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引:武昌起義只是一次意外的嘗試,但正是這次嘗試讓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擁有了與不滿和野心相匹配的機會。人們對于那段歷史的研究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政治、軍事領域,很少涉及商人,但就當前來看恰恰是商人的“倒戈”斷送了清政府最后的機會。 ▲ 清末立憲派最重要的領袖之一張騫,張騫在辛亥革命后選擇放棄立憲轉向支持共和,張騫可以說是清末民初的最杰出的紳商代表之一,他的轉向在紳商領域有著指標性的意義。 在久遠的封建時代士紳和商人并不是一回事,古代的士紳主要指的是地方上一群有聲望、有地位、有文化、有很強民間影響力的群體。 這些人當中很多可能是地主、或者致仕歸鄉的官員、宗族長老、科舉士子等等,士紳階層在地方上可以說是土皇帝般的存在。對于維護儒家文化的統治,維持封建帝國在地方的存在有著巨大的作用。 封建時期,大多數帝國王朝的統治力量只能布局到郡縣一級,廣大鎮、鄉、村的統治則要依靠士紳群體的配合,因此這些民間人士其實具有很明顯的官方背景,更何況士紳中本身就有很多致仕官員。 士紳和商人聯系在一起主要是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運動橫掃南方,除了湘軍、淮軍這樣規模龐大的漢人地主武裝,各地的士紳也開始組建自己的團練以備自保。 辦團練光靠影響力和文化是不行的,還得有錢,于是士紳和商人成功合流。太平天國覆滅后清帝國的國力不僅沒有復興反而日益衰落,所謂的同治中興只是一個虛幻的迷夢,到了20世紀初紳商階層的影響力已經足以影響政局。 ▲ 湖北立憲派領袖湯化龍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紳商代表之一,他在清朝末年一直在推動清政府施行立憲,但沒有成功。武昌起義后,湯化龍選擇支持革命黨人。 1910年10月25日全國各地督撫聯名上奏要求1911年開國會,施行立憲,這些地方大員們之所以會聯名上書原因無他,因為他們在地方上已經感受到了紳商階層對于立憲的渴望。 剛才我們也提到了紳商本質上就是一群背靠民眾對接官府的群體,因此這些地方大員已經從紳商們的迫切感受到了民間的強烈不滿。 但最后清政府不僅對此置若罔聞反而做出了引發武昌起義導火索的事件 - 四川保路運動。 1904年川漢鐵路開始籌建,當時這條鐵路是官辦為主商辦為輔,算是合營吧!至于保路運動中的另一條鐵路粵漢鐵路最早則是官督商辦,后來因為內斗不斷最終改為湖北段官辦,湖南段官督商辦,廣東段完全商辦。 但當時兩廣總督岑春煊為了控制鐵路強制要求官商合辦,由此引發了廣東紳商的強烈不滿,廣東士紳和商人明確反對官府介入,岑春煊的做法非常粗暴,直接將“帶頭鬧事”的廣東紳商代表抓了起來。 而川漢鐵路最早其實是官督商辦,1907年改為商辦,但沒有想到依然有大量清政府官員賴在其中不動窩。1909年鐵路動工時四川紳商共籌資1400萬兩,結果只有700萬兩真正投入了鐵路建設。 至于那700萬兩已經被官員們貪污殆盡,最后清政府只同意補償其中的400萬兩,另外300萬兩則不想承擔。 ▲ 在最開始清政府收回川漢鐵路時并沒有強行一說,因為鐵路建設進度緩慢,四川的紳商們也同意收歸國有,但要求清政府必須補償官員們之前貪污留下的虧空,不過清政府可不打算掏錢,只想空手套白狼,最終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四川保路運動。 四川保路運動總體上是和平的示威運動,唯一的暴力是清政府為了盡快平息民間的怒火選擇向保路民眾開槍。四川保路運動之所以沒有像武昌起義那樣產生武力反抗,是因為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者是立憲派。 以紳商為主的立憲派對清廷抱有一絲絲的幻想,以為清廷真的會改弦更張,加上紳商階層沒有掌握新軍等武裝力量,只能選擇用和平的方式進行反抗,如果沒有武昌起義,這場反抗注定是徒勞的。 清政府打壓紳商階層的想法和過去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所謂士農工商的排序并不是說商人真的不產生社會價值,只是封建帝國統治者擔心商人掌握太多財富威脅自己的統治而已。 如果清朝沒有西方列強入侵引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那么商人的地位依然很低,也不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力。 ▲ 盛宣懷也是晚清紳商的代表,只不過盛宣懷和清政府的利益高度綁定,盛宣懷也是清政府將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收歸國有的主要執行者。