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瓦斯托波爾德軍前線,從曼施泰因所在的觀察哨,可以清楚地看見,蘇軍三道縱深梯次防御體系,保護著這座要塞的核心。 第一道防線的縱深為1.6至3.2公里,四道梯次配置的戰壕都有鐵絲網保護,其間部署著木制據點和混凝土掩體。 在戰壕前方和戰壕之間,被德軍炮擊引爆的地雷表明,蘇軍還布設了寬廣的反坦克地雷帶,可以預料的是,還布置了許多看不見的障礙,來對付德軍步兵的進攻。 第二道防線的縱深約為1.6公里,尤其是其位于別利別克谷和謝韋爾納亞灣之間的北段,構建了許多極為堅固的工事。 德軍炮兵觀察員給這些工事,起了好記的名字,比如“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爾加”、“西伯利亞”、“GPU”以及最重要的“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這座炮臺配備著12英寸口徑的巨炮。 “高爾基1號”的姊妹炮臺是“馬克西姆·高爾基2號”,位于塞瓦斯托波爾南面,配屬著相同的火炮。 要塞的東面防線,條件可謂得天獨厚,艱難的地形,再加上深邃、遍布巖石的山谷以及構建在山頂上的工事,為守軍提供了理想的陣地。 那些參加過塞瓦斯托波爾東部防線戰斗的德軍士兵,永遠都會銘記住“鷹巢”、“塔糖”、“北方鼻子”以及“玫瑰山”這些名稱。 第三道防線緊貼著鎮子周圍,這是個名副其實的,由戰壕、機槍陣地、迫擊炮陣地和炮臺所構成的迷宮。 據蘇聯方面的資料聲稱,守衛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共有7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徒步),2個步兵旅,3個海軍陸戰旅,2個海軍陸戰隊團。 另外,還有坦克營和其他獨立部隊,總計101238人。 一共10個炮兵團,2個迫擊炮營,1個反坦克炮團和45個超重型海軍岸防炮單位,總計600門大炮和2000門迫擊炮守衛著防線。 這確實是個難以攻克的堡壘,而曼施泰因打算以他的7個德國師和2個羅馬尼亞師,奪下這座要塞。 6月6日到7日的夜間悶熱無比,早上,一股輕柔的海風吹來,但它帶來的不是新鮮空氣,而是通往塞瓦斯托波爾道路上被翻攪起的塵埃,塵土和鎮子南部彈藥庫燃燒的硝煙,飄過了德軍防線。 拂曉時,德國炮兵再次的炮擊,加劇了這種塵埃,隨后,步兵向前推進。 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步兵和工兵的突擊隊于3點50分,向蘇軍的主防線發起了沖鋒。 ![]() 德軍向蘇軍防線沖擊 德軍的主攻位于北部戰線,第54軍以麾下的第22、第21、第50和第132步兵師發起進攻,第73步兵師轄下獲得加強的第213團擔任軍預備隊。 第30軍從西面和南面發起進攻,但并非主攻,第72步兵師、第28輕型師、第170步兵師以及羅馬尼亞部隊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出發陣地,以便為幾天后發起的主攻,做好準備。 在別利別克谷和卡梅什雷谷,德國工兵在雷區內,清理出一條車道,以便讓第190和第249突擊炮營盡快投入戰斗,為步兵提供支援。 與此同時,德軍步兵正在爭奪蘇軍的第一處陣地工事,盡管炮火摧毀了戰壕和掩體,但幸存的蘇軍士兵拼死抵抗,德軍士兵不得不用手榴彈和發煙罐,將其逐出偽裝得非常出色的陣地。 沃爾夫少將率領的第22步兵師來自下薩克森,他們再次被賦予了艱巨的任務:拿下“斯大林”堡壘。 去年冬天,該師第16團的突擊隊已攻到要塞的外墻,但隨后被迫撤出,一直退回到別利別克谷。 現在,他們將再次踏上這條代價高昂的道路,但是,6月9日,他們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 6月13日,馮·肖爾蒂茨上校指揮著第16團再次對該支撐點發起進攻。 盡管經過5天的狂轟濫炸,“斯大林”堡壘成了一堆廢墟,但抵抗火力仍從各個方向不斷射出。