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是指神經與肌肉連接處傳遞信號發生障礙,而出現的一種虛弱頑固性、多種癥狀的慢性疾病。本病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發生,女性比較多見,青春發育期發生重癥肌無力的幾率較高。 初病時身體很容易疲乏,一般在勞累和熬夜后癥狀表現明顯,好好休息后恢復。以后肌無力癥狀逐漸明顯,疲勞后加重,反復發作。肌無力癥狀多在早晨起來輕些,至晚上活動一天后加重。肌無力癥狀初病的時候通過休息可以自行緩解,到后來反復發作病情增重,就是多休息也不能恢復。 本病的早期稱為重癥肌無力,若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療,病情加重至晚期會出現肌肉萎縮。重癥肌無力一般發生在下肢或左側,嚴重患者可累及全身,可因呼吸肌受累,呼吸困難而病危。 本病在傳統中醫學里稱“痿證”,屬于虛勞范疇,與現代的肌無力和肌萎縮異名同癥。 【方藥】:北黃芪60克,黨參、五爪龍各30克,柴胡、升麻、當歸各10克,陳皮、甘草各3克,炙何首烏10克,白術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強肌健力飲2支,每日3次。右眼瞼下垂,加山茱萸12克,桑寄生20克。 【編按】:本方系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治驗方。鄧教授在主持國家科委七五攻關課題“重癥肌無力的臨床研究”時,觀察了252例患者,其中237例屬脾氣虛,占94%,所以鄧老歸納該病的中醫病機是“脾胃虛損,五臟相關”,確定以甘溫健脾法為主治療,以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隨癥加減變化,但對該方的用量做出調整,重用黃芪,輕用陳皮、甘草,加五爪龍助黃芪益氣健脾,并制成強肌健力飲,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五爪龍、炙甘草等,治重癥肌無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見:徐云生.鄧鐵濤教授甘溫健脾法治療疑難病.四川中醫,2002
,20(3):1-2]。 【方藥】:熟地黃20
克,菟絲子30克,鹿角膠10~15克,淫羊藿、當歸、黨參各15克,制附子(先煎)10~20克,黃芪30克,白術12克,天麻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僅眼瞼下垂者,天麻用炙品;咀嚼、吞咽遲緩者,加木瓜;全身無力者,鹿角、黃芪、附子加量。 【編按】:本方功可補肝腎,溫陽通脈。治療12例中,治愈9例,好轉2例,無效1例。[見:付玉如,等.山東中醫雜志,1996,15(1):18-19]。 【方藥】:黨參、薏苡仁、枸杞子 、菟絲子各12克,白術、茯苓、當歸、晚蠶沙各10克,炙甘草、廣陳皮、升麻、桔梗各5克,北黃芪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劑,分3次溫服。腹脹、口乏味者加麥芽10克,雞內金3克,去當歸;斜視、復視加淮山藥12克,棗皮5克,去升麻、桔梗。 【編按】:本方為湖南中醫研究院劉炳凡研究員驗方。但方以益氣健脾補腎為法,選用補中益氣湯化裁加減,取得較好效果。(見:楊柱星.中國名老中醫祖傳奇方。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方藥】:黨參12克,黃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風、生甘草各8克,赤芍、白芍、地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畏光、流淚、納呆加羌活、蒼術;復視、斜視、眼球活動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動乏力,紅參易黨參;病程長,反復發作,四肢欠溫加熟附子、鹿角霜;煩熱口渴,舌質紅、苔黃去防風、干姜、加仙鶴草、旱蓮草。 【編按】:本方益氣升陽,和營通絡。方中黨參、黃芪健脾益氣;柴胡、升麻升陽舉陷;干姜、肉桂溫陽通絡;赤芍、白芍活血和營;地龍、防風祛風通絡;生甘草調和諸藥。治療65例,臨床痊愈24例,好轉36例,無效5例。臨床總有效率92.5%。治愈平均天數41天,好轉平均天數為13天[見:徐杰,等.湖北中醫雜志,1988<4):19]. 【方藥】:黨參15~30克,白術12~18克,生黃芪24~60克,升麻9~12克,柴胡9~18克,熟附子(先煎)15克,葛根12~30克,當歸12~24克,陳皮9克,麻黃6~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遍約250毫升,分2次服。腎陽虛者選加肉桂9~18克,鹿角片12克,枸杞子12克,巴戟天12克,黑芝麻30克;肢體無力甚者加雞血藤30克,地龍12克,呼吸不暢者加桂枝15克;出汗多者去麻黃;服藥后出現口干、咽干或皮膚灼熱感者加生地黃、麥冬各15克;有局部肌肉抽動者加全蝎9克,蜈蚣2條;有舌麻、肢麻酌情減附子量。 