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這樣的體會,在微信這樣的社交通訊軟件與平臺上,我們身邊人的“曬生活”頻率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堪稱“刷屏王”,出街購物,旅游遠足,甚至家里寵物的一舉一動都要昭示天下,動輒就是九宮格連圖。可另一種人則是“潛水王”,最新一條朋友圈恨不得追溯到今年春節跨年時發的愿景加雞湯,再上一條…..是前年春節時的愿景加雞湯。 ![]() 社交媒體迷戀,已經被社會心理研究者認為具有很高的危害性 | 手機截圖 過分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我,熱衷建立一個“完美人設”的行為,當然可以被看做一種身份焦慮和移動網絡時代的自戀傾向。但頻繁發布朋友圈動態就沒有一點好處嗎?——當然有!雖然長久以來,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已經形成了一種定見:成功豐富的現實社交能夠有效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降低疾病風險,而虛擬社交卻是一種“畫餅充饑”的行為,過度沉溺其中只會放大我們的孤獨,無益身心健康。不過,隨著研究深入,這種黑白分明的論斷正在逐漸被推翻,部分網絡虛擬社交行為,很可能和現實社交一樣有益;但同時,一些全新的危害也在浮出水面。 發張圖,加個陌生人, 養生很簡單! ![]() 早在2016年10月,美國東北大學網絡科學研究所的威廉.R.霍布斯(William R Hobbs)和他的研究團隊,就在美國科學院院刊 (PNAS) 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線社交整合與死亡風險降低有關》。他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在控制了其他影響因素后,朋友圈的活躍度與死亡率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在社交網絡上越活躍的人,死亡的風險越低。 霍布斯和他的團隊,分析了國外著名社交應用facebook上12,689,047名用戶的資料和6個月內網絡交友情況,并在兩年的隨訪中記錄其健康狀況。作為對照組,霍布斯仔細研究了全體加州登記選民的健康記錄,在對性別、年齡和種族數據進行修正后,他發現,與facebook用戶相比,拒絕參與網絡社交的人群,其死亡風險要高12%。 有鑒于此,霍布斯在論文中提出了自己論斷:更多的社會支持和社交網絡融合可以為人類帶來更好的身體健康結果。例如,社交融合是一種健康行為,通過它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一些特定疾病的發病率。但是,以前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現實世界中面對面的社交互動中進行的,那么網絡社交互動是否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呢?答案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是”。 霍布斯發現,網絡社交的增加與死亡降低的風險,并不是單純的線性關系:喜歡頻繁出擊,對陌生人發起交友請求,并不能夠降低死亡風險,甚至主動交友過于頻繁所增添的健康風險,和在社交網絡上拒絕溝通的水平一樣高。 相反,喜歡接納陌生人交友請求,則顯示與低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在對照組中,最常接納陌生人交友請求的人群,比起完全不接受陌生人邀約的對照組,平均死亡風險要低整整66%。 ![]() 原文獻(Hobbs et al., 2016) 那么,哪種類型的網絡交流最有助于降低死亡風險呢,霍布斯的研究涉及了四種常見的互動方式:更新狀態,發照片,發文字和打標簽(類似QQ中的好友印象)。 ![]() 色彩越趨向紅色,死亡風險越高;反之越趨向藍色,死亡風險越低 | 原文獻(Hobbs et al., 2016) 研究的結果發現,發布狀態越頻繁,死亡風險越高;而發布照片越頻繁,則死亡風險越低。那些更新很多照片但是不怎么發狀態的人,死亡風險只有平均水平的70%。而發布文字和打標簽的頻率與死亡風險沒有相關性。 原因何在?霍布斯推測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喜歡發照片視頻的社交網絡用戶,在現實中也是積極的社交活動參與者,畢竟你只有出門旅游、消費和聚會后,才能拍攝出那些能夠放在社交媒體上的視覺素材,哪怕僅僅是為了炫耀。 ![]() 對于青少年來說,在社交網絡上發布視覺信息的數量,與他們在社交中的受歡迎度密切相關 | http://www. 當然,在社交媒體上積極發布視覺信息,當然能帶來更多的社交互動,與拓展新社交關系的機會。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傳媒學院的專家們,曾經對超過2000名12至28歲的青少年Facebook用戶進行調研,發現他們選擇通過陌生人好友邀請的首要因素,第一是對方頭像的外表魅力度,第二就是對方更新照片的頻率。無論是自己的好友,還是新近要求互關的陌生人,被測試者對日更照片超過2.16張的用戶,打出的綜合評定分數明顯高于日更低于這個數字的對照組。更新照片越頻繁的用戶,也會傾向于被和“有趣”“外向”“友善”“異性緣良好”等正向評價標簽聯系緊密。 ![]() 許多心理學家分析,頻繁發推卻不發圖像的的特朗普,心理狀況非??皯n | https://www. 反過來說,如果某個用戶頻繁更新自己社交賬戶的文字信息,卻不發布任何視覺圖像,那么原因很可能是實際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如果不能夠妥善處理的話可能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不社交,小心染上這些?。?/p> 不滿足的霍布斯,還試圖進一步從數據中篩查出,缺乏線上與線下社交的人群,更容易罹患哪些疾病,結果令人驚愕:他們更有可能死于自殺(抑郁)、濫用藥物和心血管疾病。當然,這個現象可能由社會經濟地位差異來解釋一部分,因為能夠使用社交媒體的社會人群,與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之間,在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上存在差異。例如處于社會底層的“隱形貧困族”,就是一個無論在現實還是網絡中信息發布量都最小,也缺乏任何形式社交的族群。不過霍布斯發現,即使在經濟收入水平較高的社會群體中,因社交差異而導致的死亡風險差異,仍然存在。 ![]() 原文獻(Hobbs et al., 2016) 不僅如此,保持積極的社交,哪怕是網絡社交,無論對于年輕人,還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對改善健康都有積極的意義。 ![]() 老年人保持充足的線上與現實社交活動,都能顯著降低阿爾茲海默癥的風險 |pixabay 2007年愛丁堡大學心理學系發布了一項橫跨70多年的縱向研究,他們收集了550名志愿者在1932年(11歲)和2001年(80歲)的智力測試結果,試圖找到能夠影響晚年認知水平的因素。