在“安德烈耶夫”一側,要塞指揮員部署的守軍都是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 我們在第22步兵師的作戰報告中讀到:“這可能是我們遇到過的最棘手的對手。” ![]()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示意圖 實際上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們只引用其中的一個,有一座碉堡的射孔被炮彈直接命中,30名蘇軍士兵當場陣亡,但剩下的10個人仍在拼死抵抗,他們把陣亡戰友的尸體像沙袋那樣,堆在被炸碎的射擊孔后。 “工兵上!”德軍步兵叫喊著,火焰噴射器朝著這可怕的碉堡噴吐出火舌,手榴彈也扔了出去,但直到下午才有四名蘇軍士兵放棄了抵抗,渾身顫抖著鉆出了廢墟。 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第16步兵團的兩個突擊營遭受了嚴重的傷亡,沒多久,兩個營所有的軍官非死即傷,一名預備役少尉接管了兩個營殘部的指揮權。 爭奪第二道防線的激戰,在悶熱中展開,一直持續至6月17日,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籠罩著戰場,來自巴伐利亞的第132步兵師遭受的傷亡太過嚴重,不得不暫時撤出前線。接替他們的是第24步兵師,該師被羅馬尼亞第4山地師替換后,從第22步兵師和第132步兵師之間,頂了上去。 對德軍而言,此刻的形勢不容樂觀,他們的傷亡越來越高,彈藥也嚴重短缺,這使得他們不時發出停止進攻的呼吁。 有些指揮官已經建議暫停進攻,等增援部隊調上來后再繼續,但曼施泰因很清楚,沒有任何援兵可言。 6月17日,他下達了命令,沿整個北部戰線重新發起總攻,遭受嚴重傷亡的各個團再度投入戰斗,他們決心這次要拿下蘇軍主要的支撐點。 在別利別克谷,“橄欖山”西面2.5英里處,兩門14英寸口徑的巨炮被帶入陣地。 這兩門大炮隸屬于陸軍第641重型火炮營,他們的任務是摧毀“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的裝甲炮塔。蘇軍在這個支撐點上配置的12英寸口徑大炮控制著別利別克谷和通往海岸的道路。 把這兩門龐然大物帶入射擊陣地是個艱難的工作,經過施工隊四個小時艱難的努力,炮兵連連長馮·夏迪姆中尉終于可以下達射擊命令了。 伴隨著雷鳴般的巨響,巨炮第三輪齊射后,身處第213步兵團戰線上的前進觀測員邁爾中士報告說,到目前為止,命中目標的炮彈并未對敵人的裝甲炮塔造成影響。 “換彈種!”夏迪姆發出了命令。這種炮彈名叫“勒希林”,長12英尺,重達1噸,裝填時需要起重機的幫助。 西線戰役期間,面對數日的防御工事,“勒希林”彈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這種炮彈落地時并不爆炸,而是鉆進目標內一定深度后才炸開。 一號炮旁,弗里德爾·弗爾斯特中士和他的14名戰友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夏迪姆中尉舉手示意:“開炮!” 20分鐘后,這一操作再次重復。“開炮!” 不久,邁爾中士便發來了報告:“敵裝甲炮塔被炸飛!” “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炮臺已被炸毀,可以看見其12英寸口徑大炮的炮管指向半空,炮火沉默下來。 隨后,希茨菲爾德上校帶領著第213團的突擊營,他朝著炮臺沖去,隨即占領了“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的裝甲炮塔及其通道。 “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炮臺已無法開炮射擊,但在這座300碼長40碼寬的龐大的混凝土堡壘內,蘇軍士兵卻沒有投降,相反,他們甚至一群群地通過秘密出口和通風道,實施快速突圍。 