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復本歸元】添加關住 「打開視頻再閱讀,世界更多彩」 尋遍萬水和千山,終見一股清流來 每個瞬間的感悟,都源于當下生活 所有靈感的啟發,來于并寄于當下 而我們,只是大自然智慧的翻譯者 ——我是復元 ![]() 教育孩子,父母不能只顧感動自己 昨天,孩子的堂哥們來家里和兩個小的玩,其他大人都不在場,晚餐前給他們提了個議,說要不晚上我們不弄晚餐了,都到樓下去吃粉吧,剛開了一家某王粉店(有名粉類連鎖品牌),瞬間小的們興奮得跳起來,三連聲大聲回應“太好了!必須好!太行了!” 到了粉店點單,每個都興奮的爭著報上自己的需求單,一整套下來,說實在的,量很足,料很足,碗也很大,最重要的是從吃相到狀態,極其飽滿,個個像打仗一樣。 然后,拍了一張現場照發到家庭群里,看不在場大人們的回應,引發了一些小小的思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在行為和感受上,與孩子之間存在哪些偏差和錯位。 ![]() ▲ 在我們大人的世界里,總是很習慣的認為,“省事”這個動作,天生就是有原罪的,凡是省事的事,省事的動作,省事的行為,理所當然的就和懶、懈怠、不用心、不負責等劃上等號,反正省事就是天生的不對,帶著原罪而來。 相反我們總會覺得,只要是操心了,折騰了,就等于是用心了、負責了、認真對待了,只有折騰得到位,自己才會覺得對得起自己,越是折騰,自己就越感動,但這種感動往往是自己感動自己,而孩子可能收到的卻是反感。 所以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很大程度上在內心深層,更多的是感動了自己。 比如類似這樣“吃粉”事情,從內容上來講,粉的質量、衛生、營養都不錯,孩子們也吃得很積極很開心,而往往感到不是很盡興的,是作為大人的我們。 或許原因僅僅是,這個事情太過于簡單省事了,所以就覺得我們是不是對孩子太敷衍了,不夠用心了,為什么不去買菜回來,然后自己花一兩個小時弄一大桌菜,那樣才是對孩子的夠負責,那樣才是真正的夠用心,那樣才是對孩子們夠好。 而這一連串的“那樣才是”,都是出于大人們自己的認為,對于孩子們來說,或許他們吃的并不盡興,并不開心,常常還總是讓大人在旁邊軟硬兼施的,又催又哄的,折騰一個小時都吃不完一餐完整的飯。 所以從實際上看來,我們花了幾個小時弄出來的一大桌飯菜,這個動作更多的是為了感動大人們自己,覺得這樣的付出和折騰,是天經地義自帶光環的,而像帶去吃粉這樣簡單省事的行為,天生的不對,盡管一整套吃粉花的錢比做飯還多,但因為省事了,更因為同時省掉了感動大人自己的那個過程,所以省事就是不對的,不管結果孩子們是不是開心了。 ▲ 這樣的現象,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司空見慣,大人常常以自己的認為和感受為中心。 反應這個現象常見的兩個字 折騰 反應這個現象常見兩個行為 折騰自己、折騰孩子 反應這個現象的常用口頭禪 我都是為了你好 以后你就明白了 我這么辛苦為了誰? ▲ 如果作為家長的大人們非得要折騰的話,那就要以結果為導向,那樣的折騰才真正有價值,折騰通常有三種結果: 第一種,難受了自己,也難受了孩子,沒有幫到孩子; 第二種,感動了自己,但卻苦了孩子,沒有幫到孩子; 第三種,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孩子,真正幫到了孩子。 「按分類,還有一種,就是難受了自己,但感動了孩子,真正幫到了孩子。但天下父母心,如果是感動了孩子,又真正幫到了孩子的話,就不存在難受了自己,所以其實就只有三種情況」 所以,如果非得折騰,請選擇第三種,如果是第一種,請轉身去選擇省事那一項。 ▲ 以上三種情況同時適用于"我都是為了你好、以后你就明白了、我這么辛苦為了誰"等。 如果“我都是為了你好” 那為什么作為孩子的我不開心? 如果“以后你就明白了” 當明白的時候,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并且無論用什么都買不回來,也換不回來那怎么辦? 至于“我這么辛苦為了誰” 這可不一定,這要看孩子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而這些得到的和失去的東西,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 作為家長,當想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雕刻成一件“作品”時,問題就開始產生了,如果技術不到位或者用力過猛,很可能就變成了“廢品”而無法回頭,即使有幸最終打造成品,真正成就的也是“作品”的作者——家長,而不一定是孩子。 作為家長,如果專注的把家庭環境營造成一片適合孩子成長的肥沃土壤時,就會像園丁一樣施肥澆水,修剪矯正,那么培養出來的才是一個健康的人,有用的人才,杰出的人物。 所以,對于培養和教育孩子來說,做個園丁遠比做個雕刻家更合適。 ※ 本文原創作者/編輯 :復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