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紅粉 hongfen 【別名】紅升丹、升藥、靈藥。 【拉丁名】Hydrargyri Oxydum Rubrum 【來源】人工煉制的紅氧化汞Hydrargyri Oxydum Rubrum。 【分布】各地均可制造。主產(chǎn)于湖北、湖南、江蘇、河北等地。 【采收加工】 取水銀、硝石和白礬各60克。先將硝石、白礬研細拌勻,置鐵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結(jié)。然后將水銀灑于表面,再將瓷碗倒扣在鍋上,碗與鍋 交接處用浸水桑皮紙條封固,四周用赤石脂或石膏等物稍加潮濕封固,碗底上放白米數(shù)粒。重新用火加熱,先用文火,后用武火,至白米變成黃色時,在用文火繼續(xù) 煉至米變焦黃色。去火,放冷,除去泥封。將碗取下。碗內(nèi)周圍的紅色升華物為“紅粉”,碗中部黃色升華物為“黃升”,碗底塊狀物為“生藥底”。刮下,分別密 封于干燥處避光貯存。 【藥材性狀】橙紅色片狀或粉狀結(jié)晶,片狀者厚約2毫米,一面光滑,略具光澤,另一面較粗糙,似附一層粉末。粉末橙色。體重,質(zhì)硬脆,片狀者易折斷,斷面散有稀疏細孔。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jīng)】性熱,味辛。有大毒。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拔毒、除膿、去腐、生肌。屬拔毒生肌藥。 【臨床應(yīng)用】外用適量,研極細粉單用或與其他藥配成散劑或制成藥捻。用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惡瘡、肉暗紫黑、腐肉不去、竇道瘺管、膿水淋漓、久不收口。 【主要成分】主含粗氧化汞,另含硝酸汞及鈉、鎂、鋁、鐵等元素。外用可促進傷口愈合;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化膿性細菌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其殺菌效力比石炭酸大100倍以上。 【使用禁忌】本品有毒,只可外用,不可內(nèi)服,外用亦不宜久用,孕婦禁用。 【應(yīng)用】 癰疽潰后,膿出不暢,或腐肉不去,新肉難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去腐排膿作用,為只供外用的外科常用藥之一。常與收濕斂瘡的煅石膏同用,可隨病情不同,調(diào)整二藥的用量比例,如升藥與煅石膏的用量比為1∶9者稱九一丹,拔毒力較輕而收濕生肌力較強,2∶8者稱八二丹,3∶7者稱七三丹,1∶1者稱五五丹,9∶1者稱九轉(zhuǎn)丹,則拔毒提膿之力逐步增強。 此外,升藥也可用治濕瘡、黃水瘡、頑癬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內(nèi)服。且不用純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時,研極細粉末,干摻或調(diào)敷,或以藥捻沾藥粉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可過量或持續(xù)使用。外瘍腐肉已去或膿水已盡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外科大成》:“治一切頑瘡及楊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p> 2.《瘍醫(yī)大全》:“提膿長肉,治瘡口堅硬,肉暗紫黑,或有膿不盡者。” 3.《瘍科心得集》:“治一切瘡瘍潰后,拔毒去腐,生新長肉?!?/p>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為粗制氧化汞(HgO),另含少量硫酸汞。 2.藥理作用:升藥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很強的殺菌作用,效力比石碳酸大100倍以上;但因升藥的組方配伍和煉制方法不盡相同,致使其成分、殺菌力和療效也有差別;實驗表明,升丹制劑可促進和改善創(chuàng)面微循環(huán),減少微血栓,增加創(chuàng)面營養(yǎng)和血供,有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 3.臨床研究:據(jù)報道,用升藥或經(jīng)適當配伍治療癰疽疔癤、瘺管、頑癬、銀屑病、梅毒等多種疾病,均取得良好療效。近年還報道:升藥外用每日換藥1次,治療闌尾炎及腸梗阻術(shù)后切口感染32例,結(jié)果平均傷口愈合時間為13.3日(吉林中醫(yī)藥,1983,3∶16);用平胬新(升藥、枯礬等量研細末)外用,并蓋貼黑膏藥治療胬肉85例,均獲痊愈(湖南中醫(yī)雜志,1997,6∶16);單用升丹或?qū)⑵渲瞥砂硕┬停瓷づc煅石膏2∶8比例組成)外用,治療皮膚潰瘍105例,有效率98.9%(新中醫(yī),1991,9∶30)。此外,又可用治腋臭、痤瘡、白癜風、酒齄鼻、化膿性骨髓炎等。 4.不良反應(yīng):升藥有大毒,一般只供外用,不可內(nèi)服。氧化汞對人的致死量為0.1~0.7g(有毒中草藥大辭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242)。 (來源:中華秘方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