第24工兵營第2連奉命摧毀蘇軍的抵抗,他們朝蘇軍士兵喊話,要求對方投降,俄國人用沖鋒槍的射擊作了回答。 于是,德軍工兵們用大量的炸藥、汽油燃燒彈和發煙罐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爆破,但是硝煙散盡后,幸存的蘇軍士兵仍透過射擊孔和通道朝外射擊。 德軍又實施了第二次爆破,終于將混凝土墻壁徹底撕開,這座堡壘龐大的內部結構暴露在工兵們面前,“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有三層樓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 這座堡壘內有獨立的水源和電力供應,戰地醫院、食堂、維修廠、彈藥升降機、兵工廠和作戰哨位一應俱全,每間房間和每條通道都有兩扇鋼門保護,這些堅固的鋼門必須被單獨炸開。 德軍工兵們靠著墻趴在地上,鋼門被炸開后,他們朝里面扔進手榴彈,待硝煙散盡后再沖向下一道鋼門。 在下一條通道,德軍士兵突然遭遇到沖鋒槍火力的射擊,手榴彈扔了出去,手槍的擊發聲也響了起來。隨即,一扇鋼門又被炸開,激烈的戰斗再次打響。 戰斗就這樣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地持續著,最后,德軍士兵終于逼近了堡壘的神經中樞指揮部。 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口附近的戰地指揮部內,指揮官海軍中將奧克佳布里斯基也在密切關注著“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的戰斗。 無線電通訊官庫茲涅佐夫中尉坐在通訊室的收發報機前聆聽著,“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每隔30分鐘報告一次戰斗情況。 海軍中將早已給所有指揮員和政委下達了命令:“戰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有信號!庫茲涅佐夫仔細聽著,并把它記錄下來:“我們只剩下46個人。德國人正在撞擊裝甲門,要求我們投降。我們曾兩次打開瞭望孔朝他們射擊。現在,這已無法做到了。” 30分鐘后,最后一條電報發來:“我們只剩下22人。我們已準備炸死自己。通訊到此為止。永別了!” 最后,“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的指揮部被幸存的守軍炸毀,戰斗結束,堡壘內的1000名守軍只有50人被俘,他們還都負了傷。 ![]() 德軍察看馬克西姆·高爾基炮臺 6月17日,就在爭奪“馬克西姆·高爾基1號”炮臺的激戰仍在肆虐時,第24步兵師第31團拿下了“GPU”、“莫洛托夫”和“契卡”堡壘。 當天,沃爾夫少將的第22步兵師向南面取得了一些進展,該師轄內的第65步兵團,在第190突擊炮營第2連的加強下,拿下了“西伯利亞”堡壘,第16步兵團攻克了“伏爾加”和“烏拉爾”堡壘。 6月19日,第22步兵師率先到達謝韋爾納亞灣,這是塞瓦斯托波爾面向北方的最后一道屏障。 與此同時,弗雷德里希·施密特少將的第50步兵師來自勃蘭登堡和梅克倫堡,他們與拉斯查將軍的羅馬尼亞第4山地師一起,接受了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費力地穿過灌木和巖石密布的地帶,從東北方撲向蓋塔尼高地,他們成功地抵達了謝韋爾納亞灣的東角。 西面戰線上,弗雷特-皮科將軍指揮的第30軍按計劃于6月11日發起了進攻。 先是米勒-格布哈特中將指揮的第72步兵師和辛胡貝中將的第28輕型師,緊隨其后的是桑德爾少將的第170步兵師。 這些部隊沿著從海岸通向塞瓦斯托波爾的主干道向前推進,一切都取決于能否獲得薩蓬山的制高點,這些高地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南部至關重要,爭奪山頭和峽谷的戰斗已然打響。 