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種有錯誤的觀點是:左右結腸癌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區別,認為左右結腸不會有什么不同。這是不了解人體生理解剖的外行人的想法。結腸基于胚胎發育、血液供應、解剖和功能等的差異,可將其分為右半結腸(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右半部)和左半結腸(橫結腸左半部、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結腸癌由于發生部位不同,臨床癥狀及體征也各異,應當注意鑒別。正確的認識左右結腸癌,便于更準確的診斷疾病,更及時的對疾病進行治療。 右半結腸發生于胚胎的中原腸,血液由腸系膜上動脈供應,靜脈血經腸系膜上靜脈主要回流入右半肝,故右半結腸癌多轉移到右半肝;而左半結腸發生于胚胎后原腸,血液由腸系膜下動脈供應,靜脈血經由腸系膜下靜脈進入脾靜脈,再經門靜脈到左半肝,故左半結腸癌比較易發生左半肝轉移。 右半結腸腸腔較大,腸壁薄易擴張,生理功能是吸收水、電解質及部分葡萄糖,腸內容物多呈液態或半液態,所以右半結腸癌不易發生腸梗阻;而左半結腸腸腔狹小,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及貯存大便,所以腸內容物成形且較干硬呈半固態。原發癌腫多為浸潤型硬癌,環狀生長,故左半結腸癌臨床上有近一半的病人表現為腸梗阻。而這種腸梗阻的出現往往是漸進性的,病變早期僅有大便習慣改變,隨著病情的發展,環狀生長的腫瘤導致腸腔縮窄而出現便秘癥狀。爾后縮窄上端腸腔積液增多,腸蠕動增強,故便秘后又可出現腹瀉,常為兩者交替出現。腫瘤再進一步發展引起完全性腸梗阻,臨床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痙攣性腹痛、腸鳴音亢進及無排便排氣等癥狀。 右半結腸血供豐富,結腸癌腫生長快,瘤體大,故80%的病人可于右腹部觸及腫塊,回盲部腫塊尤為常見。由于癌腫侵及血管,常發生中央性缺血性壞死脫落,導致潰爛出血。早期出血不多時表現為大便隱血,以后出血漸多,大便呈暗紅或醬色。癌性潰瘍繼發感染,致腸粘液分泌增加,臨床上出現粘液血便及貧血。而左半結腸患者因腫瘤壞死繼發出血,可出現粘液血便或血便,但量一般較少,且血與大便相混合,色澤呈暗紅或鮮紅色,大出血者少見。 左半結腸癌在早期就可出現大便改變及梗阻癥狀,且比右半結腸癌多1倍左右,因此該類病人就診往往較右半結腸為早。而右半結腸癌早期約70%-80%的病人常有飯后右側腹部隱痛和脹痛,活動加劇,偶爾為陣發性,出現類似慢性膽囊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闌尾炎等癥狀,易造成誤診。癌腫中心性壞死繼發感染,毒血癥狀顯著,臨床上常表現為消瘦、虛弱、食欲減退、發熱等全身中毒癥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