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幾個朋友在聚餐的時候,無意中得知有個朋友賺了大錢,他是做短視頻成功了,內容是搞笑的沙雕視頻。 沒錯,就是那種平時你沒事就會刷到的,覺得沒啥技術含量,但又控制不住想笑,最終還會把看完,甚至一直看幾個小時的那種小視頻。 據這位朋友說,他剛起步時,大家都對他一臉的嫌棄,瞧不起他,就連他家人也覺得他真的是在“搞笑”,經常吼他有空浪費這時間不如去干點正事! 可轉眼半年過去,朋友不但沒失敗,反而漲粉近20W,廣告接到手軟。這比起那些專業高檔的東西來說,他是真正領悟了短視頻的真諦。 本來賺錢這件事在我圈子里面很平常,可是這個朋友的經歷卻讓我對賺錢又有了新的看法:賺錢這種事,很多時候,是和專業度成反比的。 ![]() 01 過于專業和高端,只會無人問津其實“專業”這個詞,用在個人身上是褒義的、正面的,因為理論上個人能力和專業度都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高,你自然就越來越富有。 但是,這個詞用在創業和商業中卻并不一定能讓你賺到錢,舉個例子: 去年我父親在某醫院住院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很不錯的腫瘤科醫生,他本人名校博士出身,某三甲醫院腫瘤科副教授,國家縱向科研項目負責人,他看到有一些同行在網上做自媒體大火之后,也想為社會出一份兒力,分享醫學知識,于是他也開始做起了自媒體。 誰曾想,自媒體做了快一年了,賬號的粉絲卻只有三位數,有一次他值夜班,我們晚上沒事聊到了這個話題,其實當時我也很疑惑,按理說一個三級專家免費分享的抗癌知識,理論上不應該只有這么少人看呀。 后來我看了他的內容后,我瞬間明白了,他分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什么肺癌MDT診療新技術,RET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等等的專業術語。 乍一眼看去似乎看得懂幾個字,但連在一起讀一遍像在讀天書,其實這些專業的東西,對于日常那些相關醫療公司、醫學類同行等等應該沒問題,但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就不行了。 ![]() 太專業、太高端的東西,根本就無法被普通階層融入,即使是同行,也沒人能做到對這些相關專業知識都了如指掌,何況是普通人。 什么技術、原理,沒人關心,大家只在乎這玩意到底能不能治病,效果好不好,花的錢多不多,用的時間長不長。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說理發師、廚師、健身教練,道理都一樣,我知道有很多大學的體育老師也在做自媒體,或以其它方式來推廣自己,但幾乎沒有一個做成功的,因為大學體育老師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在自己的平臺上講各種體育理論,什么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基本原理、卡路里的計算方式等等。 其實這些過于專業的東西,對大眾市場而言,就是對牛彈琴,費力不討好不說,群眾還覺得你太裝,反而你看一些平臺的業余人士,跳跳操,做幾個花式動作就贏得了不少的粉絲和合作商。 最典型的就是那個劉畊宏,一場跳操直播,十八線明星直接躋身頂流,大部分普通人其實并不想去明白那些運動理論,不想去記復雜的菜譜,更不需要明星們的身材,他們需要的就是有個氛圍能輕松鍛煉一下。有了關注、參與的興趣,隨之而來的就是流量,流量到手,還愁賺不到錢? ![]() 02 做有高附加值的事情,你的努力和專業才有價值上面所說的更多是大家把專業的形式用錯了,還有一種是把專業的方向給用錯了,他們做的事可能也很專業,但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現在有很多人全職送外賣或跑網約車,我以前就寫過很多不建議年輕人白天上班,晚上去開個網約車賺外快,更不建議全職干這個。 不是說我看不起這些工作,也不是說在當前經濟下賺點外快不好,而是因為像開網約車這樣的事情,附加價值太低,沒有太多個人增值空間,你就算開車再專業,哪怕開成了一個網約車專家,無非就是對路況更熟悉、駕駛技術更熟練、服務質量有更多提升。 可那又怎么樣呢?你在這些方面雖然越專業,但是對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忽略不計,最關鍵的一點,你的時間無法復制、無法重復銷售,就算你開車再專業又怎么樣,你同一時間也只能接一單送一車吧。 可以說,像外賣或開網約車這類工作,并不會因為你的經驗、技術、服務等的專業度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有大幅度的提升。 你每天把你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了一個附加值很低的事情上不值得,你每天開出來的是車,開進去的卻是青春。 ![]() 其實現在寫字樓的不少白領,本質上和外賣員沒什么不同,他們雖然每天穿著光鮮進出體面,但沒有成長的思考和焦慮,按部就班做著上級分派的任務,盯著月底的保底工資,除了形式上看起來更體面點,可能收入還不如外賣員多。 時間越長馬太效應就越明顯,優秀的人會更優秀,平庸的人會更平庸。兩條線,離開了交叉點,就只會距離越來越遠。 所以,你做的事情必須要有較高的經濟附加值,你所積累的專業度才有意義,因為隨著時間的積累,你所擁有的專業會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市場價值,你自然就越來越富有。 ![]() 03 比努力和專業更重要的,是打開你的思維局限以前某500強老總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有錢人并不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只是因為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打開了更大的思維局限。” 我一直很認同這個觀點,你仔細看周圍那些年薪百萬甚至身價過億的人,幾乎沒幾個是每天只會沉迷工作和埋頭苦干的專業人士,因為他們明白,比努力和專業度更重要的是打開思維局限,理清繁雜的線索,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 比如說很早以前摩拜共享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她以前就是個記者,對單車技術和商業運作并不算很專業,不過她就是很厲害,除了成功套現一億多以外,其實她還總能打開思維局限。 記得共享單車剛出來那會兒,她就想出了一個設計,就是按半小時計費。1小時1元,和半小時0.5元,看上去差不多,事實上帶來的商業價值可能相差幾十個億。 因為這涉及的就是用戶使用單車的微妙心理。對大部分用戶來說,騎10公里就是極限了,你按1小時收費,大家也只騎了10公里,花了半小時,他會覺得自己虧了,那下次我寧愿坐三輪車或走路也不用了! 但是半小時計費,用戶就會覺得剛剛好,后來在這個基礎上,很多共享單車,又推出了非常多的類似的優惠券活動,你現在所能看到的網約車、單車活動都是基于這個道理。 ![]() “教父”里有一句臺詞說,“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我只想說,人這一生,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個人在某方面的專業相比認知來說,那只是滄海一粟,如果你看不到高于眼界的風景,也就賺不到超出認知的財富。 因此,一個人認知的水平和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思維上的通透與閉塞,決定了物質上的富足與匱乏,只有不斷升級認知,提高自己的格局,才能突破重重壁壘,站上一覽無余的巔峰。 ![]() 歡迎關注公眾號@彪悍貓先生,資深媒體人、職業投資人,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干貨,讓你一路逆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