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1 16:55 “軍形”,古本只作“形”,后增為“軍形”,指敵我雙方的作戰態勢,主要是指攻守之勢。臨陣作戰當然需要謀略,但是所有的謀略,都不能脫離具體的戰場形勢,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定。所謂“形勢比人強”,為將者不能只憑主觀的謀略,不顧客觀的形勢。 孫子論兵,先要做好防守,確保不被敵人打敗,然后再等待敵人犯錯,趁機戰勝之。戰場上首先要能自保,然后才能把敵人打敗。或者換句話說,縱然不能完勝敵人,至少己方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失。 《孫子兵法》軍形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不被別人戰勝。可勝:可以戰勝別人。 在己:關鍵在于自己。在敵:關鍵在于敵人。 可知:可以預知。不可為:不由自己決定。 孫子說:從前那些擅長用兵打仗的人,總是預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來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做到不被敵人戰勝,全靠自己的努力;能否戰勝敵人,則在于敵人是否讓自己有機可乘。所以,擅長用兵打仗的人,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勝,而不能做到使敵人必定被自己戰勝。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預見的,但是不可單憑主觀愿望而強求。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不可勝:杜牧以為,“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暫時不宜進攻,只宜自守。這種說法明顯與前文不符。應解釋為:不被敵人打敗,靠的是防守。可勝:曹操認為,“敵攻己,乃可勝”,做好防守等著敵人貿然進攻,己方就能趁機取勝。這種說法也不可解。應解釋為:己方打敗敵人,靠的是進攻。 守則不足:力量不如敵人,就需要自守。攻則有余:力量超過敵人,才可以進攻。 藏于九地之下:依靠地勢地形進行防守。藏,隱藏,藏兵。九地,泛指各種地理形態。動于九天之上:利用天氣條件發動進攻。動,動兵。九天,代指各種天氣變化。善于利用地形進行防守,就能安全自保;善于利用天氣發動進攻,就能大獲全勝。 當無法戰勝敵人時,應該注重防守;當可能戰勝敵人時,則應該采取進攻。實行防守,是因為實力不如對方,取勝的條件不充分;采取進攻,是因為實力強大,取勝的條件綽綽有余。善于防守的軍隊,隱蔽自己就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樣,無跡可尋;善于進攻的軍隊,展開兵力就像從九霄突然降下,勢不可擋。所以,防守時可確保無誤,攻擊時定可大獲全勝。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見勝:預見勝利。眾人都能預見勝利之時,你預見勝利,這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能在眾人之前預見勝利)。 天下曰善:殺人盈野、血流成河的大勝并非孫子所提倡的,故曰“非善之善”。 秋毫:秋天鳥獸身上的細毛,比喻很輕微的東西。明目:視力很好的眼睛。聰耳:聽力很好的耳朵。 勝于易勝:用最簡單的方式取勝。 智名:因智謀而揚名。勇功:因勇敢而立功。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有轟轟烈烈的英勇事跡,所以看似無功無名。所謂“勝于未萌,天下不知,故無智名;曾不血刃,敵國已服,故無勇功也”(杜牧)。 戰勝不忒(tè):每戰必勝,不會出錯。忒,差錯。所措必勝:在必勝之時出兵。措,置。勝已敗者:戰勝已有敗相的敵人。敵人出現疏漏,我方乘機進攻,自然能夠取勝。 立于不敗之地:處在不可戰勝的境地。不失敵之敗:不錯失戰勝敵方機會。 勝兵:取勝的軍隊。先勝:先有必勝的把握。敗兵:失敗的軍隊。求勝:寄希望于偶然因素取勝。 修道而保法:豐富戰爭謀略,嚴守軍事法度。勝敗之政:爭取勝利,避免失敗的措施。將軍有謀略,就能爭取勝利;軍中重法度,就能避免失敗。一說推行道義,得人愛戴,就能爭勝;嚴格法令,得人敬畏,就能不敗。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勝仗而普天之下都說好的,還不是最理想的勝利。這就像能舉起秋毫那樣細小的東西算不上力氣大,能看見太陽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見雷霆的聲音算不上耳朵靈敏一樣。古時候所說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指那些總能戰勝容易被打敗的敵人的人。因此,這些擅長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勝利,沒有足智多謀的名聲,也沒有背負勇猛善戰的稱譽。這是因為他們的勝利不是偶然的,絕對不會有差錯的;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于他們所采用的作戰方針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戰勝的是那些已經陷于必敗境地的敵人。 所以,擅長用兵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從不放過任何可以打敗敵人的機會。因此,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取得必勝的條件,然后才尋找機會與敵人交戰;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與敵人交戰,然后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夠修明政治,確保法度,所以能夠掌握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動權。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度:計算,這里指確定攻守之勢,一說考察戰場地形。量:考量,這里指對比雙方優劣所在。數:計謀。一說敵軍人數多寡。稱:稱量,校驗,這里指預測戰爭結果。勝:奪取最后的勝利。 地生度:雙方的地理形勢,會決定其攻防角色。度生量:確定了攻守之勢,才能分析雙方的優劣所在。量生數:分析了雙方的優劣所在,才能制定相應的戰爭方略。數生稱:戰爭方略已定,才能預測戰爭結果,建立必勝的信心。稱生勝:有了必勝的信心,就能爭取最后的勝利。也有人認為,“地”指戰場,“數”指人數。確定了戰場,就可以考察地形;考察了地形,就能確定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對敵人有利;了解了各自利弊所在,還要對比雙方的軍隊人數;根據人數的不同,確定對應的作戰方針;有了對應的作戰方針,才能爭取最后的勝利。 鎰(yì):古代重量單位,一鎰合二十四兩,一說二十兩。銖(zhū):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合一兩。以鎰稱銖:用己方一鎰去稱量敵方一銖,說明力量處于絕對優勢。 決:決堤放水。仞(rèn):古代計量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仞。形:戰爭形勢。 兵法中,用來衡量勝負的因素,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我雙方所處地域的不同,產生土地幅員大小的“度”;敵我土地面積的大小,產生雙方人口和物質資源多少的“量”;敵我人口和物質資源的不同,產生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少的“數”;敵我軍隊和兵員的不同,產生雙方軍事實力強弱的“稱”;敵我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誰勝誰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對于失敗的軍隊,就像用鎰與銖相比較,占有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與鎰相比較,處于絕對的劣勢。打勝仗的一方,指揮士兵作戰,就像從萬丈高山頂上決開積蓄起來的水流,順山澗直瀉而下,其勢銳不可當。這正是強大實力的表現。 新解與點評:《形篇》的“形”,當謂軍事實力。軍事實力既然客觀存在,其狀況就會有所表現,如眾寡、強弱等。“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曹操注)“情”,軍情,即軍事實力狀況的計算與對比,從而知戰爭勝負。 本篇主要論述的是如何依據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采取攻守兩種不同形式,“自保而全勝”;提出了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進而求取勝利的作戰指導原則。 孫子強調要創造條件,尋機勝敵。本篇在開始就明確指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本篇一個重要的主導思想。孫子認為,創造條件,積蓄軍隊的戰斗力量,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是戰勝敵人的客觀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去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
來自: 專家視點 > 《鬼谷子\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