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陷入安史之亂的同時,也有一場內亂在南方爆發,這便是永王李璘叛亂。這場內亂持續的時間非常短暫,在歷史上名氣也不大,卻留下了不少爭議性的話題。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被卷入了這場叛亂之中,叛亂平息后被判處流放夜郎。對于這場叛亂的由來,大多數人知之不詳,只是因為史書上簡單的記載,便看作是李璘自不量力的行為。也有很多人因此而認為李白投靠李璘,是其政治能力上過于天真幼稚的表現。可仔細分析史書中對這段歷史模糊的記載后,可以發現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 ![]() 這場叛亂發生在唐肅宗李亨登基稱帝后不久,當時正是安史之亂叛軍勢大,北方大多數地方淪陷的歷史背景。史書中發動叛亂的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李亨的異母弟,被封為永王。李璘與李亨的關系并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李亨的養子。李璘的母親早逝,他是由李亨親自撫養長大的。李亨對其親愛有加,常常抱在懷里同睡。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璘被李隆基任命為山南節度使。潼關被攻破后,李隆基從長安出逃,并在馬嵬坡觸發了兵變。兵變后,李璘隨著李隆基逃亡蜀中避難,而李亨則前往靈武與朔方、河西、隴右等援軍會和。 ![]() 李隆基與李亨分道揚鑣后,各自在政治上都做出了一些操作。李亨到了靈武后在軍隊的擁立下稱帝,并尊逃往蜀中的李隆基為太上皇。而李隆基則在南下至漢中后,不顧諫議大夫高適的勸阻,對兒子們進行了節度使的分封。其中李璘得到的任命尤其重要,他兼領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鎮節度使,授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領兵阻止安祿山叛軍南下。李璘抵達江陵后招兵買馬,讓兒子襄城郡王李偒,又招攬了薛镠、李臺卿、韋子春、劉巨鱗、蔡駉等人為謀士,成為唐朝南方的半割據勢力。 ![]() 然后李亨聽說李璘有異志,要仿照東晉司馬睿的故事,便下詔讓李璘回到蜀中,但李璘拒不從命。不久之后,李璘的副手江陵長史李峴稱病出逃,輾轉后投靠李亨。李亨便讓李峴與高適兩人商議,謀劃對付李璘。經過商議后,李亨任命高適為淮南節度使,來瞋為淮南西道節度使,韋陟為江東節度使,三人聯合圍剿李璘的勢力。當李璘帶兵順長江而下東巡時,便與江東和淮南各處的唐軍發生了沖突。雙方發生戰爭,初戰以李璘的勝利而結束。其中吳郡太守李希言的部將元景曜、廣陵長史李成式的部將李神慶投降,丹徒太守閻敬之兵敗被殺。 ![]() 這個事情引起了當時江淮唐軍的震動,于是高適、來瑱與韋陟會合于安陸,結盟誓師討伐李璘。河北招討官李銑奉命屯兵揚子津,李成式則派裴戎帶廣陵兵戍守瓜步洲,以阻擋李璘東進的道路。李璘和李偒看到唐軍很盛,面有懼色。他的部下都認為難以成功,軍心浮動。荊州長史季廣琛見形勢不利,便暗中與其他將領結盟,各自帶兵背叛了李璘,各奔東西。李璘面對眾叛親離的窘境,只能帶兵轉向晉陵。然后他們在新豐遭遇了李銑與李成式的聯軍,李璘派李偒和高仙琦迎擊,被對方擊敗,高仙琦與李璘逃往鄱陽。 ![]() 鄱陽司馬陶備閉門拒絕李璘入城,李璘大怒,派人焚燒鄱陽城門,進城后奪去城中庫房的兵器。然后李璘帶兵離開鄱陽,從余干縣觸發難逃,準備前往嶺外躲避。他在途徑大庾嶺時被江西采訪使皇甫侁帶兵追上,李璘戰敗被俘,最后被皇甫侁殺死。李偒也被亂兵所殺,高仙琦逃走,不知所終。 這場叛亂震驚了全國,也讓面對安史之亂的唐軍雪上加霜。李隆基得知這件事后,下詔“降李璘為庶人,謫遷于房陵。”李璘兵敗身死后,皇甫侁送其妻子到蜀地,李隆基和李亨都感到很悲傷。李亨沒有從重處置李璘的家人,也沒有公開給李璘安上叛逆的罪名。 ![]() 事實上這件事情是典型的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完全不符合唐朝處理叛逆的一貫制度。按理說李璘作為起兵反叛的親王,叛亂后的處理是從嚴從重的,這是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有的慣例。可是李亨不但沒有公布李璘的罪名,就連他的幾個兒子也沒有降罪。事后李璘的嫡次子李儹被封為為余姚王,李偵為莒國公,李儇為郕國公、李伶和李儀并為國子祭酒。這種處理就比較奇葩了,哪有對叛逆子女不降反升的道理?而作為剿滅叛亂的大功臣,皇甫侁反倒被李亨棄用,這就更不符合正常的邏輯了。 ![]() 很多歷史學者的解釋為,李璘是李亨養大的,又受到李隆基的寵愛,所以朝廷對其處置上選擇了從輕。這種說法其實是似是而非的,完全無法解釋其中邏輯矛盾的原因。實際上整個叛亂從頭到尾都是模棱兩可的,甚至找不出任何李璘發動叛亂的證據。 史書中說李璘要在江南自立格局,仿照東晉司馬睿的故事。實際上李璘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話,也沒有提出過在江南割據的想法。從李璘部下季廣琛的言語中可知,他們率軍沿著長江東進,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也是秉承李隆基的意志。