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從老子為什么寫《道德經》開始說。 其實伏羲當年已經找到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但是礙于無法描述(不可說),所以用了象來表達。 結果人們就開始執象,開始沉醉于八卦,去研究卦象之間的變化,交互。 相當于伏羲想用象,去承載宇宙規律,結果人們跑去研究了象本身。最終被象所束縛。 所以老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象立道。 老子拋開了伏羲的象,告訴人們,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是那個底層核心。 所以其實,不論象,還是道,本質上說的是一件事情,其實他們都是一元的,只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表達罷了。 《金剛經》的三句義,其實想說的,也是這么個事兒。 “佛曰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的世界,并不是去理解的那種世界,只是我們稱之為世界。這和象,和道,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告訴人們,我今天用道來描述,但勸人們不要執道。 當然,老子在寫道德經的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第一句話,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理解。 理解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表述出來的部分,都是“非常道”。其實就是三句義,告訴人們,你所能描述的道,都是不全面的道,僅僅是本源那個恒定的道中很小的一部分。 理解二:“道可,道非,常道” 有人說這樣可以,有人說這樣不行,這才是極其常見的現象。這其實是在描述陰陽一元,一件事物有多個方面多個角度,萬事萬物都在陰陽間此消彼長。陰,陽,即陰即陽,非陰非陽。這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對錯,因為時空不一樣,你所看到的也不一樣。 理解三:“道可道,非常道” 凡是可以說出來的道,都不是常道。(這部分都叫非常道)佛家所講,佛法不可說。也是如此。 所以,《道德經》和《易經》,其實是同一本源。 《道德經》的源頭,就是《易經》。不止道德經,其實儒釋道本源也一致。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老子是從天道出發回歸人道,孔子是從人道出發走向天道。 這些都是表象,都是非常道。至于說道是什么,每個人都要透過表象去理解那個底層,才能慢慢體會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