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藥很有特點,有時為了調動某一臟器的功能,同一臟器,同時使用一個寒藥一個熱藥,一寒一熱,利用熱脹冷縮的特點,寒熱激蕩,以激發調動該臟器的功能,這種組方用藥思路在中醫史上并不少見。 交泰丸【黃連(六兩) 肉桂(一兩)】(《萬病回春》) 【功能】治心腎不交,怔忡、失眠等。 解讀:黃連和肉桂都入心,為什么會心腎不交呢?事實上,失眠是因為心火過旺、興奮,難以入睡。為了把這種興奮壓下去,便用苦寒的黃連熄火,但又擔心傷了心陽,所以同時用辛溫的肉桂守住心陽不熄。因此,方子中的黃連用量明顯大于肉桂,也符合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理論。 方根:吳茱萸+黃連 左金丸【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丹溪心法》《醫學入門》《張氏醫通》《醫方集解》等) 【功能】瀉肝火,行濕,開痞結。 解讀:黃連和吳茱萸都入肝,二藥搭配,治肝火犯胃,嘈雜吞酸(酸是肝的味道),嘔吐脅痛,筋疝痞結。這是一個典型的肝痞結癥狀,因痞致郁,因郁化火。所以用黃連瀉肝火,用吳茱萸守肝陽,一寒一熱,寒熱激蕩,刺激肝的功能,從而解除胃泛酸情況。 方根:干姜+黃連 半夏瀉心湯【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干姜(三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三兩)】 解讀:除了半夏瀉心湯外,用黃連和干姜搭配的方子還有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等,其中干姜暖脾,黃連寒脾,寒熱激蕩,刺激脾的運化,充分調動脾胃的運化功能。 方根:附子+黃柏 解讀:附子與黃柏的搭配,臨床上比較多見。比如一位患者,既有耳鳴又有腰疼,那他到底是腎陰還是腎陽不足呢?腎陰腎陽都不足。那就可以用桂附地黃丸和知柏地黃丸搭配,而《傷寒論》中就有一個方子同時使用了附子和黃柏,那就是烏梅丸。 方根:干姜+細辛+五味子 苓甘五味姜辛湯【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細辛辛溫宣肺,五味子酸收斂肺,一宣一斂,相當于肺的一呼一吸。這種結構的組方還有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姜半夏仁湯,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黃湯,小青龍湯,厚樸麻黃湯,射干麻黃湯等。 烏梅丸【人參(六兩)當歸(四兩)干姜(十兩,炮)細辛(六兩)烏梅(三百枚,去核) 黃柏(六兩) 附子(六兩,炮) 蜀椒(四兩,出汗) 黃連(十六兩) 桂枝(六兩)】 解讀:烏梅丸是一個治療厥陰病的方子,臨床上能治愈很多疑難雜癥。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是有原因的。 我們先看一下烏梅丸的搭配:烏梅丸大概用了“黃連+桂枝”、“干姜+黃連”、“附子+黃柏”、“蜀椒+黃連”、干姜+細辛+烏梅”、“人參+當歸”這幾個方根,其中用黃連和桂枝強心,增強心臟功能;用蜀椒和黃連(相當于“吳茱萸+黃連”)強肝,增強肝臟功能;用干姜和黃連健脾,增強脾胃功能;用附子和黃柏搭配,寒熱激蕩,激發腎臟功能;用干姜細辛宣肺(相當于吸),用烏梅斂肺(相當于呼),增強肺的呼吸功能(相當于“干姜+細辛+五味子”)。這樣就把五臟全都兼顧到了,寒熱激蕩,刺激五臟的功能。 凡烏梅丸證,皆為虛證,所以用方根“人參+當歸”補氣補血。 如果理解了上述幾個寒熱激蕩的方根,烏梅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厥陰病是疾病發展的后期,氣血陰陽都不足了。烏梅丸是厥陰病的專用方,用寒熱激蕩刺激心、肝、脾、腎,用宣發收斂刺激肺的功能,這樣,五臟相當于同時做了一個運動,功能得到增強,很多痛苦癥狀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厥陰經當令的時間是凌晨一點至七點(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所以,很多后半夜突發的疾病均有烏梅丸使用的機會。 我們還發現,烏梅丸在藥的用量上也很講究:上熱,用寒藥黃連十六兩,減去熱藥桂枝六兩,仍余十兩,以寒解決上熱;下寒,附子無干姜不熱,附子六兩,加上干姜十兩,也是十六兩,減去寒藥黃柏六兩,仍余十兩,以熱解決下寒;人參六兩,加上當歸四兩,補氣補血,也是十兩;等等等等,所以,我稱之為是一張十全十美的方子。還有很多奧秘有待我們去發現、去發掘。 從烏梅丸的結構,我們還能得到一個啟示:生命在于運動。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厥陰體質的患者,比如入睡困難,容易早醒,不適癥狀百出,但跑跑步,適當做做運動,就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用好烏梅丸,很多光怪陸離的疾病均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是一張非常神奇的方子。 當然,烏梅丸也有缺陷,比如:這張方子如果熬成湯藥,酸辣苦甜咸,五味雜陳,非常難以下咽,不適合做湯藥;且一部分人即便服丸藥,胃也難以承受;厥陰病是疾病發展的后期,氣血陰陽都不足,但我們卻發現,十味藥里,竟沒有滋陰的藥。所以,再完美的事物,總有缺憾。 醫案分享: (一)朱**,男,9歲,每于凌晨三點左右,必忽然坐起,干嘔惡心,這個時間段,正值別人酣睡之時,動靜很大,家人擔心不已,多方求治,效果不佳,全家人壓力都很大,2018年9月份來診。 孩子面色晦暗,食欲不佳,比同齡孩子顯得單薄,且個頭偏低,脈弦而細弱。我讓其家人在網上自購烏梅丸長期服用,自服用第三日,再未出現凌晨坐起干嘔惡心情況,前不久見之,12歲的孩子已長一米七多大個。 (二)張**,女,85歲,忽得一癢病,渾身上下,每到半夜,奇癢難耐,全身到處抓得傷痕累累,生活飲食全部打亂,痛苦異常,西醫診斷為老年性瘙癢,曾去北京鄭州等地多方治療,效果不佳,后從韓國購得一止癢藥物,勉強能減輕痛苦,每月購藥需支出一萬余元,其子于2017年底陪同來診。刻診:脈弦而無力。我讓藥房按烏梅丸原方比例配藥打粉,讓其回家自做烏梅丸,后老太太孫女來診告知,說烏梅丸真好用,吃兩天身上癢就開始減輕,五天就沒癥狀了,后連續服用一個月,至今未再犯癢病。 |
|
來自: fe1y8wfz57di01 > 《方子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