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特別是日本政府推行對華新政策前后,日本侵略軍和汪政府對于活動在華北、華中敵后的國民黨部隊加強了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國民黨部分高級將領在日、汪壓力下,對抗戰前途失去信心,妥協投降傾向明顯增長。另一方面,重慶國民黨最高當局在抗日戰爭中繼續推行消滅異己的政策,將嫡系部隊大部分安置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或用于封鎖陜甘寧邊區,而將所謂雜牌軍部隊安置在華北、華中、華南與日軍交戰前線,或在敵后從事抗日游擊作戰,命令他們積極從事反共摩擦,并在待遇上實行歧視政策。這樣就使得這些雜牌軍的將領陷入重重困境:既要與日軍在戰場上周旋,又要奉命進行反共摩擦活動,武器、彈藥、薪餉往往極其菲薄,兵員補充也完全沒有保證,難以維持生存,其離心傾向日益增長。在日、汪軟硬兼施之下,紛紛叛國投敵。 ![]() 汪政府屬下的和平軍由此而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其發展高潮是“從1942年春開始,也可以說是從孫良誠投降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在抗戰營壘中的投敵將領共有將級軍官67人之多”(1。1943年3月13日,汪偽軍事委員會秘密制定《1943年度國軍整備要綱暨蘇浙皖軍隊整編大綱》,全面整備日益擴大的武裝力量。其方針是:“依中日之協力,迅速整理素質、訓練、裝備均不完備之現有軍隊,重建為編制裝備充實之新國軍,以期增強大東亞戰爭共同之力量,并準備今后建軍工作”;“編制新國軍之目標仍在于保境安民,但考慮將來逐漸演變為國防軍”;“實行整編,以軍事委員會之責任而斷行之,當地日軍須協助之”;“實行整編之際,嚴禁秘匿企圖,并研究防止動搖之對策,并須注意勿予作戰警備以顯著之影響。” 同年,汪偽軍事委員會又擬定《建立新軍招募計劃》,決定在陸軍部設立新軍招募處,辦理招募士兵之計劃、指導、檢驗等事宜,計劃分別從山東、河南、蘇淮特別區、安徽(皖北、皖中地區)、江蘇(蘇北地區)、浙江(浙東地區)、湖北(鄂北豫南地區),共計招募士兵1.4萬名。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和平軍部隊主要有: 第二方面軍 1942年4月22日,國民黨冀察戰區冀察游擊總指揮兼魯西行署主任孫良誠在魯西南定陶、曹縣地區,率第六十九軍、第十三旅及特務旅共二萬五千人投汪。汪政府將該部改編為第二方面軍,孫良誠任總司令。6月,經汪偽軍事委員會點編,核定該部編制番號如下: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孫良誠,參謀長甄紀印,總參議郭念基。下轄兩軍五師以及一特務團一教導團,共計三萬多人。8月20日,原開封綏靖公署主任劉郁芬調任汪偽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由孫良誠繼任。孫本人率總部赴開封就職,所部分駐山東定陶、曹縣及河南濮陽、東明與考城一帶,成為當時汪偽集團在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支軍隊。 第三方面軍 1943年1月18日,國民黨蘇魯戰區新編第四師師長吳化文、參謀長徐子珍、新編第一師師長于懷安、魯西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寧春霖等率部四萬余,在山東臨沂、沂水地區公開投汪。20日,汪政府將該部改編為山東方面軍,吳化文任司令,寧春霖任副司令,郭受天任參謀長,于懷安任第一軍軍長。7月29日,山東方面軍改稱第三方面軍,仍由吳化文任總司令,成為汪精衛集團在山東地區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第二十四集團軍 1943年4月23日,國民黨新編第五軍軍長孫殿英在河南林縣臨淇鎮投敵。5月10日,國民黨冀察戰區副司令、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省黨部主任委員龐炳勛在被捕后也通電全國投敵,共七萬余人。6月22日,汪偽軍事委員會將該部改稱偽和平軍第二十四集團軍,由龐炳勛任總司令,孫殿英任副總司令,轄第四十軍、第二十七軍、新編第五軍,總部設于湯陰,各部分駐河南滑縣、林縣等地區。 汪政府除將國民黨軍三支主力部隊改編為和平軍外,還收編了其他一些國民黨正規軍隊和地方零星部隊,并且將部分和平軍部隊加以擴編和升格。 1942年1月,汪政府將蘇皖邊區綏靖軍收編為和平軍四個師,歸軍事委員會直接統轄。2月間,又將淮海地區保安司令部所屬第五旅及第十二旅改組為和平軍第三十六師。 1942年冬,汪政府建立豫皖蘇魯邊區綏靖司令部,由胡毓坤任司令,駐商邱。翌年又將該部和張嵐峰部合編為和平軍第二集團軍,由張嵐峰任總司令,下轄兩軍。 1943年2月25日,國民黨第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在湖北咸寧地區被俘投敵,改編為和平軍第四十三師,由王勁哉任師長。 