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中,開局的遼沈戰役是最為兇險的一戰,這一戰成功打下了解放戰爭的基本盤,也讓我軍有了和國民黨政府爭奪天下的資本,而淮海戰役則是一場決戰中的決戰,是不留后手,一戰定乾坤的戰斗,至于平津戰役,相對來說著重點并不是雙方大規模的戰斗,而是在戰場之外的雙方心理博弈的一次戰斗,可以說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最精彩也是最為經典的一場心理戰。 遼沈戰役后老蔣和傅作義的判斷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國民黨在東北的軍隊基本全軍覆沒,面對這種情況,關外的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不得不做好準備,迎接東野百萬大軍的入關,而就在遼沈戰役結束后的第三天,老蔣立馬召集傅作義前往南京商討華北的作戰方針,在老蔣和傅作義的分析下,他們認為東野在戰后至少經過3個月和半年的時間休整才能恢復戰斗力,而且入關的東野人數也不會很多,最多就60萬軍隊,因此華北目前是比較安全的。 畢竟按照當時的作戰環境和經驗,東野出動了百萬大軍參戰,兩個月的時間肯定消耗了不少物資,在遼沈戰役后再籌措一批大戰的物資,怎么也得幾個月吧。 而且東野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其實主力只有70萬,剩下的都是地方部隊,且遼沈戰役后東野傷亡8萬人左右,還有各種大量非戰斗的減員,因此根據老蔣和傅作義的判斷,東野此時的主力已經不足60萬,雖然抓了不是國軍俘虜,但抓了國軍的俘虜又如何?俘虜轉化為東野戰士是需要時間的,倉促之間的收編是不可能形成戰斗力的,按照當時的情況,傅作義和老蔣的判斷其實并沒有錯,但他們沒考慮到我軍逆天的動員能力。 半個月居然就南下了老蔣和傅作義能想到的,毛主席自然也想到,他當然不會讓華北國軍做好應對準備,因此在1948年10月30日的時候就給東野的電文中要求遼沈戰役后東野修整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的時間,于1949年1月或2月南下于華野一起殲滅在華北的國軍。 然而形勢趕不上變化,原本只想打個小淮海戰役的淮海戰場居然打成了大淮海戰役且勝利在望,國民黨內部經濟改革失敗金圓券徹底崩潰,因此毛主席立馬判斷出華北國軍看到形勢變化后大概率會南逃,所以在1948年11月18日的時候直接電令林羅劉,要求他們一兩天時間內完成出發準備,在21日或者22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前進。 這個命令一下,東野幾乎沒有休整的時間,雖然可以命令東野入關,但沒有彈藥和糧食物資怎么打?這時候就顯現出我黨逆天的動員能力了,在基層組織的緊急動員下,華北解放區在短短三個月就籌集了大量的糧食物資,東野只需輕裝南下,華北就地提供物資供應。 至于彈藥方面,東野自己有鐵道兵縱隊,他們主要工作就是架橋修路,用鐵路為東野提供足夠的后勤支援,在接到南下命令后,東野鐵道兵縱隊立即搶修被國民黨軍破壞的北寧鐵路線以及沿線的橋梁,而且還有沿途居民的大力支持,截止到1949年1月3日,山海關到河北灤縣的鐵路全線通車,即便暫時沒有通車的地方也有民工隨軍運輸物資,有力的保障了東野軍火的供應。 至于兵力方面,遼沈戰役后的東野主力的確只有60萬左右,國軍俘虜轉化為東野戰士也的確需要時間,但這個時間卻很短,因為西野發明的訴苦運動被推廣到全軍,所謂訴苦運動就是一名戰士在各個俘虜中講解自己曾經的遭遇,在國民黨統治區是如何過著悲慘的生活,解放軍來了之后分田分地,自己和家人生活是如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國民黨統治的腐敗,當時老百姓基本都是過著苦日子,因此一旦有人說起這些事,有著相同經歷的俘虜們也會快速得到共鳴,然后大家越說越多,思想就會出現徹底的轉變,到最后每個人都堅信解放軍就是為窮人打天下的軍隊,是老百姓自己的軍隊,很多俘虜都堅定不移的加入解放軍,而且他們曾經都是軍人,都不要訓練就可以直接上戰場。 