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春困時
早上不想起床
午飯剛一吃飽
就昏昏欲睡
這是不是你近期的狀態?
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嗎?
應該怎么緩解呢?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在這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季節,卻有不少人總是感到頭昏腦漲、身體疲乏、困倦瞌睡、無精打采,難以集中精神學習和工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現象。
正常情況下,大家雖然會有點兒困乏,但是如果可以通過生活作息的調理達到緩解,比如中午睡午覺,下午就會有精神,這樣就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如果在午休之后,下午還是特別慵懶,或者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體重下降等現象,就成為了病態的春困現象。
①中醫責之于“濕”
外環境濕:
春天本來雨水偏多,濕度大,中部有梅雨季,南部有回南天。

內環境的濕:
冬天脾胃的血供充足,消化良好,春天氣血往四肢、體表散發,飲食習慣不變的情況下,脾胃虛弱怠工,脾虛生“濕”,內濕由此而生。
外濕引動內濕,故人體易被濕邪入侵,從而就產生了中醫認為的“濕濁內困”的亞健康狀態。
②生物鐘不準了
冬春季節變換時,乍暖還寒,很多人只愿意待在屋里,自然光接觸得太少,導致生物鐘的調節步調變慢。
如果生物鐘走得不準,身體內外的時間不一致,精神狀態就可能受影響。
③褪黑素分泌減少
與睡眠相關的激素被稱為睡眠激素,就是松果體在夜間分泌的褪黑素,它能調節睡眠。
如果睡眠環境不好,或睡前有一些壞習慣,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從而影響睡眠質量,導致犯困。
④睡眠時間不夠
其實春困就是困了而已,睡眠時間不足肯定會犯困。所以如果夜間睡眠不足,就會引起春困。
起居有常 順應天時
《黃帝內經》有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所謂“夜臥早起”,即早起不要早于5點;晚睡不要遲于晚上11點。早睡早起會使一天的精神狀態變好,整個人的心情會更加愉快,頭腦更加清醒。每晚若能在11點前入睡,可調養神氣,活力百倍。

如果白天總感覺沒精神,20-30分鐘的午睡也可以幫助您恢復精氣神。
謹和五味 長有天命
本條原文是說,飲食五味調和得當,五臟平衡,身體健康,長有天命,而飲食五味偏失,五臟即會失衡,就會引起疾病,甚至夭折壽命。《內經》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這種飲食五味歸屬五臟的理論,是根據五行歸類的原則制定的,是中醫酸味食物補肝、苦味食物補心、甘味食物補脾、辛味食物補肺、咸味食物補腎。
《內經》也提出過食、偏嗜飲食五味易損傷五臟、引發疾病。“三月養生重在陽”,飲食也要遵循“春夏養陽”的原則,多吃味甘、溫補陽氣的食物,禁辛,防止耗散太多,不食內臟。
調攝身心 疏肝健脾
春季與肝相通應,春季適當的運動可以生發陽氣調暢氣血,有助于肝的疏泄,則全身氣機暢達,不易嗜睡疲勞。
這里小編要教大家一招:來回推揉小腿到足部的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推揉后以按揉血海穴結尾,達到平補平瀉的效果,更適合大部分人群,起到疏肝理氣、健脾化濕的良效,排除體內濕氣,消除困乏。
安神補腦液
安神補腦液是中醫用于治療不寐癥的一種常見中成藥。安神補腦液主要成分有鹿茸、制何首烏、淫羊藿、干姜、甘草、大棗、維生素B1,具有生精補髓,益氣養血,強腦安神的作用,常用于腎精不足、氣血兩虧所致的頭暈、乏力、健忘、失眠、神經衰弱等病癥。
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清陽上升,人若應之,清氣升而濁氣降,升降和調,則神清而氣爽;若不能相應,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則失其生發滋養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