1943年3月24日,汪政府取消和平軍暫編第十一軍李寶璉部、第十二師張啟黃部、第二十二師劉相圖部、第二十九師鄒平凡部的暫編名義,將各部編為和平軍正規師。 1943年6月6日,國民黨蘇魯戰區魯南指揮部總指揮、第一一二師副師長兼第三三四旅旅長榮子桓率所部四千人投敵,被收編為和平軍第十軍,由榮子桓任軍長等。 在這一階段,汪政府海軍也有所發展。1942年3月,汪政府設立了劉公島海軍警備司令部。7月,復將偽威海衛基地部升編為威海衛要港部,由鮑一民任司令。管轄區域為:北自河北秦皇島,南至江蘇連云港響水口,兼黃、渤兩海域,下轄威海衛基地隊、連云港基地隊、青島基地區隊、芝罘基地區隊、石臼所基地區隊,擁有海祥軍艦、海和炮艇等共八艘。 1943年4月,又設立偽海軍漢口基地部,由孟秀椿任司令。管轄區域為:長江上游(自湖北宜昌至江西九江)、洞庭湖水域、漢水流域,擁有江靖等炮艇共七艘,任務是“負長江上游水上治安維持之責,并隨時隨地協同友邦海軍,警備江漢各地防務”。至1943年底,汪政府海軍共擁有小艦艇共五十九艘,其中噸位稍大者,如海興、海祥、海綏、海靖、協力、和平等軍艦,江綏、江靖、同春、民德、東海、海和、江興、江復、江東、江亞、江宣、江揚、江權等炮艇,“均系友邦海軍本諸東亞道義精神,無代價讓渡”的;噸位稍小者,如江平級炮艇十二艘,江一號級炮艇二十八艘,是汪偽集團在“還都”后建造的。 偽財政部稅警總團是汪精衛集團的又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獨立于汪偽軍事委員會之外,自成一個體系。自1940年7月始,先后建立了中央稅警學校、中央稅警團第一支隊、第二支隊。1943年3月1日,正式建立偽中央稅警總團。先由羅君強任總團長,熊劍東任副總團長。1944年1月,由周佛海自兼總團長,兵力最盛時達二萬余,裝備較偽和平軍其他部隊優良,任務“除掌理鹽場保衛及鹽務緝私外,得由政府命令擔任地方警備及剿匪戡亂事宜”。 據1944年度的《申報年鑒》公布的材料:“迄三十二年(1943)底為止,綜計國軍實力已達四十二個師、五個獨立旅及十二個獨立團,華北方面有十二個集團軍及八個獨立旅。” 汪偽和平軍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期。 從1944年開始,隨著太平洋戰局的變化,日軍敗跡進一步明顯,汪政府的軍事力量進入了收縮、整頓的新階段,其作戰重點也逐步轉向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幾經調整及并編,汪政府和平軍正規軍的建制在戰爭結束前夕如下: 第一方面軍兼蘇州綏靖公署(任援道部),轄有:第二軍第一、二師,第三軍第三、四師,另有獨立旅、教導旅、特務旅,駐蘇南、淮南、皖中地區; 第二方面軍兼蘇北綏靖公署(孫良誠部),轄有:第四軍第三十九、四十師,第五軍第四十一、四十二師,第九軍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師,直屬第三十八師、獨立第十九、二十旅,駐蘇中、蘇北地區; 第三方面軍兼蚌埠綏靖公署(吳化文部),轄有:第六軍第四十六、四十七師,第七軍第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師,駐淮南地區; 第四方面軍(張嵐峰部),轄有:第一軍第十七、十八師,第八軍第十四、十六師,直屬第十五師,駐河南商邱地區; 第五方面軍兼開封綏靖公署(龐炳勛部),轄有:第二十三、五十一師,第十四旅,駐河南新鄉、淇縣、汲縣地區; 第六方面軍(孫殿英部),轄有:第十一軍第七、八師,駐河南滑縣、浚縣地區; 徐州綏靖公署(郝鵬舉部),轄有:第二十八、三十三、三十五師,獨立第七十一、七十三、十八旅,駐蘇北、淮北地區; 武漢綏靖公署(葉蓬部),轄有:第十二、二十九師,暫編第五、六師,獨立第十三旅,駐武漢和信陽地區; 杭州綏靖公署(丁默邨部),轄有:第十二軍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師,獨立第十師,獨立第四、六旅,駐浙江地區; 廣州綏靖公署(褚民誼部),轄有:第二十、三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師,駐廣東地區; 中央警衛軍(陳公博兼軍長),轄有:警衛第一、二、三師,駐南京地區; 獨立第十一軍(富雙英部),駐兗州地區等。 除此而外,汪政府還加強了壯丁訓練,以進一步擴大其武裝力量的后備軍。1944年2月,汪政府擬定了《壯丁訓練計劃》,決定在軍事委員會下設全國壯丁訓練委員會,由陸軍部和內政部共同組織,“以訓練全國適齡壯丁,完成協力大東亞戰爭之準備為目的”;“凡有中華民國國籍而未具備免訓條件之適齡男子,均有參與壯丁訓練之義務”等。 隨著戰爭的臨近結束,國內各種矛盾尤其是國共兩黨間的斗爭日趨激烈。重慶國民黨當局通過各種秘密渠道,接受汪政府要員和軍事將領的“輸誠”,各地和平軍與國民黨有關戰區前沿部隊互相聯絡,不斷向八路軍、新四軍發起進攻。根據八路軍延安總部公布的材料:到1943年8月全國62萬偽軍中“百分之九十(56萬)以上為共產黨所抗擊”。1944年和1945年上半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擊偽軍的人數上升到占其總數的95%。在中國抗日軍民的打擊下,汪政府和平軍的窮途末日已一天天臨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