軍紀,像圍魏救趙、避實擊虛……此時攻戰(zhàn)更多傾向于謀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