結果發現,在排除了性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等級等變量后,孤獨感是唯一可以預測參與者在80歲時智商的因素,孤獨感越高,智力表現越低。腦影像結果顯示,孤獨的老年人大腦中的淀粉樣蛋白沉淀的水平更高,而過多的淀粉樣蛋白沉淀是阿爾茲海默癥的一個核心生理指標。 ![]() Donovan N J, Okereke O I, Vannini P, et al. Association of higher cortical amyloid burden with loneliness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 相反,社交圈子越大越豐富的老人,越不容易得阿爾茲海默癥,在認知表現中也更好。這表明孤獨可能會影響我們大腦清除垃圾和負擔的能力。 不僅僅是老年人,孤獨誘發的抑郁情緒在青少年和成年女性中表現得同樣突出。有研究就指出,缺乏人際交往的成年女性的抑郁癥狀比社交狀態正常女性要高出整整73%。 警惕!會傳染的孤獨 那么,積極投身網絡社交,接納新朋,頻繁發圖互動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當然不是。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約翰·卡丘波(John Cacioppo)和他的同事就驗證了孤獨在社交網絡中的傳染性。他們首先發現,孤獨的人喜歡和同樣孤獨的人待在一起,他們總是喜歡抱團待在社交網絡的邊緣地帶,不喜歡跟外向開放,在社交網絡上充當“關系網結點”的用戶交流或接近。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驚奇地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孤獨會像傳染病一樣在社交網絡中逐步蔓延,最遠可以傳遞三級,即傳給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而原本孤獨的人,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孤獨。 ![]() 孤獨在1019個人組成的社交網絡中傳播,黃色點代表孤獨0-1天被傳染,綠色點代表2天被傳染,藍色點代表3天及以上; 紅線代表兄弟姐妹,黑線代表朋友和配偶 |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Baker M, et al.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孤獨可能具備傳染性,這一結果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認知和生活經驗。一種解釋是,可能感到孤獨的人主動削減了社交需求,使得與他社交關系最密切的人也被動減少了社交互動,從而增強了孤獨體驗,但具體這個假說是否成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人,想要試圖打破孤獨帶來的桎梏,那么你首先需要的并不是單純增加互動頻率,而是走出社交舒適圈的勇氣,嘗試“破冰”——去結交那些在社交中和自己風格不同,更加外向的人,從而斬斷這條不斷蔓延的孤獨傳染鏈。 參考文獻 [1]Holt-Lunstad J, Smith T B, Baker M, et al.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10(2): 227-237. [2]Cacioppo J T, Fowler J H, Christakis N A. Alone in the crowd: the structure and spread of lonel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7(6): 977. [3] Gow A J, Pattie A, Whiteman M C, et al. Social support and successful aging: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time cognitive change and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28(3): 103-115. [4] Donovan N J, Okereke O I, Vannini P, et al. Association of higher cortical amyloid burden with loneliness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J]. JAMA psychiatry, 2016, 73(12): 1230-1237. [5] Wilson R S, Krueger K R, Arnold S E, et al. Loneliness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7, 64(2): 234-240. [6] Cacioppo J T, Hughes M E, Waite L J, et al. Loneli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J]. Psychology and aging, 2006, 21(1): 140. [7] Rajaratnam J K, O’Campo P, Caughy M O B, et al. The effect of social isolatio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varies by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 study of an urban sample of women with pre-school aged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08, 6(4): 464-475. [8] Matthews T, Danese A, Wertz J, et al.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hood: a behavioural genetic analysis[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16, 51(3): 339-348. [9] Valtorta, N. K., Kanaan, M., Gilbody, S., Ronzi, S., & Hanratty, B. (2016).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ies[J]. Heart, 102(13), 1009-1016. [10] Hobbs, W. R., Burke, M.,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2016). 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6), 12980-12984. 作者:鄧瀟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