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本章重點(diǎn)在“私”的觀念上,公私的對立矛盾,存在分歧,而天地是無私成其私,萬物演化源自天地,天地不自生而長生。從人倫而言,私心必是局限的一種思想及道德行為,其受制就是私心私欲的范疇,矛盾會因私產(chǎn)生對立,唯有無私之心方能跳出私欲范疇。 天地是不自生,才達(dá)到長生。萬物有生滅的規(guī)律,因其自生自滅,而天地沒有生就沒有滅,長生才使其天長地久,而生滅是天地間的有形之物,“天地”是萬物總和而非萬物。按照西方哲學(xué)終極概念“究竟真實(shí)”,只有宇宙本體自是自因,萬物有它因而成,有它因就有生滅。 后是圣人如何效法天長地久的“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即后其身而身先,可理解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外其身而身存,是無我,大公無私;這也是以退為進(jìn)的思想,圣人謙讓、虛心、無私。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意通于此;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后先、外存之分別,作為從父母子女理解,父母都是不顧自己成就孩子,不顧自我身存孩子內(nèi)心永久。從慈孝善道理解,可知其味之一。 吳起兵法:戰(zhàn)場上生與死的關(guān)系,只有不怕犧牲,勇敢戰(zhàn)斗,奪取勝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貪生怕死,不敢殺敵,結(jié)果必然失敗,招致滅亡。因此,軍隊(duì)里提倡不怕死的精神。他說:“師出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外其身而身存的一種道理。 結(jié)論,“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無私而成其私,如吳起帶兵,最終勝利是他獲得最大榮譽(yù),這可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過程中他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難,獲取勝利成為名將。 古今圣賢,淡薄名利,而最終獲得名利,甚至后人賦予高于其生前的贊頌,因人類社會有私的概念,終究會成其私; 經(jīng)文是用圣人所為和“私”的觀念言天地長久之理,終指在“道”。 |
|
來自: 磐桓子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