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噻嗪酮,一種低調但不簡單的殺蟲劑 在諸多防治刺吸式害蟲殺蟲劑中,噻嗪酮既沒有吡蟲啉、啶蟲脒及噻蟲嗪等新煙堿類殺蟲劑的熱度,也有沒呋蟲胺、烯啶蟲胺、螺蟲乙酯、氟啶蟲酰胺等新型農藥的高大上。 ![]() 自上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噻嗪酮一直都是防治水稻稻飛虱的主力軍,尤其是經典配方噻嗪酮+殺蟲單,更是成為水稻種植區家喻戶曉的熱門殺蟲劑。 隨著噻嗪酮抗性的產生,以及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普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噻嗪酮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低調得足以讓人遺忘。 佰秀農業發現,近兩年農藥市場上又重新刮起“老農藥”流行風,一些極具性價比的老產品,在長時間擱置后,害蟲(病)抗藥性逐漸降低,再進行使用時,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噻嗪酮,就是其中之一。 ![]() 噻嗪酮,是一種昆蟲生長調節劑類型的仿生殺蟲劑,主要通過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和干擾昆蟲新陳代謝,致使幼蟲或若蟲無法正常蛻皮,從而影響昆蟲的正常發育,并最終致死。 但凡是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和干擾劑之類的農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殺蟲速度慢。 所以,在采取噻嗪酮防治刺吸式害蟲時,大家要掌握兩個使用方法: 一是要提前用藥 盡量在幼蟲或若蟲期使用,因為噻嗪酮對成蟲不具有殺傷力,但能使害蟲無法正常產卵,或產而不孵,可達到減輕下一代害蟲發生的數量。 如果一定要在這一時期進行施藥,一定要配合具有殺蟲能力的殺蟲劑劑型混用。 ![]() 二是要噴施均勻 噻嗪酮不像新煙堿類殺蟲劑那樣具有較好的內吸功能,殺蟲方式主要以觸殺為主,同時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 雖然具有較好的滲透功能,但對于施藥不到的區域,會造成害蟲成“漏網之魚”,從而不能達到徹底殺蟲的功效。 02 擅長防治蚧殼蟲,噻嗪酮極具性價比 隨著高毒農藥殺撲磷的退市,防治蚧殼蟲產品出現了短暫的空檔期,雖然啶蟲脒等新煙堿類殺蟲劑對蚧殼蟲具有防效,如毒死蜱+啶蟲脒,但毒死蜱也面臨著毒性殘留問題,退出市場是早晚的事情。 ![]() 而螺蟲乙酯、呋蟲胺、吡丙醚及氟啶蟲胺腈等單劑或混配制劑,用藥成本又太高,經濟價值較低的種植戶很難接受。 當前,噻嗪酮原藥價格折百價約7.5萬/噸,換算成25%噻嗪酮制劑,每30克零售價格約3元/30斤水,對于蚧殼蟲抗性較小的易發作物,是極具性價比的。 若用于抗性較大蚧殼蟲時,建議和其它不同機理的殺蟲劑進行混配,如毒死蜱+噻嗪酮、吡蟲啉+噻嗪酮、馬拉硫磷+噻嗪酮、螺蟲乙酯+噻嗪酮、吡丙醚+噻嗪酮、苯氧威+噻嗪酮、噻蟲胺+噻嗪酮等。 ![]() 通過混配其它不同機理殺蟲劑,既能達到殺滅幼蟲,又能殺滅成蟲的作用,可以說,既保證了殺蟲效果,又不會增加太多施藥成本。 佰秀農業溫馨提示,在采取噻嗪酮防治蚧殼蟲時,應在蚧殼蟲初發期(若蟲期)進行施藥,如黃淮大部分地區可在5-6月份進行施藥防治,一旦進入成蟲階段,蚧殼蟲蠟質層已經形成,不但增加了防治難度,還造成了危害損失。 03 使用噻嗪酮注意事項 噻嗪酮不僅對蚧殼蟲防效優秀,還對稻飛虱、白粉虱、蚜蟲、茶小綠葉蟬等半翅目害蟲有著較好的防效,同時對鞘翅目的28星瓢蟲及蜱螨目的茶黃螨都具有一定防效。 ![]() 但在市場應用中,主要還是用來防治半翅目害蟲為主。 雖然噻嗪酮殺蟲速度較慢,但持效期卻高達30-40天,因此,在和具有殺滅成蟲能力的速效殺蟲劑進行混配,將能起到持效+速效的雙重效果。 噻嗪酮之所以能擁有如此長的持效期,主要還是由于其對酸、堿、光、熱穩定,也就是說,在不利因素影響下,其分解過程較為緩慢。 雖然噻嗪酮在作物體內可以被快速分解,但在土壤中分解較慢,過量使用可能會對水源及土壤造成污染。 ![]() 噻嗪酮經過十多年的“消沉期”,害蟲對其耐藥性得到了緩解,但依然要嚴格按照登記標準進行施藥,從而保證合理的施藥次數及施藥量,以防隨著市場份額的增加,害蟲對其抗藥性,在短時間內再次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