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中國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思想家,被譽為“人民教育家”。 1915年,他24歲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專修 代表性作品有《中國教育改造》、《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等等。 一、平民教育 陶行知從美國學成歸國之時,正值國內興起五四新文化運動,他馬上以巨大熱情投身教育改革,并決心改變只為上層統治者服務的辦學方式,用平民教育為“中國教育尋覓新的曙光”。他認為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村,主張“到民間去”,還立下宏愿,要籌措100萬元基金,征集100萬位同志,提倡開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村。 反對鼓吹“勞心者治人”而脫離生產勞動的不良傳統。他雖是從美國歸來的留學生,卻脫下西服,穿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并倡導學習“南泥灣精神” 為了實踐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中央門外的曉莊創建了一所鄉村師范學校,自任校長。在這所馳名中外的曉莊師范學校,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生活本領”??谷諔馉幤陂g,陶行知又在重慶創辦了育才學校,把“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育才學校擇優選拔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兒童,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校內不僅教學生文化課,還努力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陶行知又派學生戴愛蓮等人到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學習《兄妹開荒》等秧歌劇,在校內組織演出。他還倡導學習“南泥灣精神”,帶領師生開荒30畝,建立了育才農場。這種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矚目的創舉,使陶行知獨特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譽滿中外。 二、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體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于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彼€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吧睢辈皇侨藗兺ǔ*M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吧睢笔前ㄕ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吧罴唇逃本推浔举|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三、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眮碓从诙磐摹皩W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保逃牟牧?,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四、教學做合一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五、大師風范 古代的孔子開私塾提倡“有教無類”,首開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又出現了一位努力踐行平民教育的人物——陶行知。陶行知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并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同貧苦學生同勞動、同甘苦。在曉莊師范的茅屋禮堂兩旁有一副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斌w現了陶行知面對工農大眾的教育方針。陶行知成名以后,生活依然儉樸,他曾自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對聯自勉。鑒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業績,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 六、經典名言 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2、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3、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4、愛滿天下,樂育英才。 5、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6、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7、以教人者教已,在勞力上勞心。 8、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9、失敗是成功之母,奮斗是成功之父。 10、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11、讓學生走上創造之路,手腦并用,勞力上勞心,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雙手,三解放頭腦,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間,六解放時間。 1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13、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4、教育是立國之本。 15、人生辦一件大事來,做一件大事去。 16、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 |
|
來自: 老樹根b0td4712 > 《教育、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