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最近刷到很多,關(guān)于現(xiàn)代女性大多不愿結(jié)婚的文章。以及評論里讓我作為女生看了抓狂的評論,我覺得,是時候科普了 這是知乎上一個網(wǎng)友針對現(xiàn)代女性大多不愿結(jié)婚的一個回答。 隨后我看到一個這樣子的微頭條 既然說到男女平等,并且你覺得女性要求有車有房有彩禮是直接摘取別人的成果,同時覺的男性沒有保障。 那么我想說,如果你可以十月懷胎生孩子,孩子跟母姓。同時,你也可以生完孩子后在家當全職家庭主夫,照顧好老婆孩子衣食住行,學業(yè)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ok你要求女方有車有房有彩禮,我覺得十分合理。 可你能生嗎? 還有人說古代三媒六聘,也要彩禮啊,然后就有人反駁,人家古代娶的是完璧之身,知書達理,賢良淑德。 我想你們應該是想這么說: 八抬大轎,抬的是大家閨秀; 明媒正娶,娶的是賢妻良母; 三書六聘,聘的是知書達禮。 貞節(jié)牌坊,彰的是忠貞愛情。 斗膽想問,:“姑娘,占哪樣” 問題來了,大家閨秀,嫁的是書香門第,完璧之身配的是忠貞不二,賢妻良母許的是父慈子孝之家。敢問公子可是家財萬貫,擔得起八抬大轎?可是金榜題名,配得上大家閨秀?可是溫文儒雅,值得舉案齊眉? 都說男女平等,可有的人還就想著空手套白狼。就能生孩子這一點注定男女就不平等。 別杠,杠就是你對,畢竟我叫不醒裝睡的人。 說到古代,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評論 來來來,搬個小板凳,小女子不才,來給你們說道說道,古代休妻。 錯誤知識一:古代可以無條件休妻 在古代并非想休妻就可以休妻,丈夫及其家族若想休妻,其妻子必須符合七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七出”。 那么“七出”指什么呢? 《禮記·大戴禮》云:“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是為“七出”,也就是說,七條中占了一條,男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休女人了。 既然有“出”自然就有“不出”,既然有休妻的條件,自然也有不能休妻的條件。 “三不去”,又稱“三不出”,指符合三個條件中任一條件的妻子,哪怕犯了七出,也不能休妻。那么是那“三不去”呢? 《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無娘家可歸的),不去;與更三年喪(曾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 唐代時,七出三不去變成了法律。《唐律疏義》《元典章》和《清律》都把它納入了法律條款中。 《唐律疏議·戶婚》規(guī)定:“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 還無條件休妻? 錯誤知識二:“三不去”釋義 有人告訴我,有所娶無所歸是買斷,即這個女人我三媒六聘娶回來了,怎么樣我說了算。 啊這,寶貝兒,語文老師棺材板我要摁不住了啊。你曉得伐? 來,我來告訴你,“三不去”真正的解釋是什么。 有所娶無所歸:指女子出嫁時娘家有人,而休妻時女方已經(jīng)沒有人了。直白點說,就是你娶媳婦的時候,她家里人都還在,而你想休妻的時候,你媳婦兒娘家人都死了。 與更三年喪:指妻子曾經(jīng)為公婆服過三年喪期。 前貧賤后富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糟糠之妻不下堂”。 錯誤知識點三:和離等于休妻,和離或休妻,女方嫁妝可不退還女方 在古代和離和休妻是不一樣的。 “和離”始見于唐代《唐律·戶婚》,在“諸犯義絕者離之”條后規(guī)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問罪)。”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說,休妻的情況下,女子犯七出是要問罪的!輕則口頭教育被休棄,重則挨板子下大獄浸豬籠沉塘。和離則不會問罪。 古代的嫁妝也是女方的私人財產(chǎn),并非夫妻共同財產(chǎn)。婆家妄動新娘的嫁妝,法律上是不允許的。一旦新娘鬧出去,婆家人財兩空不說,婆家聲望名氣也會受影響。 看過《知否》吧。明蘭為淑蘭爭取和離那段,在古代是真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古代婚姻部分條例科普啦。 寶貝兒們還想看哪些科普可以告訴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