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泉縣呂寨鎮中心學校院內,有一座坐北面南的“呂家祠堂”,門前東西方向并列生長著兩株參天古柏。兩樹相距 呂寨,明朝時為陶姓族居,稱陶小莊;清道光時,呂姓遷來于此筑寨,取名平心寨;其后,呂姓發達,此地興集改稱呂大寨或呂大圍子。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駐魯干部訓練班遷此,為保密需要對外稱“雙口鎮”;1947年臨泉縣解放后,該地改稱呂寨。 清時,呂姓族人為紀念呂氏祖先興建呂家祠堂,祠堂雕梁畫棟,青磚灰瓦,有著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目前整體保存完好。“雙柏”為原臨泉縣人大主任呂次山(1901-1996)的先輩所栽植,呂次山曾任該校校長。1985年,阜陽地區開展了評選“健康老人”活動,呂次山和賀醴泉評為全國“健康老人”,榮獲國家評委頒發的“壽星”獎。 1994年7月,臨泉縣人民政府在呂家祠堂院內立有“豫皖蘇四地委、四分區、四專署機關駐地遺址”紀念碑,和《豫皖蘇四地委、四分區、四專署簡介》。豫皖蘇四地委、四分區、四專署,是在鄧小平“開辟沙南”重大決策的背景下建立的。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途經沙南。鄧小平認為“沙南地區兵多、糧廣,物產豐富,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因此作出了“開辟沙南”的重大決策。為實現這一決策,報經晉冀魯豫軍區批準,“豫皖蘇四地委、四分區、四專署于1947年10月20日在沈丘蓮池成立,次年(1948年)春進駐呂寨。轄臨泉、沈丘、阜陽等9縣2市,地委書記黃霖,之后杜潤生、李廣;分區司令員黃霖(兼),之后宋文;專員雷敏之。四地委在呂寨召開多次會議,貫徹新區政策,發動群眾擴大武裝,建立政權,培養干部,為支援淮海戰役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1947年12月30日,劉伯承司令員在平安莊召開中共豫皖蘇四地委、四分區、四專署及所屬縣委書記、縣長聯席會議。劉伯承司令員聽取了四地委負責同志的工作匯報;作出了對地方武裝進行整頓的指示,還作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報告。 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據黨中央《關于在全國解放區行政管轄省縣原邊歸界的指示》,決定撤銷中共豫皖蘇中央分局,將其所屬二、四、六地委及沙河工委之安徽省阜陽專區部分歸還原制,建立中共安徽省阜陽地方委員會。3月上旬,中共阜陽地委、專署、軍分區同時宣布成立。地委機關駐阜陽城,隸屬安徽省委領導。至此,豫皖蘇四地委、四分區、四專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留下了一段難忘的紅色記憶。 呂寨鎮中心校創建于解放前夕,原名“民強中學”,解放后為呂寨小學、呂寨區中心小學,呂寨鎮中心小學,2004年9月為呂寨鎮中心學校。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10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視察豫皖邊區防務工作,去大別山經過呂寨,即興為“明強中學”題寫了校匾。該校是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的學校,解放前夕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培養了大批革命青年,解放后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 呂家祠堂,現為臨泉縣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呂家祠堂也叫“憶紅園”,被列為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教育基地。 另外,祠堂內還散落著“清旌表太學生陳向仁”古石碑和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