【編按】:本方有健脾益氣、溫中升陽之功效,方中黨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生黃芪.當歸益氣生血;升麻,柴胡、葛根升舉陽氣;熟附子散寒通絡;陳皮燥濕理氣;麻黃解表散寒,發散郁火。治療41例,臨床治愈12例,略顯好轉17例,進步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7%。用藥最短半個月,最長3年,平均3~4個月。[見: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等.中華內科雜志,1977(1):17]。 中醫辨證施治是重癥肌無力患者經常采用的康復療法。一般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可分為脾虛氣陷、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型辨證論治,隨癥加減。 【主癥】:眼瞼下垂或伴復視,早輕晚重。四肢倦怠乏力,抬頭無力,咀嚼無力,少氣懶言,胸悶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2g、人參10g、當歸16g、陳皮6g、升麻6g、柴胡6g、白術10g、炙甘草6g、葛根6g。 【加減】:復視加枸杞子、谷精草、沙苑子;腰膝酸軟者,加黃精、淫羊藿、補骨脂;苔膩脘悶加蒼術、白術、半夏。 【主癥】:四肢倦怠乏力,咀嚼無力,胸悶氣短,神疲懶言,飲水發嗆,口燥咽干,腰膝酸軟,心煩納呆,舌紅少苔或薄黃苔,脈細數。 【推薦方藥】:沙參麥冬湯加味:沙參10g、麥冬10g、玉竹6g、太子參10g、白術10g、生地12g、山藥12g、知母12g、牛膝6g、甘草6g。 【加減】:氣虛甚、倦怠乏力重者,加黃芪、黃精;納少者加焦三仙;飲水發嗆者,加法半夏、厚樸;腰膝酸軟者,加枸杞子、山茱萸、杜仲;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 【主癥】:兩瞼下垂,朝輕暮重,吞咽困難,咀嚼無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頭暈耳鳴,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弦細。 【推薦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熟地12g、山茱萸12g、山藥12g、茯苓10g、澤瀉10g、丹皮10g、菊花6g、枸杞子10g、太子參12g。 【加減】:氣虛乏力者,加黃芪;腰膝酸軟者,加炒杜仲、牛膝;眼瞼下垂者,加谷精草、石斛;飲水發嗆者,加法半夏、厚樸。 【主癥】:眼瞼下垂或伴復視,面色?白,形寒肢冷,四肢無力,胸悶氣短,動則喘促,食少便溏或五更泄瀉,舌胖淡有齒痕,苔白,脈沉細。 【推薦方藥】:右歸丸加減:附子、肉桂、熟地、鹿角膠、杜仲、菟絲子、人參、黃芪、茯苓、山茱萸、當歸、枸杞子、甘草。 【加減】:腹瀉便溏明顯者,加補骨脂;眼瞼下垂、復視明顯者,加谷精草、沙苑子;食少納呆者,加焦三仙。  黃芪散(民間驗方):黃芪炒熟為末,每日服60g。用于本病輕癥。 強肌寧(尚爾壽老中醫經驗方):由天麻、全蝎、蜈蚣等份研末裝入膠囊,每粒三藥含量0.25g。每次5粒,日服2次。適用于本病各型。 補肝強肌湯(尚爾壽老中醫經驗方):鉤藤10g、僵蠶10g、牡蠣10g、佛手10g、熟地10g、牛膝15g、莒蒲10g、珍珠母20g、山茱萸15g、伸筋草15g。煎兩次后混合。每日1劑,每次150ml,每日3次,兒童藥量減半。本方適用于肝腎陰虛、風痰阻絡型重癥肌無力。 馬錢子方(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生馬錢子用水浸泡半個月,取出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棕黃色,撈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篩去六一散,研末裝入膠囊,每粒含0.2g,每次1粒,每日3次,逐漸增加至7粒止。 匡罷湯(馮發祥老中醫驗方):生地12g、白芍10g、麥冬10g、石斛10g、棗紅10g、炙甘草5g、石決明12g、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黃10g、茯苓12g、僵蠶6g。水煎取汁300ml,每次100ml,每日3次,溫服。適用于陰虛陽亢痰阻之重癥肌無力。 補中益氣湯:黃芪30g、
黨參15g、當歸10g、白術10g、陳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枳殼15g。水煎取汁200ml,每次100ml,每日2次。本方適用于眼肌型(瞼廢)重癥肌無力。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偏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