靠著訴苦大會,不到一個月,東野就得到大量的國軍俘虜的補充,主力部隊從60萬瞬間變成80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也因此,傅作義和蔣介石判斷雖然沒有錯,但他們沒考到我軍逆天的動員能力。 撤還是打?傅作義的搖擺不定此時身為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遇到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南邊淮海戰役國軍和華野處于相持階段,北邊徹底沒了援軍,此時最好的策略大概就是撤退,但就這么簡單的撤退,傅作義很不甘心,平津是自己的大本營,一槍不放就撤怎么也說不過去,但如果撤退該怎么撤退。 雖然老蔣一直電令傅作義撤退,將華北國軍直接海運到江南地區,增強國軍江南的兵力,但沒了地盤的華北國軍來到老蔣的核心地盤很可能就被老蔣一口吞掉,因此不到最后時刻,傅作義是不會走的,多次搖擺后他決定說服老蔣繼續留在平津地區觀望一下,老蔣也覺得東野入關的確需要半年時間,順便將被殲的六個國軍番號丟給了傅作義,讓他在華北擴充實力。 實力擴充后,雖然目前華北國軍兵力有60萬,但可以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幾個重要的大城市可以和東野打上一場攻防戰,當然這個只是傅作義的想法,畢竟華野在淮海戰役獲得勝利肯定會北上參戰的,到時候華野、東野以及華北的解放軍都匯合在一起,他鐵定打不過,還得做好撤退的準備。 在打還是撤之間搖擺不定下,傅作義將自己的軍隊擺出了最不利于作戰的陣型——一字長蛇陣: 自己的嫡系部隊負責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懷來、宣化、張家口、柴溝堡、張北一線,老蔣的部隊則安排負責防守北平及其以東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線,整個戰線長達500公里,沒有任何縱深,這樣如果撤自己的嫡系部隊可以向老巢綏遠方向撤退,老蔣的部隊肯定要南下,那么就讓他們從天津港方向撤退吧。 心理戰:先留住傅作義然后敦促他投降對于傅作義想打又想撤的矛盾心態,毛主席自然看在眼里,因此他抓住傅作義的這種心態開始謀劃一場心理戰,按照計劃,先留下傅作義在平津地區,不能讓他跑了,后促使傅作義投降,減少北平以及我軍的損失。 留下傅作義的布局 為了留下傅作義,且給東野入關爭取時間,毛主席決定先給傅作義制造一個“安全”的錯覺: 1、山西徐向前部暫時不打太原,讓國民黨在山西留下一個“城市據點”; 2、華野在淮海戰場上包圍杜聿明部后圍而不打,讓傅作義“認為”華野短時間內不會北上; 3、華野第三兵團取消對綏遠的進攻計劃,保留傅作義的老巢,讓傅作義存有“一絲撤退老巢希望”; 包圍傅作義嫡系35軍的布局 東野從11月23日開始從從冷口、喜峰口及山海關北部的山區隱蔽入關,但這種隱蔽時間不會太久,尤其是九縱在經過冷口時遭到敵軍轟炸,東野秘密入關被國軍知曉,得知東野入關,山海關和秦皇島的國軍直接乘船逃往天津,放棄抵抗,而傅作義也知道了東野居然南下了,但他卻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東野人數和后勤方面依舊不足,只是小規模南下,也就沒放在心上。 毛主席也沒打算瞞著東野入關的消息,百萬大軍過境遲早是暴露的,他下一步留下傅作義的戰略就是包圍國民黨第35軍,35軍是傅作義的嫡系,也是他起家的部隊,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只要圍住35軍,傅作義勢必救援盡力留下了保住自己的起家部隊,這樣以來就可以拖住傅作義留在平津地區。 1948年11月26日,毛主席給河北曲陽一帶的華北野戰軍二兵團發去了一封電報,要求“楊羅耿率二兵團于今26日由曲陽出動,以5日至6日行程進至涿縣、淶水以西地區待命”;隨后在27日又發出電報要求“12月1日集中于易縣西北紫荊關地區蔭蔽待命”。