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國門后一些變化深刻且影響巨大,歐洲商人大舉進入清帝國催生了如盛宣懷、張騫為代表的買辦和紳商群體。 前面我們提到在封建帝國時期商人地位低下,地方上的鄉紳雖無官職但地位極高,地方政府官員也得敬三分加禮三分。西方列強的入侵帶來了一種不一樣的思想,那就是商人的地位其實是可以很高的。 一方面這種思想的影響著清政府統治下的部分較為開明的鄉紳和官員,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有與很多歐美列強、外國銀行、商人打交道的需求,于是商人買辦階層出現了。 盛宣懷這種是清政府欽定的對外打交道的大買辦,而各個地方上“自發生成”的買辦群體按照歷史記載到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時已經多達20000人 - 30000人。 紳商群體中很多是之前的官員,也有地方上有實力較為開明的鄉紳,也有如張騫這樣考上狀元但選擇實業救國的天子門生,由此可見清朝后期的紳商群體的地位已經遠不是傳統的鄉紳能夠媲美的。 結合了士紳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商人富裕的資產以及同洋人打交道帶來的“高人一等”的觀感,紳商們的影響力到了晚清已經空前絕后。 ▲ 晚清天津四大買辦之一的吳調卿,他是安徽婺源(現江西婺源)人,吳調卿最開始是做匯豐銀行的買辦,做大后被李鴻章招致麾下成為一個官商合一的大買辦,是清末紳商的代表之一。 從清末立憲運動的推動可以看出地方紳商已經成為立憲運動的主力之一,他們廣泛的參與中央政治,已經遠不是過去鄉紳們只影響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可以比擬的。 紳商們要求立憲推動改革首先是出于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已經在那個環境下經營數十年,不一定會很適應共和制度。 另一方面在看過西方先進的商業、軍工、科技、制度優勢后也希望能夠推動清朝轉型升級,否則必會被時代大潮所吞沒。 紳商群體可以說是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也許他們的眼界確實還比不上同時期在海外喝過洋墨水的留洋人士,不過由于紳商們立足本土接受外來文化,這種復合之下反倒是成為最了解這片土地的開化人士。 其中不少的紳商相比于處于利益集團內的滿清官員有著更濃郁的愛國情懷,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因此紳商們急于推行立憲,但很可惜清政府的高層們已經與紳商們沒有活在同一個時代,當然其實這樣說不完全準確。 慈禧太后死后掌權的攝政王載灃和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并非對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只是他們還是選擇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 1901年只有19歲的載灃出使德國,此行極大的開闊了載灃的眼界,載灃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但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保守王爺,就歷史記載來看,載灃確實輕視民間運動,但總體上是有改革的想法。 但不管是載灃還是隆裕太后或者慶親王奕劻,以及其他蹲在清政府中央政權核心圈子的各路大佬們,他們的想法和紳商們終究是沒有想到一塊去。 我們翻看過去清末的歷史能夠發現地方督撫對于變革是有心的,是支持的,至少在大的方向上是支持的,他們也多次上書請求清廷立憲開國會,可以說他們有一定的進步性,這是那個時代賦予的。 但是皇族內閣的出現,漢人官員被排擠清楚的說明了一件事情,在清廷中央看來這個天下即使變也得按照他們的想法變化,至于紳商們的呼吁和請求,歷史大勢所趨都得往邊上靠靠,清廷自認為自己可以對抗歷史規律。 清廷的立憲走到1911年5月的皇族內閣時實際上已經被完全堵死了,發現自己多年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清政府反而還要將自己辛苦多年籌措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一毛不拔的收歸國有,紳商們的失望和憤怒可想而知。 清政府在對待紳商的態度是非常有問題的,紳商群體對于中國的人情世故、官方法律、洋務、商業無一不通,且與清廷的利益有很大的相關性,是最值得爭取的群體,但清政府卻從未真正的敞開胸懷接納紳商們,有的只是利用。 ▲ 晚清四大買辦之一,廣東紳商代表人物鄭觀應,他于1894年撰寫了《盛世危言》一書,該書影響極大,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蔡元培都閱讀過此書并大加推崇。鄭觀應在書中首次請求清政府立憲,被公認為是晚清倡導立憲第一人。 淮河雨以前的文章里曾經引用過一些清史專家的話,清政府的改革是滯后的,總是在下個階段做上一個階段就應該做的事情,每次都是在逼得沒有辦法了才假模假式的站出來要變革。 但每次變革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將語言功夫發揮到極致,實際行動卻猶抱琵琶半遮面,就在清政府敷衍時,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社會的進步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清政府自身的更新換代。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30多年的洋務運動被證明是失敗的,這一事件極大的加速了清朝社會的變革,這種變革快速而猛烈,以致于清朝社會的需求和清政府統治需求出現了脫節。 紳商群體雖然被清政府排除在統治核心之外,但因為紳商的巨大影響力,清政府依然愿意傾聽紳商的訴求,最典型的案例是張騫在清末前往北京都會受到清朝皇室的熱烈歡迎,如果張騫選擇從政可能永遠都無法享受這個待遇。 但是只是傾聽是沒有用的,清政府最終還是沒有選擇真正回應紳商們的訴求,于是革命黨人站了出來。 ▲ 晚清皇室重要人物載灃的弟弟載濤,載濤有在法國軍校讀書的經歷因此眼界開闊,是晚清皇室中支持立憲的主力人物,但就算是地位極高的載濤也說不動守舊勢力,游離在清廷之外的紳商們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說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洋務運動時的主力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掌握重權的地方實力派,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中央的支持只是停留在嘴上。 甲午戰爭后的百日維新主力是康有為、梁啟超等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但無經濟影響力的士子們,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名義上支持他們,但一旦觸及自己的利益便立刻強行干預,殺戊戌六君子迫使康梁逃亡。 到了立憲運動的時候主力變成了亦官亦商的買辦紳商群體,這個群體介于地方封疆大吏和文人士子之間,慈禧太后雖然已死,但清廷依然采取了拖延甚至欺騙的手段來敷衍紳商們。 不管是地方實力派還是文人士子或者是紳商,與清政府的利益都是綁定的,只不過綁定的深度不同而已,好歹清政府存在有利于他們,因此他們的改革維新都是在維持清政府繼續統治的前提下推行,這無疑是這些群體的極大誠意。 但是清政府呢?對于每次的變革都采取了躺平的態度,最終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不斷調整,地方實權派、科舉士子相繼失敗,紳商們也失望后,再也沒有一個屬于清政府“陣營”的群體站出來接棒改革的使命。 終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不屬于清政府“陣營”圈子里的革命黨登上了歷史舞臺。 革命黨一心要推翻清政府,這一點和以前要求變革的任何一個群體都不一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立憲運動,清政府都可以打哈哈,但是辛亥革命爆發后清廷永遠沒有這個機會了。 ▲ 慈禧太后死后和載灃一起實際掌權的隆裕太后,武昌起義爆發后,清廷驚慌失措連續發布圣旨同意立刻推行立憲,甚至可以虛君立憲,但革命黨不是紳商,他們沒有商量的余地。 結語:紳商們不再支持清政府是因為兩個階層其實不在一條線上,紳商們希望立憲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參與到清政府的治理中來,但是清政府則不愿意放權。 清政府對待紳商的態度和過去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基本上還是利用、利用、利用,嘴上支持,實際是想將紳商群體當作一個隨時可以拿捏的群體。未曾想武昌起義后紳商們紛紛站到革命黨一邊,有了經濟支持的革命黨立即有了和清政府對抗的底氣。 紳商為代表的立憲派可能要的只是利息,但清政府不同意支付,辛亥革命后清政府連本金都賠了進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