這是一場針對精心偽裝的據點和強化的巖石工事的小型戰爭,“北方鼻子”、“教堂山”和卡馬雷洞穴是這場戰斗的關鍵所在,第72步兵師的士兵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些名字。 第28輕型師的獵兵團設法越過了海岸山脈陡峭的巖石地,早在1941年秋季,巴拉克拉瓦堡便已被第105步兵團的一次突襲所奪取,但到1942年6月,這里仍有許多事情要做。 ![]() 塞瓦斯托波爾的一個德軍機槍陣地 科斯拉少尉、克丁中士、辛德米特中士帶領著突擊隊投入到戰斗中,“蝌蚪山”、“朱砂1號,2號,3號”、“玫瑰山”以及著名的葡萄園是這場激戰中的關鍵地點。 獲得加強的第170步兵師,直到最近一直在擔任預備隊的角色,現在,該師從兩個突擊師中間插入,去奪取了重要的薩蓬山。 比特梅爾中尉率領的第391步兵團第1營,花了一個半小時殺至高地的山脊,隨后,就在到達目標處時,比特梅爾中尉中彈身亡,塞瓦斯托波爾及其港口已在他的視線范圍內。 6月18日,巴克少校帶著第72偵察營拿下了“鷹巢”。 接著,一個可怕的任務交給了第420步兵團,該團暫時歸第170步兵師指揮。他們的任務是沖進“英軍公墓”,這個墓地埋葬的是克里木戰爭期間英軍的陣亡者。 蘇軍已把這個墓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炮臺,一個可怕的堡壘。 6月20日,第46步兵師獲得加強的第97步兵團,奪取了“北堡”和狹窄的北科薩河上著名的“康斯坦丁諾夫斯基”炮臺。 這樣,該師便控制了海港的入口,塞瓦斯托波爾已經處在德軍的控制之下。 現在,曼施泰因已拿下塞瓦斯托波爾周圍所有的防御工事,可是,6月26日夜間,蘇軍最高統帥部動用了手上一切可用的船只,將步兵第142旅送入鎮內,該旅進入塞瓦斯托波爾時,正好目睹了這座要塞的陷落。 德軍第22和第24步兵師給予這座要塞致命的一擊,從謝維爾納亞灣對岸,第22炮兵團發射出他們的第10萬發炮彈。 ![]() 德軍重炮正在發射 塵土飛揚的“狼谷”中,德軍士兵在月光下集結,準備發起最后的突擊。 6月27日,午夜過后不久,德軍士兵搭乘著沖鋒舟和橡皮艇渡過了海灣,守軍發現他們的舉動時,已為時太晚,第一批突擊隊已到達對岸,并奪取了發電站。 各個營小心翼翼地向鎮子邊緣推進,天亮后,斯圖卡俯沖轟炸機趕到,他們為步兵們炸出一條通道。最后一道防坦克壕也被德軍越過。 蘇軍士兵頑強拼搏,盡管他們的防御崩潰了,但到處能看見蘇軍政委、指揮員或共青團員戰斗到最后一息。 7月3日,所有的一切塵埃落定。塞瓦斯托波爾,這座世界上最強大的堡壘已經陷落。 蘇軍有兩個集團軍被殲滅,9萬名士兵成了俘虜,德軍繳獲了467門大炮、758門迫擊炮和155門反坦克炮和高射炮。 不過,蘇軍要塞指揮員海軍中將奧克佳布里斯基和彼得羅夫少將并未陣亡在戰場上。 6月30日,他們乘坐快艇撤離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塞瓦斯托波爾的失守,使蘇軍失去了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整個克里木落入德軍之手。這對蘇軍來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進一步惡化了總的形勢;而對德國來說,自然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就使德軍能騰出1個有作戰能力的集團軍和相當數量的加強兵器。 蘇軍在塞瓦斯托波爾、哈爾科夫的失利,使蘇德戰場南翼的形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于德軍的急劇變化。 德軍不僅守住了哈爾科夫,而且消除了蘇軍對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域德軍南翼交通線的直接威脅,占領了北頓涅茨河以西、哈爾科夫東南地區,戰役態勢十分有利,重新奪得了主動權,并為夏季進攻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