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二戰的發起者,親手將自己和廣大的亞洲人民帶入了無盡的苦難深淵。究其緣由,很多人都將責任歸咎于日本法西斯即日本軍部的瘋狂上。法西斯軍部固然是罪大惡極的元兇,但背后還有一雙無形的黑手在操弄著軍部的所作所為,這就是當時的日本天皇及皇室。日本不同于英國,日本天皇在明治維新之后不僅沒有喪失權力,反而變得更為大權獨攬。在太平洋戰爭前對于我國的侵略行動,大都是由天皇暗中推動和支持的。日本皇族中的朝香宮鳩彥王更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之一。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也是在裕仁天皇一步步的注視督導之下進行的。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天皇就曾經組織召開過三次御前會議,商討關于戰爭的走向。從會議內容上看來,日本天皇不僅熟悉戰爭部署,對于戰爭的走向有著清晰而明確的判斷,并且還親自參與到了計劃的制定之中??梢哉f昭和天皇裕仁對于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具體情況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太平洋戰爭的幕后推動者——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三次御前會議與日本皇族扮演的角色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而當時的明治天皇最早通過倒幕運動從幕府將軍的手中拿回了權力。由于其本人的精明強干,日本的國策制定和發展脈絡在他的設計和諸文武大臣的輔佐下,得以順暢地進行。為了進一步向西方學習,日本天皇在對外場合中大肆標榜日本的君主立憲體制,借以提升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先進程度。早期的日本擔心自己無法融入西方世界,會被西方諸國視為野蠻之邦。所以,大到國家典章,小到生活習俗都在向西方靠攏。為了將自己偽裝成現代的君主立憲國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出臺了《大日本帝國憲法》,表明自己已經拋棄了舊有的君主專制,而轉變為了憲政體制。不過,揭開這層偽裝的面紗,回歸到《憲法》文本,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日本濃厚的君主專制氛圍。比如:
日本憲法通過 上述種種都表明,在明治維新之后,天皇本人的權力仍是至高無上。國家內部沒有監督限制天皇權力的部門。在明治維新前后,由于明治天皇本人的果敢,他所制定的種種大政方針十分符合國內官民士紳的期望,也真正將日本帶上了富強之路。所以,日本國內對于天皇本人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攀升。而皇室在日本發展和軍隊建設上也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因而皇室廣泛地受到臣民的愛戴。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后,日本成為了東亞的一方霸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天皇逐漸忘乎所以,開始垂涎東亞各國。特別是二十世紀大蕭條之后,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公然入侵我國東三省。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和德國、意大利結成了法西斯軸心國,開始策劃瓜分世界的戰爭。由于日本與德國交好,美國開始大量凍結日本財產,并且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和石油。這就使得兩國的關系降至冰點,日本國內對于美國開戰的呼聲此起彼伏。為此,日本天皇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特意在偷襲珍珠港之前五個月召開了三次大型的御前會議來商討戰爭走向問題。 日美開戰的標志——珍珠港事件 第一次御前會議發生在1941年7月2日,這次會議的背景是日本一直力圖讓蘇聯加入軸心國集團,讓德、意、日、蘇四國瓜分歐亞非大陸。但是德國突然閃擊蘇聯,拉開了蘇德戰爭的大幕,這一舉動使得日本曾經一度想要退出軸心國集團。這次會議就是主要討論未來的發展走向問題。主持會議者為首相近衛文麿,與會者為內相、外相、陸相、海相、陸海軍兩統帥部的部長及次長,樞密院議長、藏相及企劃院總裁(綜合國策計劃機關負責人)。天皇及皇室并未在此次會議中直接發表意見。但是,此次御前會議的決定:“在南進的基礎上,加強北部防衛,隨時準備伙同德國滅亡蘇聯。”該議案在天皇首肯過后,有條不紊地開始實施。在此之后,關東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增兵和大演習,據《大東亞戰史》記載:
日本戰時御前會議 第一次御前會議兩個月后,由于日本戰略物資受到英美的制裁而不斷受限,日本軍部開始設置和英美結束外交,進行全面作戰的底線。在這一背景下,天皇及皇室再也不能袖手旁觀。天皇親自就此事過問了政府和軍部,并且在1941年9月5日接受了首相近衛文麿的密奏,并于次日召開了第二次御前會議。本次的與會成員與第一次大致相同,在會議中天皇史無前例的進行了發言和質詢,充分表達了對于在中國戰事未歇的情況下,戰爭解決英美問題的擔憂。據史料記載:
歷任陸軍三長官的杉山元 這說明,日本天皇一直在關注戰爭的進行過程,并且很清楚地了解同英美開戰的后果,為了保證自己統治的安全。裕仁天皇此時還堅持以外交為主、戰爭為輔的手段拖延與美國的戰爭步伐,特別是在還沒有完全解決中國問題的情況下。很顯然,天皇對于戰爭有著很清晰的判斷,在不斷尋求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利益。如果日本完全按照這個步驟拖延麻痹美國,那么戰爭的軌跡真的可能改變。會議結束之后,日本確定了和戰的最后時間段限,戰爭已經初現端倪。 貪婪的的大門一旦打開,就很難關閉。日本軍部逐漸在戰爭的問題上和近衛內閣產生了分歧,近衛內閣沒有足夠的強硬態度,東條內閣取而代之。這時,日本皇室真正由幕后走向了臺前。日美開戰前一個月,即1941年11月5日,日本召開了第三次御前會議。會議開始的前一日即11月4日,在天皇親臨之下召開了陸海軍聯合軍事參議官會議,皇族閑院宮親王任議長。據資料記載: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的皇室成員參與到了軍事會議之中,此時的日本內閣已經完全由軍部掌握,實際上這次軍事參議官會議才是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重要會議。而在第二天的御前會議上,全部的內閣成員也都探討了對于戰爭走向的進程預判和資源評估。最終決定在戰爭準備充足之前,以和平的偽裝繼續麻痹對手。而各項軍事準備正在加班加點的進行,日本史家稱之為“為和平做出的最后一絲努力”。 日本東條內閣 為何日本皇室會有這樣的態度事實上,從日本入侵東三省開始,日本皇室推波助瀾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息。雖然表面上日本天皇一直宣稱這是關東軍青壯派系的“擅自行動”,但日本天皇褒獎日本關東軍的敕書自然讓大家心知肚明。這種態勢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天皇一直在暗中調度一切,以確保戰爭走向符合自己的早期規劃。其原因具體如下: 首先,天皇的地位在日本的軍民心中已經神化,所以他需要保證自己莫測高深,始終處于云深霧罩之中。他在第二次御前會議中的發言,很顯然他對于國際和戰爭是了解的,并非是長于深宮之中的懵懂君主。而第三次御前會議之前的陸海軍聯合軍事參議官會議中,皇族將領正式參與到了國家大政之中。這一景象正如同甲午中日戰爭中,明治天皇派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攻臺灣一樣,大量的皇族成員開始走上太平洋戰場。而天皇本人也逐步在御前會議中不斷加深了自己的色彩,特別是當近衛內閣無力再運行政府時,由天皇獨斷任命新任閣揆。據《大東亞戰史》記載:
這很明顯表明天皇在此時已經首肯了東條英機這個戰爭狂人的戰爭主張。而舉薦東條的人木戶幸一是日本的侯爵,更是日本公認的昭和天皇身邊的謀士和替身,他的舉薦應該就是天皇的主張。 天皇在當時的日本人心中已經神化 其次,天皇為了保持威望,順應當時的軍民意愿。眾所周知,由于日本戰后和美國達成了暗中的盟約,使得天皇和全部日本皇族免于被起訴。在法庭上,所有的戰爭罪犯都在刻意維護天皇和皇族的安全,不停地為他們洗脫罪名,或者將矛頭可以引向別的地方。這都是由于日本天皇在這一代人心中的神圣威望所導致的。這種影響也深入到了日本民間,在大蕭條之后,日本民間一直希望通過戰爭來恢復經濟。英美制裁日本之后,民間對于英美更是恨之入骨。所以天皇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的穩固,在民眾的輿情之下亦步亦趨。但是,史筆如鐵,丹書青史并非那么容易被民粹裹挾,我們仍然能從歷史的只言片語中找到蛛絲馬跡來證明天皇的罪惡。 戰后日美的私下勾結 日本皇室粉墨登場后對于戰事的影響自從11月5日御前會議之后,日本皇室內很多將軍開始為太平洋戰爭進行準備。12月1日,日本召開了日美開戰前的最后一次御前會議,但據在下看來這并不能稱之為會議,只是例行公事的程序而已。日本天皇此時正式決定對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宣戰。事實上這正是11月5日御前會議的延續,因為在當時已經確定了開戰的意向。正如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在12月1日的發言:
所謂的“最后一次御前會議”實際就是為了掩蓋日本的險惡居心和偽裝和平的畫皮而存在的。戰爭爆發后,皇族子弟進入戰場,也出現了皇族子弟的死傷,雖然一些人當時已經被降為臣籍,但是仍可視為皇族子弟。比如伏見宮博英王屬于第3聯合通信隊司令部,在1943年8月21日,他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南部的波尼灣上空作戰時遭敵軍戰機擊落斃命。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朝香宮鳩彥王第四子朝香宮正彥王也是如此,其于1944年作為海軍大尉戰死在了馬紹爾群島的夸賈林島。這也是日本打開戰爭大門所自嘗的苦果。 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朝香宮鳩彥王 綜上所述,日本皇室由于長期以來的神化,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直身處于幕后。在戰爭局勢逐漸復雜之后,日本天皇開始由幕后走向了前臺,通過三次御前會議、支持東條內閣的上位等一系列動作,穩固了自己在軍民心中的影響力。日本皇室中的將領也紛紛走上了太平洋戰場,甚至有人死于太平洋,為這場本不必要的戰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