從這個角度看,李璘從起兵開始就沒有反叛的意思。 ![]() 從李璘起兵前后的過程來看,他除了拒絕返回蜀中以外,并沒有任何針對李亨的地方。他率領軍隊東進,實際上是因為李隆基任命他的職位和權力。從《舊唐書》及《冊府元龜》所載來看,李璘當時有江淮兵馬都督的職責,按季廣琛的說法是“總江淮銳兵”,因此李璘帶領大軍東進揚州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他始終呆在山南東路等四路當節度使,豈不是主動放棄江淮兵馬都督的官職?從季廣琛的言語來看,李璘東進也不是為了割據自立,而是“要長驅雍、洛”,這完全是北上參與平亂的操作。如果李璘真的反叛,難道不該坐山觀虎斗么? ![]() 如果說季廣琛是一家之言,那李白的詩歌更說明了問題。李白的《永王東巡歌》被很多人認為是反詩,也被當成李璘反叛的證據。可我們從這首詩來看,絲毫看不出任何反叛的意思。李白寫道“祖龍巡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很多人曲解這首詩,完全斷章取義,把這首詩搞成反詩。他們說李白在這里將李璘比作了李世民,所以也就證明了李璘要造反了。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歷史上的文字獄都是這么來的。實際上這首詩是用李世民渡遼來比喻李璘的平亂戰略,準備從水路繞后攻擊安祿山叛軍。 ![]() 實際上詩歌中著重強調渡海攻打叛軍的作戰策略,用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的類似戰略來做比喻。當時叛軍的精銳集中在河北南部和中原一帶,老家范陽反而兵力空虛。從這首詩來看,李璘有意順長江而下,出海后從渤海灣攻打叛軍的范陽老巢,一舉鏟除叛軍的根基。叛軍根基被切斷后,再會和李光弼和郭子儀圍攻雍州和洛陽的叛軍,則可以迅速平定叛亂。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有鎮守太原,從井徑口出兵范陽的李光弼配合夾擊,叛軍在范陽的少量兵力根本無法抵擋。 ![]() 除了史料上記載的內容外,從軍事和政治角度出發,這場叛亂也是疑點重重。如果李璘叛亂是成立的,那他為何率軍東進,而不是西進。當時李亨的小朝廷在長安西北的靈武,李隆基在蜀中,都是在西邊的方向。如果他想要仿照晉元帝司馬睿,為何不坐山觀虎斗,等叛軍和唐軍兩敗俱傷后再出面收拾殘局?司馬睿和瑯琊王氏就是這么干的,才在江南打下東晉的半壁江山。而當時叛軍鋒銳正盛,而李亨剛剛即位,李璘若自私一點,根本不用著急北上平亂的。更何況平定李璘叛亂的軍隊指揮也非常奇葩,完全違反了李隆基的布置。 ![]() 李隆基在漢中冊封節度使時,除了永王李璘以外,盛王李琦也被封為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都使。而率軍平定李璘叛亂的李成式等人,原本就應該是李琦的部下。但是李琦還來不及上任,李亨就把他的權力收回了,并把他的地盤分割設立了淮南節度使、淮南西道節度使和江東節度使,并交給高適等人統領。李隆基如此布置之時,李亨還沒有抵達靈武,更沒有登基稱帝。李亨登基稱帝后,下詔改變了李隆基的布置,于是和李璘發生沖突。李璘拒絕交出兵權,返回蜀中,所以才有了后來三鎮節度使圍攻李璘的事情。 ![]() 從這個事情上看,很明顯李亨在靈武的詔令,和李隆基在漢中的詔令有著沖突。唐朝陷入二元政治的混亂格局,地方上聽哪個詔令都不算錯。李璘堅持執行李隆基提前布置的平亂策略,雖然與李亨有矛盾,但跟叛亂扯不上任何關系。而且李亨也沒公開下詔免去李璘的職務,那李成式等人圍攻李璘便是濫用職權。 實際上回顧這個叛亂的始末,可以看出李隆基和李亨在權力分割上的矛盾。李隆基既要李亨帶兵反攻叛軍,收回長安和洛陽兩京,但又不想李亨獨攬大權。所以他搶在李亨登基前冊封了李璘等兒子為節度使,把唐朝的軍權分割出去,避免李亨一手遮天。而李亨要把皇位坐穩,自然要收回兵權,所以矛盾就出現了。 ![]() 在這種權力爭奪中,地方派系紛紛站隊。李璘站在了父親李隆基的一方,高適等人站在新皇帝李亨一方,所以產生了矛盾。地方上為了向新皇帝表功,挑起戰爭以叛亂罪名殺死李璘,這是爭取政治利益很常見的操作。李亨為了坐穩皇位,自然無法跟這些人計較,而且他也不想權力被李璘分割走,所以對這個事情就默認了。但李璘畢竟是受命于李隆基,合理合法的軍事行動,所以李亨無法下詔平叛,甚至定不下罪名,只能模棱兩可的進行政治迫害。于是這場戰爭便成了沒有罪名的叛亂,李璘被冤枉的背了黑鍋,成了李隆基和李亨爭權的犧牲品。 ![]() 李亨去世后,唐代宗李豫即位,登基不久便開始給李璘平反,李白也因此赦免,順長江東下返回金陵。李豫的這個操作完全可以證明,李璘的叛亂案就是被人冤枉的。實際上在此之前,杜甫就為了這個案子多方奔走,目的是給好友李白伸冤。他在《有感五首》其四中的“授鉞親賢往“,便是對李隆基分封李璘為節度使的肯定。他在更早的《不見》中也表達了對李白冤屈的申述,這也說明了當時各界對這個案子的看法。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個冤案就是李亨為了搶奪兵權,對李璘政治迫害的結果,而李白也是受到牽連才被流放夜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