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都是以孝治家,各種儒學經典對孝道進行了全面而深刻地詮釋,甚至還有專門普及孝道的通俗讀物——《孝經》。 《孝經》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在儒家著作中占有相當地位。“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于孝”。 在現實生活中,“孝”的表現是復雜多樣的,內容可以涵蓋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是人生一輩子的修行,比如古人信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所以,當滿清入主中原,在全國推行“剃發令”時,遭到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有損父母的不孝之舉。 清朝統治者為了從文化上斬斷漢人的民族精神,強令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依罪當斬!并喊出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 ![]() 為了將孝道形象化,古人還專門編輯出版了二十四孝故事,讓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能依樣學習。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格言式的短語,在民眾中間廣泛流行,比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除了“無后”為不孝外,還有哪兩種行為也與“無后”同列為不孝的呢? ![]() 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十三經注疏》。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用現代白話文來表述就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愿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后代。 ![]() 看看,這三孝,前兩孝都是對父母而言的,一是精神上的,一是物質上的。 精神上的是說,雖然做子女的不能忤逆父母,要事事隨著父母心意,但在關鍵的時候還是得要堅持原則,在明知父母的行為與言論不當的情況下,不能站出來指正,以至讓父母犯下了為世人所不齒的錯誤,陷父母于不義,不是真孝,是蠢孝。 ![]() 物質上的是說,古代有許多自命清高的賢能之士,寧愿餓肚子守一份清名,也不愿入朝為官,有些人甚至為了躲避朝廷的征召而活活餓死。 這樣的賢士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如果家有父母需要供養,而自己又無謀生之技仍不愿出去工作(做官),混一份工資孝養父母,也是為不孝。 至于為什么把“無后”定為最大的不孝,因為無后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而是針對整個家庭一脈的,所以其責就更加重大了。 ![]() 那么,不孝的情況真的就只這三種嗎?當然不是,因為,這可能是個誤解。 其實,三字在漢語的語境中表示多的意思,有語云“一而再、再而三、三生萬物”,可見,這三字并非實指。據此,不孝有三的“三”也或為虛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