這個命令的目的就是讓華北野戰軍二兵團潛伏在平張線附近,等待行動。 隨后毛主席要求楊成武率華北野戰軍三兵團于29日完成了對張家口國民黨軍第11兵團的包圍,但圍而不打。 兩個兵團的行動是讓傅作義誤以為華北野戰軍要攻打張家口,張家口沒了傅作義就斷了返回綏遠后路,因此立馬命令自己的嫡系35軍火速西援張家口。 看到35軍出發后,毛主席立馬發布包圍命令: 1、東野先遣部隊的程黃兵團迅即超越密云、懷柔、順義線上之敵,趕到懷來,切斷張家口和南口、懷來傅軍的聯系,這是第三道網; 2、華北野戰軍二兵團立即出動,在12月5日之前趕到宣化、下花園一帶,切斷平張線,這是第二道網; 3、包圍張家口的華北野戰軍三兵團務必纏住35軍,不能讓他逃脫,這是第一道網; 然而毛主席的計劃很好,但執行起來各個兵團都出了問題,差點前功盡棄。 充滿變數的戰場 程黃兵團的前進要求是繞開國民黨軍駐扎的城市據點,盡量不要驚動國民黨軍隊以免糾纏起來,但程黃兵團是先遣部隊,倉促入關加上后勤并不充分,缺乏補給以及倉促行軍,戰士們都很疲勞甚至一些新兵都掉隊逃散了,不得已程黃兵團違背毛主席的命令,在12月3日對密云發動進攻,一夜時間就攻占了密云。 密云是北平的屏障,國民黨軍重兵把守,但一夜就丟,傅作義判斷東野是大規模南下,東野主力接下來肯定要進攻北平了,于是傅作義立馬將自己的35軍調回北平,雖然傅作義判斷失誤,但決策卻歪打正著,傅作義專門乘坐飛機前往張家口,下令35軍立刻回師北平。 傅作義要求35軍在12月5日凌晨出發,但35軍在張家口有眾多的產業和軍官私人財產,為了帶上這些財產和家眷,收拾了整整一天,35軍直到12月6日才出發。 本來35軍出發將會遇到我軍的三道網,但第一道網華北野戰軍三兵團居然沒攔住,因為他們沒有按照毛主席的要求,而是自作主張,認為35軍可能向西逃,沒能攔住35軍。 其次第二道網的華北野戰軍二兵團因為是山地行軍,道路崎嶇,也沒想到35軍居然這么快就溜了,直到12月5日還沒到達預定的宣化、下花園一帶,距離目的地還有2天的路程,12月7日,有著400輛汽車的35軍估計早就到了北平了,大概率也攔不住。 至于第三道網程黃兵團,因為攻打密云耽擱了一天時間,也無法按按照預定的時間在懷來切斷35軍的歸路,可以說如果沒有意外,這三道網將徹底沒用。 12月6日,毛主席得知情報后心急如焚,自己圍困35軍的計劃居然都出了問題,于是立馬對二兵團、三兵團以及程黃兵團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且要求二兵團克服一切困難,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宣化、下花園一線,堅決堵住35軍退路。 但時間已經晚了,二兵團接到電報的時候35軍已經走過下花園前往新保安了,下花園距離新保安只有15公里,有著機械化的35軍來說這15公里輕輕松松,也這意味著二兵團的阻擊任務失敗了,阻擊失敗,35軍在懷來與國民黨軍104軍匯合,那么35軍跑掉基本沒有問題了。 挽回戰機的二兵團 雖然35軍大概率會逃脫,危急時刻,二兵團楊得志將軍卻冷靜下來,雖然下花園距離新保安只有15公里,但中間隔了一個雞鳴驛,而且新保安一帶還有二兵團的12旅,如果二兵團趕上去,在新保安可以留住35軍。 于是楊得志將軍要求12旅不惜一切代價堵住35軍,自己則帶來已經強行軍5晝夜多的二兵團主力分秒必爭的趕往新保安。 而此刻的35軍在干嘛呢?如果他們全力行軍,此刻應該距離北平不遠了,但在12月6日突破二兵團12旅的第一道阻擊線后沒有繼續行軍反而連夜宿營,直到12月7日早上才沖破12旅的阻擊線,大概覺得沒有敵人繼續阻擊于是在12月7日晚在新保安宿營。 12月8日還沒醒來的35軍卻遇到了連續6晝夜拼死行軍的二兵團的包圍,聽聞自己的嫡系在新保安被圍,傅作義立馬要求暫3軍、104軍和16軍從懷來出兵,救援35軍,12月9日,雙方在新保安地區爆發激戰,35軍一度有突圍的希望。 