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是中國詩歌最成熟的一種體裁,也是歷代文人最喜歡的一種體裁。起承轉合是其常見七律章法。這里以杜甫的《秋興八首》為例,介紹其他幾種特殊章法。 一、接項格 之一 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前四句是就眼前景領起,首聯描繪了巫山、巫峽一帶蕭瑟、陰森的秋景,以此來襯托情思。頷聯寫江上波浪很大,關塞上的風云連接大地,周圍一片陰晦。這兩句所寫的自然現象,也是社會動蕩不安,自感沒有出路的象征。第五六兩句即蜀地景憶中原故園往事,句意是菊花已兩度開放,花上凝聚著自己回憶過去歲月的眼淚,一只孤獨的小船緊系著我回鄉的心。表達了滯留的悲苦及對故鄉的思念感情。結句以蜀地寒衣催刀尺、暮砧急搗托喻比興,更加襯托出歸心之迫切,以此表現歲月催人的感慨。此首第一句“玉露凋傷楓樹林”興起第三聯,而第二句“巫山巫峽氣蕭森”則興起第二聯。章法上頂針回環,前人謂之接項格。 第二首時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寫夔府秋夜北望京華。首聯承上首末聯,由薄暮入筆。第二聯上句寫今情,下句寫往事,把懷念京華與身世之感緊密交織。第三聯上句寫往事,承接“每依北斗望京華”;下句寫今情,承接“奉使虛隨八月槎”。尾聯寫京華望而不見,回到眼前景物。此首第一、三、六句寫夔府事,二、四、五句寫京華事,思今憶往,章法故為錯綜,在詩中體現出今昔、虛實、人我的種種對比,前人稱之為交股格。 三、纖腰格 第三首緊接三首“洲前蘆荻花”的夜色轉摹夔州秋日朝景。前四句純是興起,寫明凈的秋色與煩擾的心情。日日江樓坐于翠微、信宿漁人日日泛舟,清秋燕子天天飛翔,皆以見內心之孤獨。后四句始入抒情,頸聯連用典故,自比匡、劉,深感命運蹇厄,事與愿違。尾聯用同學多不賤反襯自己的落拓不得志,寫出其孤獨的原因。前后兩四句,意似斷而實連,名之纖腰格。 第四首以安史之亂為中心,寫長安近況,是八首的樞紐。首聯因聽說長安政局變化很大,而反思國家和個人所經歷的動亂與流亡,有說不盡的悲哀。中四句承首聯,皆“聞道”之事,具體寫“似弈棋”的內容。頷聯感慨世道的變遷,時局的動蕩,著重內憂,國運今非昔比,老一輩文武官員都換成新主。尾聯寫在這國家殘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況下,昔日在長安的生活常常呈現在懷想之中。這首詩以第一句統領第二聯,第二句統領第三聯,名之雙蹄格。 五、續腰格 第五首前六句借寫蓬萊仙境喻指長安舊日盛況,回憶自己曾在中央政權中任右拾遺職“識圣顏”的輝煌經歷。極寫玄宗在位的太平景象,氣象萬千,豪情萬丈,以襯托現在的國危民困、窮途落拓、暮年飄泊的憂傷和抑郁。“一臥滄江驚歲晚”之句,指明以上皆為夢境,而以“幾回青瑣照朝班”作結,更顯出詩境的沉郁。此詩首聯領起中間二聯,然后中間二聯互相照應,頷聯上句照應頸聯上句,頷聯下句照應頸聯下句,句中二聯相續,稱之續腰格。 第六首抒寫對曲江的懷想,慨嘆安史之亂以來,長安城滿目瘡痍,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況,對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變化,不勝感慨。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聯“一臥滄江驚歲晚”,寫自己在瞿塘峽口聯想曲江。瞿塘峽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頭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萬里風煙”把客蜀望京、撫今追昔憂過感時的復雜感情交織成一派迷茫而又深厚壯闊的藝術境界。末聯以“回首可憐歌舞地”統領以上六句,稱為首尾互換格。 七、首尾相答格 第七首抒寫對昆明池的懷想。前四句寫昆明池舊日練水軍的盛狀,既展現當年唐朝國力昌盛、景物壯麗、物產富饒的歷史畫面,第五、六句寫昔日漢武帝練水軍的昆明池,今則逐漸淤塞,惟馀菰米、蓮房這些水生植物一派狼藉。慨嘆往事不堪回首,長安遠離,心事茫然。結尾二句關合自身,是說從蜀地到長安,關塞極天之高,惟飛鳥可渡,我只能作一漁翁,無所歸依,呼應“昆明池水”。前人謂之首尾相答格。 第八首通過對昆吾山和美陂一帶的回憶想象,抒發今昔興衰之感,也是對這一組詩的總結。第一句起興,第二句是詩的主要描寫對象。二、三兩聯均是寫紫閣峰與渼陂。末聯就是說我從前曾寫下那么好的詩句來歌頌大唐的盛世,而今昔對比,只有白頭低垂,苦苦吟望而已。這種首聯上句以興引起下句,以一事或一物一地為主,頷聯、頸聯言首聯下句之意,尾聯也關合首聯第二句的手法,謂之單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