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12:34:26 隨著電動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安全性變成一個核心要素。固態電池是解決安全性和提升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和技術,當前各國企業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加注研發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替代液態電解質,可大幅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是現有電池體系長期潛在技術方向。 根據輝能,其固態電池僅需12分鐘便可實現0-80%充電,續航里程超1000km,材料循環性能大幅優于液態電池,且成本僅為液態電池84%。 從應用領域來看,固態電池有望優先從高端應用市場開始商業化,并逐步向動力及消費電池領域擴展。基于固態電池優異性能,未來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01固態電池行業概覽依據電解質分類,鋰電池可分為液態、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四大類,其中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三種統稱為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技術難度大,目前主流廠商以半固態、準固態形式介入固態電池領域,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同時對固態電池進行技術儲備。 液態—半固態—準固態—全固態電池的發展路徑: 固態電池的技術發展采用逐步轉化策略,液態電解質含量逐步下降,全固態電池是最終形態。 但是,當前固態電池都還在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孵化階段,或者是從中試到產業化的階段,離大規模量產尚早。 一方面,全固態電池尚有技術難點有待突破,比如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遠低于液態電解質,這使得電池內阻明顯增大、電池循環性變差、倍率性能變差等。 另一方面,高昂的成本也是制約全固態電池商業化的因素,目前液態鋰電池的產業鏈非常成熟,可以用低廉的成本生產出性能較好的鋰電池,而全固態電池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善。 半固態路線對于現有液態鋰離子電池體系更迭較小,被視作全固態的過渡路線。 半固態路線仍然會使用隔膜與液態電解液,通過減少電池內部液態電解質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電池比能量和安全性,其制備方法大部分沿用傳統鋰離子電池工藝與裝備技術。 固態電池發展技術路線: 02固態電池技術核心環節固態電池通常采用軟包+疊片封裝工藝,中后道工序變化大,不需注液化成。 作為過渡階段的半固態電池供應鏈與現有供應鏈的重合度很高,推動新型添加劑、復合涂層隔膜、凝膠態電解質、高性能正負極等關鍵材料體系的創新。 隔膜通過復合固態電解質涂層增加了價值量,電解液添加劑對于原位固態化合成復合固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成膜工藝成為關鍵。 03固態電池產業格局固態電池的研發,主要集中在中日韓美歐五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四大頭部固態電池公司(北京衛藍、江蘇清陶、寧波鋒鋰、中國臺灣輝能),都是以氧化物材料為基礎的固液混合技術路線為主。 在Alca Spring, Rising2, Solid EV等國家項目中,日本聯合了38家研發機構,包括豐田、尼桑、本田等等汽車公司,松下日立造船等電池公司,三井金屬等化學制品公司、研究所、大學一起做全固態電池研發。直到今天,豐田依然是全球范圍內,擁有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專利數量最多的公司 三星在2022年3月宣布開始建設世界第一條全固態電池生產線,浦項配套建設年產能24噸級的硫化物材料生產線。 歐美各大車企企圖通過投資Solid Power、Solid Energy Systems、Ionic Materials 、Quantum Scape等初創公司以獲得技術儲備,謀求在固態電池領域翻盤。 半固態電池增加了固態電解質涂層、原位固態化鋰鹽等材料,鋰鑭鋯氧(LLZO)、磷酸鈦鋁鋰(LATP)、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新型鋰鹽等增量材料供應鏈及其供應商有望迎來機遇。 產業鏈相關布局企業還包括國軒高科、峰巢能源、長春勁能、萬向集團旗下A123 Systems、天齊鋰業、中天科技、力神電池、中航鋰電、卡耐新能源、鵬輝能源、平煤國能鋰電、孚能科技、當升科技、華盛鋰電、東方鋯業、三祥新材、瑞泰新材等。 東風汽車近期表示正在研發的第二代固態電池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屆時整車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長安深藍也開始加速半固態電池研發,目前已經進入工程化研發階段,2025年將搭載整車應用;吉利汽車專門成立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正在與多家動力電池廠商開展聯合試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