然而戰場不止新保安一處,被毛主席嚴厲批評的程黃兵團快速進攻康莊、懷來一帶,掐斷了第104軍的后路,消息傳來,救援35軍的部隊倉皇逃走,12月10日,104軍全軍覆沒,軍長安春山逃脫,而35軍被圍困在新保安。 35軍被圍,自己沒了嫡系,傅作義更加不敢南下了,猶豫的時候,東野主力順利入關,且對平津地區的國民黨據點進行了穿插包圍,1948年12月下旬,華北剿總所部被分割圍困在北平、天津、津沽、新保安、張家口等幾個大城市中,至此華北剿總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但為了減少我軍傷亡以及完整的保護好北平,眼下只有敦促傅作義投降這一條路。 敦促傅作義投降其實平津戰役前和傅作義的和平談判就開始了,但前期傅作義對于撤還是打一直下不了決心,而且將談判視為我軍拖延的手段,一直缺乏誠意,但隨著35軍被圍,平津幾個大城市被包圍后,雙方談判才到了實質性的階段。 不過由于傅作義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他提出成立華北聯合政府,而自己加入“聯合政府”擔任要職,且要求保留自己的軍隊,軍隊只能聽從華北聯合政府的指揮,也就是自己軍隊還是要自己掌握。 傅作義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是傅作義怕自己戰后被清算,也怕日后談判消息泄露遭到老蔣的報復,也擔心自己日后名聲不好,但這個要價實在是太高,我軍根本不會答應,但又不能不讓傅作義投降,于是毛主席又出了一個主意。 首先就是在1948年12月毛主席將傅作義列入以老蔣為首的43名戰犯之中,按照常理,招降敵將都許以高官厚祿,但毛主席卻反道而行,這是因為他看出來傅作義矛盾的心理而開出的“靈丹妙藥”,因為一旦列為戰犯,那么看重身后名的傅作義一輩子留下了巨大污點,其次和老蔣同為戰犯,那么南京的老蔣根本想不到傅作義居然會私下談判,畢竟老蔣招降的手段都是高官厚祿,還沒出現這種情況。 果然傅作義看到自己居然被列為戰犯后心情崩潰,一度有停止談判干脆直接跑到南京算了,不過在接觸地下黨后,傅作義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被列為戰犯: 1、由于傅作義長期與我軍交戰,按照道理,的確得列為戰犯; 2、列為戰犯就會加強傅作義在老蔣心目中的地位,這樣老蔣就不會懷疑傅作義; 3、如果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投誠,那么就是巨大的立功,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赦免他的戰犯,還可以保存其部署。 當然這些話只是安撫傅作義的,除了心理攻勢之外,毛主席還在戰場上施壓,徹底斷絕傅作義撤退綏遠的夢想。 1948年12月21日,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向新保安發起全面攻擊,一日之后就占領新保安,35軍被擊潰,軍長郭景云自殺身亡,副軍長王雷震被俘,隨后攻占張家口,粉碎傅作義撤退綏遠的夢想。 1949年1月4日,東野對天津發動攻擊,傅作義認為東野30天才能攻下的天津居然僅僅29個小時就被攻克了,殲滅敵人13萬,生擒天津城防司令陳長捷,粉碎傅作義的南逃幻想。 這兩場戰役徹底粉碎了傅作義南逃和西撤的想法,而且解放軍強大的戰斗力給予他極大的震撼,尤其是重兵堅守的天津,居然只堅持了29個小時,也因此天津被攻克后,傅作義立馬和我軍簽訂和平協議,1月22日-31日,駐守北平的國軍撤出城外,隨后被改編為解放軍,至此北平和平解放。 和遼沈戰役、淮海戰役不同,平津戰役雖然是一場大型的決戰,但實質上是毛主席與傅作義的一場精彩的心理戰,尤其是毛主席利用傅作義的心態布置一道道命令,以攻心為上的方式減少了我軍傷亡,保留了北平這座古都。 和淮海戰役傷亡十多萬相比,平津戰役我軍傷亡只有3.9萬人,讓東野保存了大量有生的力量,隨后東野進軍中南,解放了兩湖和兩廣,讓整個北方的形勢完全逆轉了過來,可以說平津戰役以武力威懾下和平解決使用巧勁的結果,也是解放戰爭中最精彩也是最為經典的一場心理戰。 |
|